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毛南族独特的节日文化

2009-04-29杨茂锐

理论与当代 2009年6期
关键词:毛南族火把节糯米饭

杨茂锐

毛南族是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贵州毛南族共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29.1%,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的平塘,独山和惠水三县境内。其中,以平塘县为最多,共有3万余人,占90%以上;惠水县次之,为3000多人;独山县最少,仅有几百人。贵州的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僙,自称为“印绕”或“艾饶”。1990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佯横人为毛南旅。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造就了贵州毛南族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分龙节”、“桥节”、“迎春节”、“过小年”。

一、火把节

火把节,毛南族称Vjiatin(雨定)。每年的除夕之夜,由各村各寨自行举办,通常由几位长者主持。晚饭后敲锣打鼓,吹响牛角号,各家各户即自持火把,集于寨中。然后以锣鼓为奏,高举火把,成群结对挨户上门祝福,户主均以爆竹相迎。祝福完毕,除少数人在办理夜宵外。各村队伍都往村旁走去,在会合点处一人带领相互对骂,如骂喂牛牛要死,喂猪猪发瘟,种庄稼庄稼无收成等等。据说骂得越凶六畜越兴旺,五谷越丰登,越是好年景。从火把节的时间和内容来看,毛南族的火把节与彝族火把节是不一样的。在时间上,毛南族是每年农历的除夕之夜,而彝族的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从内容上看,毛南族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彝族则是祭祀自己祖先。

二、分龙节

分龙节,也称庙节。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可算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这是毛南族的传统节日,是毛南族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节日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过分龙节时,由鬼师于三界庙前举行分龙仪式,穿法衣,戴假面具,击腰鼓跳舞,然后举行“椎牛”活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同时折回柳枝捕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求五谷丰登。过分龙节,举办各种仪式,各村各寨的毛南族男女老少都来观赏,十分热闹。

三、桥节

桥节,毛南族称为we42jeu35(誉久)。在农历三月前后。在桃花盛开的某一天。凡是进入中年的夫妇,届时,都要“做桥”,意为“修桥补命”,即无子求子,有子保子。做了桥的,每年在这段时间也要“暖”一次桥,帮称之为“桥节”。“做桥”时,用木棒做成一个小桥模型。竖在溪边路旁,用彩色纱线将其与自己的祖坟牵在一起。“做桥”时唱桥歌,近亲中老年者都来祝贺,主人家宰鸡、宰鸭,洒肉招待一天。从毛南族的“桥节”我们可以看出,做桥铺路,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求子保子,而从深层次看,它体现的是毛南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四、迎春节

迎春节,毛南族称之为x ε 33wei35(雪尾)。在每年立春之日下午举行。参加者均为老年妇女。届时,她们穿着古老的民族盛装。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拿着酒、肉、糯米等作为供品,带着炊具,到预定的地方,焚香燃烛祭天神,祭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祭毕,即开怀畅饮,评说聊天,亦或对歌作乐,兴尽方归。更有趣的是,当老妇们活动时,可以请男人参加她们的活动,为他们烧锅煮饭,但不准他们插嘴和妨碍她们的活动。在立春当日过节,与其说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不如说是毛南族传统的“妇女节”,从这一节日中可以看出毛南族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的地位和所被尊重的程度。

五、过小年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尽管现在相当多的少数民族也过春节,但是仍有部分民族过自己的“年节”,而这些民族过年的时间和习俗各不相同。例如,贵州苗族过的“苗年”,时间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卯日,是苗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彝族的“年节”,时问在每年十月初一,彝族以十月为岁首,故以其作为年节。毛南族以冬月为岁末,腊月为岁首。每年冬月三十日即过小年,称为月兴节,亦称冬年。过小年时,要杀猪设宴祭祀祖先,宴请宾客,走亲串戚。冬月三十晚,各村各寨青少年集中在一起,进行赶老鼠、烧蚤子等活动,热闹非凡,以示辞旧迎新。

从毛南族的节日我们不难看出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节日祭祖,一般多用猪、鸡、鸭、牛肉、酒、糯米饭等作为祭品。毛南族逢年过节、操办喜事,都喜欢做豆腐,作法是把猪肉(或牛肉)、于虾、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盐后拌匀成馅,用捣烂的水豆腐包上馅在手中或碗里反复滚动即成圆状,然后放到油锅内炸熟,吃时放在锅里煮,味道鲜美可口,既是宴请客人的必备菜肴,也作为礼物相互馈赠。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当地民族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二是开展唱歌对歌活动。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唱不停的才能。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目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歌手称为“近比”、“近欢”。

毛南族的节日文化,是贵州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毛南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将会推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责任编辑龙菲

猜你喜欢

毛南族火把节糯米饭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糯米饭
火把节的情歌
跟踪导练(一)2
燃烧的火把节(混声合唱)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