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排行榜争议的辨析

2009-04-29杨德广赵文莉

高校教育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高校

杨德广 赵文莉

主持人言:本期为大家提供的文章是作者对大学排行榜争议的“一家之言”,作者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历史为背景,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几种大学排行榜,提出了“(政府)要宽容不要干预;(学生及家长)可参考不要依赖;(高校)要理智不要依附”的意见,其基本态度是肯定大学排行榜的。尤其是对媒体质疑的有些排行榜主持人“在高校拉赞助或以学术指导等名义获取金钱收益”的行为进行了澄清,认为某高校给当事人的两次汇款是其“做学术报告应得的合理报酬”。

显而易见,对国内众多的高校(即使同一类型高校)进行排名,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的。权且不说根本无法量化的高校学风校风、学术影响、学术传统等因素,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应该进行同类别评价”中的“类”的划分,就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性。比如:由政府在工程思维指导下所“制造”出的“985大学”、“211大学”等现象,就很难提供出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评价所需要的常规数据,则更是一个巨大的盲区,其面对的几乎是评价者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文中所述“由媒体搜集及本校提供的数据难以令人信服”,但是若排除了这些数据,排名所依据的数据将来自何处呢?我国高校还有其他的数据渠道吗?凡此种种,都使排行榜活动无法不面临“信任危机”。

然而,没有排行榜的高教界该是多么的“寂寞”。纵观世界大学发展中的排行榜效应及社会对大学排行榜的心理需要,国内的大学排名肯定是需要的。但社会及高教界应该怎样促进一个公平、公正、权威的大学排行榜健康发展呢?本刊热切期望有意于此的学者,能积极地来参与讨论,我们期待您在这方面的卓越见解。

(特约主持人王长乐)

摘要:大学排行榜是非政府机构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已存在20多年了。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排行榜一直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本文企图通过理性认识大学排行榜的本质和作用,为其进行合理辩解。

关键词:高校;大学排行榜;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09)06-0020-06

大学排行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但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名榜,紧接着其他各国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由以新闻媒体为主的民间机构发布的各种大学排名。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德国的《明镜》周刊、日本的《钻石》周刊和《亚洲周刊》等都是这些国家比较有名且具权威性的大学排名机构。中国自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后,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了对大学排名的探索。1987年《科技日报》刊载了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所对87所重点大学的排名,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大学排行榜的诞生。此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大学的质量评价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各种大学排名也应运而生。至今,我国先后有20家机构发布了近百个大学排行榜,而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教育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四个大学排行榜。这些机构根据各自选择的评估准则和标准,从整体上或从某一方面对高校办学条件、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有关高校排出名次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排名榜机构的活跃,各种排名榜频频问世,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广泛热议,支持者有之,指责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这只能说明大学排行榜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并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一、大学排行榜的特点

与政府主持的教育评估活动相比,大学排行榜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自己明显的个性特点。

(一)评价主体独立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几乎所有大学排名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社会组织,它们按照科学的评估程序和标准独立对高校进行各种类型的排名。这种教育评价活动完全由民间机构自发组织,不具有任何政府行为的性质。也正是这些民间评估机构的“非官方”性质决定了大学排名活动不仅必须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还要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评价方式多样

每个排行榜的评价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其设置的评价指标及产生的结果也迥然不同。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侧重于同行评估、本科生毕业率、校友的捐赠额度等;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重点为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入学标准、学生毕业率等;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学生评估、师生比率、师资质量、校方资金状况等。此外,排名也有很多种,如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商学院排名等。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使高等教育评估由政府垄断向多家民间机构竞争评估发展,评估方式也由单一的政府评估趋向于多样化,有利于多维度考量高校,从而为不同的需求者提供所需信息,也对高校的定位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具有市场竞争性

大学排行榜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它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任何一家排名机构或评估机构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那些竞争力强、公信度高的排行榜会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而那些口碑不好、没有竞争优势的排行榜最终只会被踢出局。

二、大学排行榜的意义和作用

尽管从问世之日起就颇受争议,但大学排行榜是应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事实是无可争议的,其产生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更加不可否认。

首先,大学排行榜能起到政府评估所起不到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高校2300多所。面对几千所高校,政府监管的力度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尽管政府也对高校进行评估,但主要是出于管理和考核高校的需要,评价指标的设定也比较宽泛,无法从多角度反映高校办学的具体情况,而且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举办者同时又承担评估责任,已引起不同看法。许多人认为政府不宜成为高校评估的主角,应由中介机构来评估,因此政府更不可能对大学排名,而只能由民间机构、中介机构自发地从事排名工作,扮演政府不能担当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大学进行各种类别、各种形式的排名,从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现实状况,可以使社会、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有助于鼓励和促进高校不断努力上进。

其次,大学排行榜对高校具有激励作用。通过排名比较,有利于学校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在国内和国外的同行内处于什么位置。客观合理的评价也是衡量自身实力水平与其他大学之间差距的标尺,有利于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找寻发展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最后,大学排行榜是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监督的手段之一。因为无论是大学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及其受教育者,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比较客观公正的方式对大学办学进行监督,以确保他们所期望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优质的。而在我国,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同时又行使监督者的权力,显然是矛盾的、不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应该是介于政府与高校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恰好大学排行榜的“民间”身份使之扮演了高校办学监督者的角色。

三、大学排行榜引发争议的缘由

大学排行榜在我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却因种种弊端而屡遭非难。2009年5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曾于2004年和2006年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来校讲座,随后两次给武书连方面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次上升的经过。随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原本就一直遭受非议的大学排行榜因此次事件成为众矢之的,批评者、诘难者不在少数。连教育部也加入了这场“辩论会”,对媒体公开表示“大学排行榜是一些民间机构的民间行为,教育部从未组织过大学排行榜的活动,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琜2]一场围绕大学排名机构商业化且存在“潜规则”而导致评价结果不真实、不公平的争论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排行榜产生错误导向的责问。有专家指出,目前有些评估机构、排名机构,用一把尺子衡量各类型、各层次大学,评价指标一刀切,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做法不仅有失公正和科学性,还会对高校产生误导,促使有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而盲目攀比。单科性大学向综合型扩展,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靠拢,专科学校向本科大学进军,致使所有高校都往同一方向发展,最终丧失办学特色,沦为“排行榜”里的大学。

二是对排行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的质疑。大学排行榜所依据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当前争议的热点之一。由于我国高校内部信息和资料基本上是不对外公开的,所以外界很难从高校获得全面可靠的信息渠道。至于排行榜所依据的原始数据,要么是从官方媒体搜集的,要么是由被评高校自行提供的,其公允性难以让人信服。清水自有源头来,如果连“源头”都不清,大学排行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又如何保障得了呢?

三是对排名活动中不正之风的批判。大学排行榜存在“潜规则”是引发此次争议的导火索,也是人们一直争议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有人指出,一些民间机构出于功利性目的,在高校拉赞助或以学术讲座指导等名义获取金钱收益;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严厉指责很多大学为了抬高学校声誉,不惜代价聘用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门面,甚至不惜亵渎学术精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用金钱来买名次。这些不正之风既破坏了大学排行榜的形象,也严重戕害了大学精神。因此,大学排行榜若一天“行”不正,批评声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由于大学排行榜涉及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引发争论是正常的。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允许排行榜存在,也要容许批评的声音出现。任何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监督、批评和激励,“批评使人进步”,这是真理。在排名榜争议中有些批评是有道理的,能起到促进排行榜健康发展的作用。当然也有些批评只能作为参考,就拿这次成都理工大学“花钱买名次”事件来说,据我们所知,成都理工大学请武书连做报告,是为了向他咨询如何搞好学校发展,两次汇款也是武书连做报告应得的合理报酬,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花钱买名次”。笔者也不相信用钱能买到名次,因为排行榜上的名次是根据确定的标准计算出来的,要想随意改动是不可能的,有些人捕风捉影、乱扣帽子的批评是不公正、不可取的。

四、大学排行榜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由始至今,国内对大学排行榜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外也是如此。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排行榜比国内的排行榜出现得要早,发展得也更成熟。但无论他们多么成熟,这些国家的大学排名榜,也都充满了争议和批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大学排行榜已经做了很多年,成为美国人信赖并热爱的重要参考资料,但许多学校扬言抵制和表示蔑视的声音从未消停过;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大学排名活动从一开始就遭到很多大学的抨击。但这些国家的民间评估机构并没有退缩,而是逐渐开发出更为客观的评选标准和更为精确的统计方式来巩固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以此获得更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所以说,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事排名的机构面对批评而无动于衷。只要排名机构认真听取批评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排名方法,努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公众对大学排行榜权威的认可一定会大有改观。那么,排名机构如何做才能确保大学排行榜的公平和公正呢?

(一)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

大学评价的标准应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首先,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我国政府一直对大学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划分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有公办、民办大学;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技能型大学;有“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有研究生院、无研究生院大学;有博士授予权、有硕士授予权、有学士授予权大学和专科学校等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评价机构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有利于同一类型层次的学校相互比较。相应的,对于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学校也应制定相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排名方式才能够真正体现评价的科学和公正。

(二)评价的数据来源要客观公正

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还要确保参与评价的数据来源要客观公正。在国外,如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一般大学的有关数据都是对外公布的,评价机构可以直接在学校网站上获得相关数据,同时这些数据也对全社会公开。目前在我国,大学的相关数据还远没有达到对外界公开的地步,有些评估机构、排名机构是凭在媒体上搜索的资料为依据,或凭被评高校提供的资料为依据,难免有失公允。只有数据来源客观公正了,才能够保证最终的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然而任何公正总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排名机构用同一的评价指标对同一类型、同层次的大学进行排名,就是相对公平的,其前提是数据要准确,数据来源渠道要客观公正。

(三)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评估机构在排名之前应首先分门别类,再“量体裁衣”实施相应的评价方案。如“211”工程、“985”工程这一类的重点高校与一般普通院校、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应该分开评价;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的评价标准也要“因校而异”。除此之外,评价指标不必太拘泥于一格。如目前的评价指标过分重视办学规模,搞数据游戏,忽视了办学效益的评价,因此可开展对高校投入与产出的办学效益评价;而对于一些刚建立不久的大学,校园历史文化也许还不够厚实,但在校园建设方面很有特色和成就的,也可对其校园规划、校园生态环境、仪器设备利用率等硬性指标进行排名,这也不失为教育公平的体现。

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排行榜

总的来说,大学排行榜产生的积极作用要大于消极作用。至于当前很多人把娱乐化、潜规则、污染学术空气等名称扣在大学排行榜头上,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大学排行榜与生俱有的,从总体而言,大学排行榜起到了一定的评价作用、鉴别作用、定位作用和激励作用,增加了一条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渠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价值。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够公正合理、误导等方面的问题,但它的负面影响是否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关键还在于所有利益相关者持何种态度对待它。因此,不论是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还是被评高校,都应该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

(一)政府应以宽容的态度不干预排行榜

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促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这不仅促生了高等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还促进了高等教育评估方式的多样化,民间评估机构的大学排行榜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问世的。它的出现打破了高等教育一直由政府举办、由政府评估的单一局面。在我国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体制下,颇具争议的大学排行榜自然就不受欢迎。但不管怎么样,政府应该看到大学排行榜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一面,不能一有批评的声音出现,就一棍子把它打死。教育部的评估同样有很多人反对,可它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是无法否定的。所以政府部门不但要允许多种评估方式的存在,主动把发言权适当下放给民间评估机构,让不同的声音都能独立地对高校进行恰当地评判,而且还应该努力建立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为民间评估机构对高校进行公正的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当然,政府对这些民间机构及其评估活动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排名工作的合法性,但也不应过多地干涉。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有几家民间组织,中介组织对大学进行评估、排名无碍大局,政府不必干预,官员不必恐慌,社会和市场自有公论。

(二)社会、家长和学生不可完全依赖排行榜

自大学排行榜出现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校的了解和评价又多了一条渠道,而且他们似乎觉得这种方式能更客观地展现一所大学的真正面貌,因为大学排行榜是来自于政府和大学之外的第三方即民间机构。于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升学时往往把大学排行榜作为择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根据。事实上,众多排行榜都是以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高校,其评价指标也多侧重于科研及大学的综合实力。而我国高校的类型多样,既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也有一批普通院校;既有教学型大学,又有研究型大学;既有综合性大学,还有单科性大学。当前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标准大相径庭,显然有失公平性和科学性。更何况排名榜反映的主要是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标,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底蕴、专业特色、教学风格和就业质量等软实力根本无从体现,也就是说大学排行榜提供的信息并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家长和学生也只能把它作为择校的参考之一,切不可依赖排行榜,否则会容易被误导。

(三)高校要理智看待排行榜

作为被评对象,当前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十分关注大学排行榜的结果,认为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名声问题,会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前途。高校关注排行榜是理所当然的,但把排行榜当作“指挥棒”成天围着它转,甚至把排行榜的标准当作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

众所周知,如今的排行榜五花八门,标准不一,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排行榜上的名次都会有天壤之别。面对这么多排行榜,高校要想顾此及彼,非但精力不够反而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排行榜是绝对权威公正的。因此,高校在客观看待排行榜的同时切勿把其看得太重。排行榜对于高校来说只能作为一个衡量自身水平及存在不足的参考,而不能作为高校的办学依据,过分看重排行榜会助长大学的浮躁、急躁情绪。一所大学既要重视外部评价,但又不能被外部评价牵着走。因为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要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和特色。大学领导者和教师的情绪也不能受其左右,要经得起排名风浪。教师既不可因学校排名不好而责问校领导,校领导也不能因此而给教师施加压力,更不可以利用不正当手段来提高名次。

我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没有反对过排行榜,但我从来没有看重过大学排行榜。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办学不能跟着排行榜走,而要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按既定的目标发展;二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排名不会靠前,“眼不见,心不烦”。退位后有人告诉我,6年多里,上师大的排名上升了50多位。我打开电脑一看,果然如此,从1996年的158名上升到了2003年的96名。这就是不看排行榜的结果,看了上不去,不看反而上去了。

六、排名机构要严格自律以显排行榜“自清”

如今人们对大学排行榜的指责声此起彼伏,并非全都是空穴来风。作为大学排名榜的主持者民间排名机构也应该好好地进行自我反省。既然大学排行榜是一种教育评价方式,排名机构就必须把它当作一项教育事业来认真对待,要以完全负责的态度努力探索和研究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实现其评价功能,确保其真实性,提高其公信力。

首先,排名机构要确保排行榜所依据的数据信息来源客观公正,不能随便通过网络或官方机构搜集一些资料就作为评价依据,而要尽力保证资料来源的全面性、真实性。

其次,排名机构要赢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必须严格自律以显排行榜“自清”。即不能以功利性为目的,把排行榜作为盈利工具而牟取暴利,更不能以拉赞助为借口与高校发生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关系。武书连也曾表示,“我理想的状态是作为独立的、不依附于大学的社会评价机构,在专门研究经费的支持下(国家拨款和机构资助都可以,最好是企业资助),我和我的团队以全部时间、全部精力,专心致志地研究中国大学和世界大学的问题,对包括考生、考生家长、大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提供免费服务。”当然,在现阶段这种理想状态还无法完全实现,商业化的风气还不能彻底消除,但市场是最公正的“裁判员”,通过市场的力量定能淘洗出值得信赖的排行榜,那些只会图谋眼前利益的排行榜是站不住脚跟的,只有那些“洁身自好”的排行榜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才能蓬勃发展下去。

总之,我们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出现一些非政府性质的排名机构对大学进行评价、排名是正常的,具有积极作用,应允许其存在。社会、高校乃至政府部门都应理性地看待排行机构和排行榜,把排行榜作为了解高校的一个窗口,而不要过于关注。至于排行机构,应该自重自律,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做好排行榜工作,不可以营利为目的搞金钱交易。最终才能形成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谐局面。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高校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