教育家素养与师范生培育
2009-04-29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在2009年1月19日的《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成为一名教育家需要具备4个条件: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学科知识;学会反思和研究。教师教育是造就未来教育家的母机。师范大学在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历史使命中责任重大。师范生的培养要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即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培养他们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的教育家奠定基础。向上的精神就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教师的精神面貌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师范大学的教师,是培养教师的教师。当代大学生整体上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必须正视这些,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同时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感受到大学人文的魅力,得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信息时代知识获得渠道如此便捷,一个人知识的获取已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是受兴趣的支配。创造的激情,这是中国文化、教育的薄弱环节。激情来源于信念、深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只有激情满怀地对一个问题坚持不懈,追根究底地探求,才能收获到创造的喜悦感。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育者必须有追求、有激情。师范大学要积极为师范生创设条件,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志愿者行动为他们的激情创造搭建平台。社会责任感,培养师范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是教师道德教育的核心。社会责任感来自于日常学习、生活,来自于对未来事业的孜孜追求。要从培养师范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负责开始,继而对未来的学生负责、对教师岗位负责、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