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民营经济

2009-04-29黄启华

理论与当代 2009年6期
关键词:温州集群经济

黄启华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温州发展产业集群、壮大民营经济的经济模式,再度引人注目。温州模式在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就业、拉动内需、保持增长等方面有特殊功效,对贵阳市应对金融危机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温州经济与贵阳的比较

温州市总面积为22784平方公里,辖3区2市6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24.3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735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3.2%、43.8%。财政总收入33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1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4.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69元,分别增长9%和102%。城镇登记失业率2.5%。

贵阳市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辖1市3县6区。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8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22735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47%、47.2%。财政总收入22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9.1亿元,分别增长18.9%、17.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816.8元和4817.8元,分别憎长8.1%、17.8%。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上。

两市相比,差距较大。温州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是贵阳的3倍、1.5倍、1.9倍和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只为贵阳的55%。温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行之有效的“温州模式”。

二、温州经济模式的运行与实效

温州模式。也叫“温州经济格局”、“温州发展路子”。其实质就是温州人的思维模式,是温州人的创业精神。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独特模式。体现在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精神。

(一)温州经济模式的运行

温州经济模式的运行十分独特。一是“小题大做”。温州经济有着“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特点。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是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产销小基地,一个镇或邻近的几个镇是某一种或某一类产业的产销大基地。温州这种区域性集群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温州企业的群体规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品牌的集聚优势。这种优势最终体现为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无中生有”。温州可利用的人才、技术及自然资源非常少,人均拥有土地少,国家对温州投资也很少。但温州人的创造精神能够做到“无中生有”。温州的水头镇、郭溪镇,没有什么畜牧业,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牛皮革生产基地,被称为温州发展中的“零资源”现象。温州企业没有技术、人才,就花巨资到全国各地千方百计招才引智,这是他们“无中生有”的智慧之源。

(二)温州模式的成效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温州经济格局不断得到创新和优化,成效明显。一是民营经济发展快、比重大。2007年温州共有个体工商109032户,民营企业31400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5966户,私营企业16447户。民营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8%,实现工业总产值4735.6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7%。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480家,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41家。二是块状经济优势明显。温州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基本上已形成了以区域为轴心,以市场为依托,以名牌产品或强势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实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格局。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生产同类产品或系列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产业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生产基地崛起,企业的群体规模、品牌效应,更具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2007年,已拥有80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157个国家免检产品,获得34个“国”字号生产基地称号,17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三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2007年,新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10个,创建特色产业强镇1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仅2007年就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全市累计达到134家,其中超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三位一体”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15家,其中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l家,新认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

(三)温州模式面临的缺陷

“温州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温州经济的发展虽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还是受到市场发展不足及不完善的约束。例如,温州经济在较长时间里缺乏正规金融的支持,为满足融资需求,通过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高,风险大,也曾发生过一些严重问题。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冲击也很大。二是“温州模式”吸引大量农民卷入到创业的洪流中,但这些温州早期创业的老板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在全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以及市场越来越对外开放,早期创业的温州老板将面临被市场排斥风险。三是“温州模式”下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尽管家族企业有其优越的地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温州的企业制度仍面临着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三、温州模式对贵阳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贵阳经济落后于温州的原因很多,如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国家政策的倾斜等,但归根到底是认识上的差距和行动上的差距。贵阳要依托省会城市的优势,创造条件,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民营经济。

(一)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温州模式”就是放手让大家去干,让人的积极性和才能发挥出来。抓住了别人抓不住的机会,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市场。市场经济能最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把所有人的聪明才智都调动起来。温州不是政府在做公司做企业。而是政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

当前,我们产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转变观念,本着“招商、亲商、爱商、富商”的原则,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与措施。二是在财政体制、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人、融资环境、法律保护等方面给予在贵阳落户的商家以最大优惠,并在税收上实施政策扶持,让利于业主。三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完善服务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走“特区模式”路子。实施好“封闭式”管理,“一站式”代办服务。“保姆式”支持企业发展。

(二)产业分工细化。产品生产配套

产业细化出市场。“温州模式”是利用规模化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各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其精髓是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充分细分。紧密配合。细化了产业。就细化投资,降低了技术要求,拉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市场,有效地解决了投资少、技术含量低、市场小的问题,还能够拉动千家万户兴办家庭企业。据考察,温州有几千家企业做摩托车,所谓的企业,其实就是夫妻店。他们的思路是把摩托车拆开,一家做一个零件,合起来就是一个摩托车。这样的生产,投资少,生产环节单一,程序简单,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做这样小企业的老板并不难。因此,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在温州也能当老板,而且很多。政府要从政策、服务等多方面提供扶持,要鼓励集体创业,集体分工,合力打造规模经济,创造规模效益。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努力发掘出民间的力量。政府要加大创业指导和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促使全市居民基本实现由靠劳力挣钱到靠智力、资金、技术赚钱的转变,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引导他们细化产业,细化生产,造就一批批农民老板和业主。

(三)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化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温州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经营活动也十分生动有效。在温州有几千家企业搞纺织,几千家企业织布。织出的布根本不用愁销路,有人会帮着卖。因为旁边就有一个专门卖布的市场,几千人卖布。织布的就专织布,织布里的原料哪来?旁边就有几百家企业专门从事纺织原料生产、销售的。如果需要印染,不远处就有几十家企业专门搞印染,印染的质量十分过硬。织布需要纺织机械,旁边就有几百家专门生产机械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种形成产业链的产业群,就是“产业集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几乎实现了“傻瓜操作”。

当前,贵阳还没有一个产业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链。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都是—个全能机构。既要搞采购,又要搞生产。还要跑销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养一个采购部,养一个销售部。而所在这些部门和人员非但不能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却在大大增加企业生存成本,大大消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温州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因此,我们要抓住“企业西移”、“产业西移”的历史性机遇,以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洼地,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注重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李华

猜你喜欢

温州集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难忘九二温州行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