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体结构层次新论

2009-04-29邓红梅尹祚鹏

关键词:体用体貌体制

邓红梅 尹祚鹏

[摘要]对于词体结构层次的研究一直处于活跃而无序的状态,关键问题是不能明确词体结构层次的内层和外层因素及沟通内外层次的桥梁。本文通过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考察和深入思考,认为词体结构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制是形而下的实际存在的外在形式结构,体貌和体性是形而上的内在精神结构,体用了体制和体貌。

[关键词]词体结构层次;体制;体貌;体性;体用

[中图分类号]1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5-0115-07

一、词体结构层次的理论基础

目前学术界在词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探讨词体的体制形式、性质特点、功能价值等,尽管各自的角度不同,但都突破了词体仅是体制形式的局限,拓展了人们对词体范畴的认知;第二类是借鉴文体研究成果,把词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从词体结构层次上整合词体理论,为词体研究构建理论框架。第一类研究包括各类词体形式特征研究,王力、夏承焘、龙榆生等诸位学术前辈的词体格律学研究,就属于这方面,它们在词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深化了这类研究,如赵曼初《论词体》一文,指出了词体具有格律学特征和文学特征双重属性:

词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平仄四声等要素构成其格律学特征,词的语言、题材、主题、意境、结构、技巧、风格等要素构成它的文学特征,符合艺术的曲子词和单项艺术的词都具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词体的格律学特征属于词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体裁特征,它和词体的文学特征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词体。二者是词体的一体两面,具有内在的结构关系。词体具有这两种特征显然超越了仅把词体作为体制形式来研究的限制,但该文未讲到二者的有机联系。

再如尚继武《以“体”论词之“体”辨》梳理了词之为“体”的内涵,指出“体”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创作特色”等多种含义。该文详细论述了“体”的复杂性,但没有指明“体裁”、“体制”、“风格”、“创作特色”的内在结构关系。

第二类研究是分层次研究词体,这类理论著作及论文也很多。著作如王兆鹏先生《唐宋词史论》把词分为形式结构(包括语言、音律节奏、意象组织、篇章布局等层次)和内涵结构(包括人物层、情感层、场景层等审美层次)两层。并运用内涵结构理论论述了“东坡范式”,这为本文运用词体结构层次理论研究具体作品树立了典范,然而其着力点仍然不在两者之间的联系。

学术论文如鲍恒的《词体和词体学略论》提出建立包括形式结构和语体研究在内的词体学的初步设想,并且画出了词体学的研究框架:

“词体”的内涵和特征丰富多彩,这个框架显然还不够完整,但他的设想为本文词体结构层次的划分带来了直接启发。

两类词体研究的优点是:前者从微观上深入研究词体的各个方面,是词体各个结构层次研究的具体化,有利于我们从不同层面深刻地把握词体特征,带来了词体研究的活力,使词体研究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后者在第一类研究基础上,借鉴文体学理论从宏观上把握词体,把词体研究纳入一个规范的框架内,为词体的整体研究打开理论视野,其理论框架相对稳定,但会在前者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修改。这两类研究奠定了词体结构层次的理论基础。

然而两类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利用合适的词体结构层次理论探讨二者的有机关系,目前的研究还做得远远不够。第一类研究使我们知道词体具有复杂的特征,词体含蕴丰富,不仅包括体裁、体制形式等含义,包括意境、风格、存雅去俗等美学因素,还有价值功能、词人情感、创作手法等具体因素。由于个人研究角度的不同,对这些词体内涵还没有全面的分析,各执一端,总体上缺乏系统化和条理化,还没有把词体作为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结构来探讨。第二类研究具有条理化和层次化,把词体分为两层或三层,各种层次划分尽管不同,然而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涵盖第一类研究的层面。必须将两类研究整合起来,才能全面认识词体的性质特征。

其次,除了前面列举的关于词体的性质特征功能外,许多词学理论虽然没有直接和“词体”相连,但却具有丰富的文体内涵,如传统词论中,李清照“(词)别是一家”、张炎“清空骚雅”、陈廷焯“温厚沉郁”、况周颐“重拙大”、王国维“境界”等诸多论词核心术语包含丰富的词作为文体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总结整理,为文体结构层次的划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两类研究,我们会发现:“词体”研究实际上是从文体特征上把握词的性质和特征,“词体”作为词的文体形态名称,具备了“词”作为文体的所有内涵。词体研究不仅仅是体制、体裁等外在形式研究,还有词内在规律(如创作规律、风格特征、词体文化精神、作家人格及情志内涵等)以及内外关系的研究。然而如何将词体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词体结构层次理论呢?显然还需要借鉴符合词体特点的文体结构层次理论作为另外的理论支撑。

二、文体理论为词体结构层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活力

词体结构层次理论的构建需要文体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就第二类研究来看,前引王兆鹏先生的词体结构层次(词体划分为形式结构和内涵结构)理论显然受了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Wellek)和沃伦(Warren)合著的《文学理论》的影响。该书指出:

文学类型应视为一种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编组,在理论上,这种编组是建立在两个根据之上的:一个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韵律或结构);一个是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更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等)。

上述两段话为本文把词体视为一个完整的、包含内外形式的结构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显然内外形式两个层次的划分还不够细致,不能解释二者的有机联系问题。

鲍恒的词体学研究框架分为“形体因素、语体和风格”三个层次,比内外形式两层次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增加了“语体”,它使内外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这个分类是依据童庆炳先生《文体和文体的创造》一书中所阐述的文体理论,即“某种体裁必定有其约定俗成的审美规范,体裁的审美规范要求通过一定的语体加以完美的体现,语体和文学的其他因素相结合发挥到极致,就形成了风格。……文体是体裁、语体和风格这三要素有机统一而成的系统。”体裁在这里指的是词体形体要素,语体相当于词体的创作方式,风格是词体的美学特征。然而第一类研究中,词体的情志、历史文化内涵又没有着落了,显然这个划分还不够完整。

施议对先生《词学的自觉与自觉的词学》把词史和词学史上的三种批评模式“本色论、境界说、结构论”视为三个“里程碑标志”,更是进一步提出“(词体)结构论”是建立“词的本体理论的基础”。他

还充分运用了徐复观先生的文体结构理论,即文体由“体裁、体要和体貌”三个方面组成,在《中国当代词坛胡适之体正名》一文中全面分析了胡适的词体特色,指出胡适“以白话填词,重构格局体制;体要建造:用深远意旨,增强体质体格;体貌建造:用诙谐作风,增强讽喻效果。”在施先生的词体结构理论中,体裁、体貌与鲍恒先生“形体要素、风格”相同,然而体要虽然增加了词体情志思想内涵,但与语体的创造方式又有不同。

综上所述,文体理论的引入有利于词体结构层次理论的建构,然而因各自的文体理论依据不同,层次划分与研究范围产生了分歧,导致目前的词体结构划分相对混乱,涵盖范围也相对狭窄。如何完善词体结构层次理论,使它能涵盖第一类词体的性质特征呢?通过比较不同的文体学理论,笔者发现郭英德先生《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的文体结构层次四分法非常值得借鉴。

郭先生在严谨而扎实的论证基础上,提出文体结构四分法,还划出了文体结构图,他的理论成果如下:

本文所使用“文体”一词,指的是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

一种文体的基本结构,犹如人体结构,应包括从外到内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即:(一)体制,指文体外在的形状、面貌、构架,犹如人的外表体形;(二)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犹如人的语言谈吐;(三)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犹如人的体态动作;(四)体性,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犹如人的心灵、性格。……体制与语体偏重于外,往往通过观察、分析便可以直观把握;体式与体性,偏重于内,只能通过仔细的辨析和比较才能深入地体察。

该文把文体结构形态分成四个层面来分析,“体制、语体、体式”相当于“体裁、语体、风格(体貌)”,增加了“体性”一词,比徐复观先生“体要”内涵更丰富一些。四个层次比三个层次更有说服力和涵盖能力,既能让人比较清楚地把握文体的整体含义,又能让人认识文体的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郭先生的文体结构层次名称是否适合于词体结构层次理论的建构呢?如何划分词体结构层次?怎样确定各层次的名称呢?很有必要整合词体理论,深入认识一下词之“体”,通过词体研究本身的特征来确定词体结构层次名称及其研究框架。

三、词体之“体”的内涵与词体结构各层次的命名

首先,在电子版《汉籍文献检索系统·词话丛编》中检索唐圭璋先生编辑的85种词话著作可发现,“体”的文体内涵异常丰富,不限于尚继武先生的四种含义。从总体上来看,“体”可指文体(6次)、词体(56次)、体裁(26次)、体制(49次)、体气(2次)、气体(11次)、体格(37次)、体用(3次)等。它们分别探讨了词的结构句式、题材、思想内容、风格特征、词人性情气质和词体风格关系等。“体”按词人命名,代表某首词的风貌或词人词作的整体的艺术个性,如东坡体(1次)、稼轩体(5次)、清真体(1次)、白石体(2次)、东山体(1次)、张子野体(1次)等。其余福唐体(14次),或称独木桥体(9次)只押一个字的韵,是创作手法特殊的杂词体;艳体(19次)表明艺术风格;慢体(1次)说明词调的乐曲快慢或文体上的长短;“花间体”(1次)指词体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骚体、赋体(6次)、宫体(2次)、“俳体”(12次)是词体对楚辞、宫体诗、散文和骈文等其他文体的借鉴;“回文体”(10次)是特殊的词体创作技法;“隐括体”(9次)赋予传统经典文本音乐性;“比兴体”指的是创作手法。按交际功能目的,有应制体、应歌体、应社体等;按艺术手法分,有比兴体;按词体艺术风貌区别不同的词体特征,有婉约、豪放、风流华美等各类分法。

以上仅仅是带“体”的词体研究,不带“体”的与文体有关的词汇更是不可计数。如“风格、体制形式(长调、中调、小令)、意境、重拙大、温厚沉郁”等诸多词汇,此外还有大曲、法曲、联章、转踏、杂曲子(令、引、近、慢)等按音乐形式不同区分的体制形式也影响了文体特征。

词论家用“体”评论或者指称“词”,使词之“体”逐步具备了诗文领域中所有用法和内涵,这为词体结构层次的命名和建构也打下了理论基础。

其次,根据对词之体检索的结果,可以对词体进行结构层次分类并予以命名。

第一,词体从体裁上区别诗体与曲体。

人们首先从体裁上辨认文体的不同,词体是在诗乐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文体,这类论述有很多,如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

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为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本体。

胡仔的“体”不仅描绘了唐宋时代诗乐相合的发展轨迹,而且也从体裁上展示出了文体的演进和区别。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风格要求。如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说:

文有体裁,诗词亦有体裁,不容少紊,而笔致固自不同。清奇浓淡,各视性情所近。这里的体裁即指广义的诗词文不同的体裁。体裁形式不同,笔致不同;词人主观性情不同,选择体制就会有差异,从而影响风格特征。

因此本文认为,词体首先是区别其他文体的文学“体裁”之一种,词体作为体裁,统摄词体结构各层次。从广义上,它属于区别于 散文、小说、戏剧的诗体,从狭义上它是与古近体诗和曲体不同的诗歌体裁。

第二,从体制上规定“体”的格局。

体制是词体的具体的组合方式,是体裁的具体形式呈现,是词体异于诗体、散文体和曲体最显著的地方,是词体赖以建构的基本规范,是人们直接通过视听读甚至唱就能直接识别的外部特征。有些词话著作的“体制”指代很广泛,包含词源、词评、风格等多个层面,如徐鱿《词苑丛谈》卷一“体制”内容包罗万象,不限于体制形式的探讨。近现代学者也多把“词体”规定为体制,但在使用“词体”概念时往往不限于体制。

唐宋词体体制复杂而不固定,词人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把握不同,同一词调出现不同形式,音律、字数、句式、平仄、片数、领字稍有变化具有独特之处就会单独成为一“体”。沈雄《古今词话》说:“《花间》集多赋《天台》仙子,单调也,有平仄二体”、“余集有《河传》共十四体。”据谢映先《中华词律》统计,历代词调共有1257调,加上变体,则有3137体。词体形式虽复杂多变,但正如刘勰所言“杂而不越”,合乎词体应用的规范。

体制有时也包含“体裁”的含义,清彭孙通《金粟词话》也称“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

本文以为,体裁的不同体现为体制形式的不同,体制作为词体结构的形式层,它是体裁具体的承载形式,是表现美学风貌、运用倒作技法的抒情载体,也是按照词体格律要求排列的语言文字组合方式。

第三,从风格上使用“体”。

风格是体裁的审美特征,也是词人作品的个性特征。除前面提到的“诗庄词媚”、“婉约、豪放”以外,词体指代风格的情况较为复杂,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指个性词体风格,如辛弃疾有些词篇使用“效某某体”作题目,其《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表示从创作风格上对李清照词的认同和接受。个性词体风格以柳永体、东坡体、清真体、稼轩体、白石体为代表。

2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词体风格,如辛词以文为词,其弟子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这里的“体”指辛弃疾词浩然舒卷、不主故常、恢弘壮美的美学风貌。辛词具有深广的内容、雄伟壮阔的气势与深邃阔远的意境,这与词人的气质个性、抱负志向、远见卓识和以气行词密不可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借用《楚辞》的“要眇宜修”形容词体风貌: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王国维在词中特别欣赏有气象、有真性情的境界,因此所谓“要眇宜修”是通过选用精美的语言意象,使内在真挚深沉的情感表现出幽约细腻、千回百折的面貌姿态,让人回肠荡气,一唱三叹,倍加一份感动。

3用“体制”、“体气”、“气体”等指称“风格”。

(1)张炎《词源》也用“体制”来指称周邦彦和秦观的词体风格:

美成负一代词名……作词者多效其体制,失之软媚,而无所取。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

这里的“体制”侧重词体风格,但周邦彦的体制包含了影响风格的词体格律形式和创作手法等含义,秦观词“体制”外表体现为淡雅的风格,但内在精神上却“气骨不衰”,即柔媚中带有气魄。

(2)“气”指人的气质,是形成词体风格的内在因素。“气体”有时含义接近风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多次用“气体”论述风格:

气体之超妙,白石独步千古,美成亦不能至。

4词体某一方面具有个性特征,或整体比较上具有共性,都可以视为“风格”,如田玉琪先生《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借鉴西方文体学概念,把吴文英词的词汇、语法、修辞、用典、结构等个性特性均称风格。周振甫先生《文学风格例话》从文体、作品、作家、流派、时代、地域、民族等七个方面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见“风格”是一个非常普泛性的概念。

5综合论述词体风貌,这类术语未必出现“体”字,包含内容广泛,但侧重点在词体的风格。我国古代词论大量使用“典雅”、“俚俗”、“刚健”、“柔婉”、“豪放”、“婉约”等审美感受性词汇指代作品风格。也常用“风骨”、“境界”、“意境”、“格调”、“性灵”、“神韵”、“气”、“韵”、“味”等名词术语来评价诗词,这些词内涵广泛,属于综合论述文体风貌,带有一定审美倾向性。如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境界”存在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之分、隔与不隔、性情、情景关系等具体描述中,包含了词体风格及创作因素。

其他如杨慎的“词品”、陈廷焯的“温厚沉郁”、况周颐“重拙大”等同王国维的“境界”一样都是论述词体的纲领和主旨。这些术语内蕴丰富,除论述词体风貌外,也都重视词人深厚的性情、广阔的襟抱和委婉含蓄的表达等,内涵又超过了目前常用的“风格”一词内涵,因此本文借用徐复观先生的“体貌”一词来概括词体的审美特征。

第四,指词体创作方式。如骚体、赋体、宫体、俳体是文体的借鉴;回文体、隐括体、福唐独木桥体是特殊的创作技法;比兴体是传统诗歌的创作手法。其他“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赋为词”均是文体借鉴上的词体创作。词体的立意、选材、炼字、修辞方式(对仗、用典)等也属于创作方式。

词体指创作方式可以用“体用”一词代替。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说:“晏、欧词雅近正中,然貌合神离,所失甚远。盖正中意余于词,体用兼备,不当作艳词读。”古人体用不分,即体即用,这里的“体”指词人温厚的性情,“用”指词体具有诗教功用,他认为不能把冯延巳词视为游戏人生的艳词,冯词风格表现为沉郁而非绮艳。词人利用体制形式恰当地运用语词意象,传达词体应有的内涵,起到词体应有的功用。

陈廷焯还说“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把儒家思想要求的“温厚情性”看作词体的本质体性。在这里,“沉郁”不单是词体的风格表现,还是词体的运用原则,即“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唯有如此,填词才能含蓄而深厚地表达“怨夫思妇”和“孽子孤臣”的身世家国之悲。“体用”在这里指词体思想情感的表现方式。“体用”是实现词体体制形式到词体体貌的中间环节,也是词体传达情感的必要手段,通过它可以实现形到神的转换。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文用“体用”一词作为词体创作方式的代称,相当于童庆炳先生和郭英德先生之“语体”或徐复观先生之“体要”。

第五,用“体性”指代词体内涵结构。

杨慎的“词品”、陈廷焯的“温厚沉郁”、况周颐“重拙大”、王国维的“境界”诸说内涵非常丰富,已经超过了“体制、语体和风格”三个层次的限定。现当代词论家更是从广阔的文化视野上拓宽词体研究的新境界,正如吴熊和先生在《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中特别指出的那样:

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歌舞侑酒的歌妓制度,以及文士同乐工歌姬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上述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一文化现象。

这段话的确打开了词体研究的文化视野,词论家从社会文化、民俗、宋明理学、歌妓制度、士大夫心态、美学、修辞学、历史学、文艺心理学、文化功能和价值等方面来论述词体,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力作,成就斐然。如杨海明先生《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美学》、《唐宋词史》、《唐宋词与人生》等著作从风格、美学、词史、抒情等专门角度论述词体,非常深刻,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

广义的文化视角已经超越了对词体体制、体用和体貌的研究,牵扯到词体的性质,也就是与词体相关的情志、事义、文化精神、功能价值乃奎词人品格、心态、创作心理等纯精神层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借用郭英德先生的“体性”一词来涵盖词体的这一结构层次。在这里“体性”一词指代词体的内涵结构,用来说明词体的抒情性质、历史文化精神和功能价值。

根据以上五点,本文可以初步建立起“体制、体用、体貌、体性”四个结构层次,每个层次应给怎样定义?它们应该包含什么方面的内容?四个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框架图(或称为思维导图)怎样表示呢?

四、词体结构层次理论阐述和框架图

词体作为文学体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

了深入研究词体的文体性质、特征、功能和价值,本文将词体结构分为四个结构层次,四个层次分别被命名为体制、体用、体貌和体性,四个层次都带有“体”字,一方面是突出词体结构层次的系统性和文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四个层次内涵与前面文体层次有所区别,一首词同时具备这四个结构层次。分别阐释如下。

第一层,体制层。体裁的不同表现为体制形式的不同,体制是词人抒情的载体,它是按照一定规范呈现在外的语言组合形式。

词体体制形式复杂多变,分类复杂,本文只探讨各种体制的共同特征。即体制中词律、词韵、词调名、词题、词序、词片、长短句式、领字等具体形式的关系和文体功能。词体体制具有一定特殊性,词体因乐而定体,是文体与音乐的融合,它的音乐来源主要是隋唐时期的燕乐,燕乐是“大量输入的胡乐为主要成分的新乐(它里面自然也包含有许多民间固有的清商乐的成分)”,因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不同,并且现存词体没有直接的音乐特征,音乐只是间接的反映在格律特征中。

第二层,体用层。指在体制形式规则约束下的篇章布局、意象组织、叙事、抒情、议论方式、各类修辞以及创作心理等填词法则,它是词人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连接体制和体貌的桥梁,它能实现形而下结构向形而上精神的转变。相当于前面文体论中的体要、语体、篇体、体式,但其内涵更为丰富。中国哲学讲究“体用不二”,“即体即用”等,指体与其功用目的密不可分,在这里赋予“体用”文体上的内涵,让它指词体运用的表达方式、词体创作规则和创作心理。

第三层,体貌层,它指作品整体审美风貌和个性特征。体貌是词体的外表,是留给人的精神印象,也是词体接受者的精神判定。“体貌”比前面文体论中的“风格”概括面要广一些。因此本文借用“体貌”一词,侧重指词体的审美风貌,具体来说,可以指某个词人单篇、部分或全部作品给人的美学感受,可以指群体词人的流派风貌,还可指体制、体用、体性方面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第四层,体性层。指在词体中蕴含的词人情感品格、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社会功能价值等词体内涵结构,它是词体要表达的对象和审美精神,是人的心灵和性格。体性是词体的里层,是具体的精神内涵,反映了“文体背后的深隐原因”。就词体来看,传统词论往往不直接对词体作本质的界定,而是“习惯于从其功能表现的角度去认识,因其用而推究其本”,在词体的发展中人们的确因为词体的性质、功用进行辨体,许多著作不是探讨词体的体制、体用和风格,而是探讨词人的品格跟词体的关系,探讨词体的情性、历史演变、功能、文化内涵等。词论家论述作品的风格从来不是执著于“典雅”、“婉约”、“豪放”、“清空”、“质实”、“沉郁”等词汇,而是分析这些风格背后的决定因素,如词人的性情、才学、气质、识见、胸襟、处世心态等,它们是文体风格和体用方式高下的主观决定因素。词人所处的社会风尚、时代变迁、个人际遇、雅俗文化等因素属于词体发展的客观因素。这些文化现象正是词体所反映的文化特性和功能。

王易先生《学词目论》中说:“言与音乐者,皆诗之外形;而情者,则其内容也。”词人情性是运用词体的关键,也是词体的目的和性质所在,是词体生发的主观因素和直接动力。体性有表层和深层之分,体性表层“植根于诗人的实际生活感受,其中包含着大量日常生活经验的积淀。”它是词体直接的抒情性质,如人物、场景和情感相关的具体内容。体性深层是体性表层的沉淀,它指词人不是一般的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词人情性熔铸了词人的才学胆识和思想品格,具有深刻的、多重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担负较多的功能,这是词体发生的深隐原因。体性深层需要词体接受者的主观把握和慧眼识别,因为它“是在具体的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显示出生命的共感和生命的本真”,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达到“诗性生命体验”的高度。一首言近旨远的绝妙好词必须具备诗性生命体验,才会引发读者不同角度地接受和诠释。

因此,“词体”的结构层次由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体制、体用、体貌和体性四层,这四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我们为深入探讨词体的性质而作如是划分,词作同时具有四层,但又往往在某个或者某些方面特别突出,就会形成个性特征。词论家在论述时往往侧重一点,但优秀词作四个层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前面对词体内涵和特征的整理,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关系可用如下的框架图表示。

整体看来,词体结构层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体制是形而下的实际存在的外在形式结构,体貌和体性是形而上的内在精神结构,体用沟通了体制和体貌。外在结构是基础,它承载着形而上的精神;内在结构是保证,它保证词体的不断发展,促进词体的审美接受。外在结构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样式;内在结构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词人、词论家的个体人格内涵。

词体系统是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整体,词体作为体裁,同时包含体制、体用、体貌、体性四个方面的含义。体裁统摄其他四个方面,它以体制为具体形式,体貌为审美特征,体性为核心内涵,借助体制规则,通过体用实现外结构向内结构的转换,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词体结构层次系统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然而由于词论家立论角度的不同,各层次又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随着各层次研究成果的丰富和新理论的补充,词体结构层次系统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词体结构层次框架为全方位研究词体的性质、特征提供了一个坐标系,也为未来词体理论的全面整合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体用体貌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湖北黄梅分路方言的体貌
咏犬
“体用”思想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勿忘“言”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体貌范畴的具体事件、具体事实意义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