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
2009-04-29课题组
课题组
贵州省是全国乃至全球土地石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喀斯特地区干部群众艰苦探索,在土地退化防治、恢复植被、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掌握了一些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石漠化治理的突出成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学习借鉴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省委党校第36期中青一班全体学员赴贵州省55个石漠化试点工程县之一的贞丰县调研,重点考察学习了北盘江镇石漠化治理项目、氓谷镇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与纳孔村部分村民现场交流。通过调研,加深了对贵州省情的理解,更加坚定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变贵州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信心。
一、石漠化情况
贞丰县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地处东经105°25′至56″、北纬25°07′至44′之间,县境东西宽52千米、南北长67千米。国土面积1511.9平方千米,辖6镇7乡、15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个社区,人口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全县喀斯特面积896.89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9.32%。其中,石漠化面积597.48平方千米.潜在石漠化148.83平方千米,无石漠化面积150.58平方千米,分别为全县喀斯特面积的66.62%,16.59%和16.79%,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9.52%、9.84%和9.96%。在全县石漠化面积中。极强度石漠化45.61平方千米,强度石漠化123.98平方千米,中度石漠化200.40平方千米,轻度石漠化227.49平方千米,分别为全县喀斯特面积的5.09%、13.82%、22.34%和25.36%,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02%、8.20%、13.25%和15.05%。喀斯特面积和石漠化强度分布表明,贞丰县是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复杂、类型齐全、分布面积较大的典型区域。
进入新世纪以来,贞丰县已投入石漠化治理资金10092.5万元(含粮食补助部分、管护及种苗),其中国家资金9603.5万元,地方自筹489万元。实现退耕还林145平方千米,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48平方千米,荒山造林64平方千米,人工促进封山育林33平方千米;珠防工程64.5平方千米,其中人工造林34平方千米、封山育林30.5平方千米;珠治工程103平方千米,其中人工治理48平方千米、封育治理55平方千米。在探索石漠化治理中,涌现了一些成功典型,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其它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治理模式
(一)顶坛花椒生产模式。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镇东北部,辖银洞湾、查耳岩2个村,820户2471人,有耕地3471亩。地处北盘江南岸的河谷地带,最低海拔565米,最高海拔1432米,地形西南面高向东北面低倾斜,地貌切割较强,耕地零星破碎,岩石广布,水源奇缺,气温时空分布不均,5至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3%,海拔850米以下为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900米以上为中亚热带河谷气候。顶坛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明显,95%的面积为石旮旯,是贞丰县有名的高温岩山地带。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使片区内95%的人家长期以来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曾经有17户人家因无法度日而迁走他乡。历史数据显示,1990年以前,该片区人均粮食不足200斤,人均经济收入不足200元,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
1992年,贞丰县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种粮稳农。种植花椒致富”的治理思路。决定在顶坛片区发展花椒生产。到1996年底,该片区共种植花椒10600亩,初步建成全州唯一的万亩花椒基地,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上初见成效。2001年以后.国家加大对石漠化的治理和资金投入力度,该县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把顶坛片区花椒种植发展到5万多亩规模,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含粮食补助部分)。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54平方千米;珠防面积53平方千米;水土保持治理130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保持林212.07平方千米、经果林177.2平方千米,牧草18.2平方千米、封禁治理533.93平方千米、保土耕作388.6平方千米;兴建谷坊27座,蓄水池24口,沉沙池24口,供水管道7.2千米,排灌沟渠2.4千米。
(二)坪上金银花种植模式。珉谷镇坪上村辖6个村民组、163户、752人,现有劳动力459人。该村距贞丰县城3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山高坡陡。由于大面积开荒。曾使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石漠化程度日愈加深,生态环境日愈恶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恶化,生活极为贫困。1998年贞丰县选定坪上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开发,由县药材公司负责贷款投资,珉谷镇负责土地协调,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种植管理,联合种植金银花looo~,亩,亩投资150元左右。总投资16万元。2000年金银花正式投产,亩产干花高的达70公斤。亩产值2100元。在扩大金银花种植面积的同时,坪上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方位利用喀斯特地貌地形的立体空间,在岩石边沿种植金银花,岩石间耕地上种植砂仁、李子、花椒,采用金银花、砂仁、花椒混交造林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造林树种,达到既能治理石漠化、又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白层岩方、珉谷镇放牛坪、平街顶岸的李子栽植模式。除了“顶坛花椒”、“坪上金银花”之外,贞丰县还利用本地原生“冰脆李”、“四月李”等优秀品种,在白层镇岩方片区、珉谷镇放牛坪片区、平街乡顶岸片区推广李子栽植模式,推广面积到2008年底已达到8000多亩。“冰脆李”、“四月李”甘甜爽口,成熟季节早,耐贮藏便运输,在大城市销路很好。每年李子未成熟前均被贵阳、重庆等地客商订购一空。
三、治理成效
经过十多年艰辛的治理,贞丰县否认了在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不可居住人类的结论,闯出了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第一,调整了产业结构。全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2000年为65:14:21,到2008年改变为23:57:200顶坛片区石漠化治理后,95%以上农户都种植了花椒,户均种植5亩以上,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98%以上的农户已经获得可观的收入。使荒山岩石变成了金山银山。白层、珉谷等地两个品种的李子年亩产值均在3000元以上,亩产值最高的曾创下2万元记录,是贞丰县石漠化治理的又一支撑产业。现种植面积已向周围辐射,扩大到中坝、牛坪、核桃、长安四个村,总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带动全县推广金银花种植面积5.5万
亩,涉及6个乡镇共7000多农户,这一投资少、见效快、生态效益明显的产业,成了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山区综合开发、发展经济、治理石漠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现实途径。
第二,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696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59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49%提高到现在27%。过去顶坛片区岩石突兀。每逢大雨便山洪暴发,泥沙直奔北盘江河底,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村民们眼睁睁看着遍山的岩石越长越大、越长越高。石漠化治理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已经退耕还林。尚未改造的坡耕地采取了保土耕作措施,荒山荒坡进行了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据统计,从1993年大规模种植花椒以来。顶坛片区水土流失率比过去下降了80%,从而使水土流失防治率达到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到92%,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6.7%提高到现在的70%。由于椒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促进了生态平衡,如今一派苍翠,满目生机。坪上村种植金银花后,森林覆盖率已从治理前的10%上升到30%。
第三,提高了经济收益。全县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1309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2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98元提高到2008年2518元。顶坛片区由于花椒三年开始挂果、五年进入盛果期,常规种植平均60-80株/亩,盛果期间亩产生椒达480-640斤,可晒制成干椒100-150斤,每斤干椒15-20元,亩产收入1500-2000~,村民因此把积余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购买化肥,承包荒山扩大花椒种植。到2008年底。顶坛花椒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就有70多户,3-5万元的200多户,其他农户年收入都在1-3万元之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200元增加到3000多元。坪上村种植金银花后。大部分农户因此增收上千元,农民人均纯收人从560元增加到2500元。
第四,改善了生活质量。石漠化治理后,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4万多人减少到2008年3万多人。顶坛片区95%以上的农户住上平房,过去的毛草屋已经不复存在。寻常人家已经拥有冰箱、彩电、影碟机等家用电器及电话、手机、摩托车。仅银洞湾村,现有家庭小车4辆。东风大货车5辆.摩托车30多辆。群众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由于种植花椒收入可观,顶坛片区原搬出的17户农户已全部返回,曾搬迁到册亨县双江居住的银洞湾村民王福昌和搬迁到关岭县断桥居住的罗盛国,现已搬回顶坛原居住点。
第五,增强了市场意识。顶坛花椒属“青皮大椒”,香麻可口,倍受四川、重庆、江西、湖南等地客商青睐。目前顶坛花椒系列产品已经注册,建有“贞丰顶坛椒业有限公司”和“贞丰县顶坛绿色食品厂”,加工花椒粉、花椒油和麻椒油等产品投人市场,带动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的转变。
第六,带动了转移就业。顶坛花椒采收季节.椒农每摘1斤花椒小工费0.5元,每人每天摘花椒30-40斤,可收入15-20元。不仅留住了片区内的劳动力,每天还招来周边村组和临近县、乡镇的剩余劳动力上百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达900余元。
四、做法和经验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的几个成功模式,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产业选择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成败。顶坛片区种植花椒的产业选择是针对当地不适宜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现状作出的。花椒树喜钙耐旱。当地海拔、气温、日照、热量、雨量等条件非常适宜花椒生长,满山遍布的岩石通过反射和漫射阳光,对花椒生长又具有特殊的光合作用,形成品质优良的花椒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过去制约发展的石旮旯成了花椒种植重要的有利因素。而花椒树根系发达,能深入石缝之中,不但能抵御干旱,还起到较好的固土保水作用,使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十分突出。“顶坛花椒”模式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突出特色、特产。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坪上金银花”、“岩方李子”模式也是选择种植耐干旱、耐瘠薄的金银花、李子等较高经济价值的乡土品种,使治理工作显现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二是多方引导加大投入。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明确了发展目标。一方面将花椒、金银花、李子等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推进扶贫开发、带动群众增收、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的综合性产业,整合部门力量和各方资源、资金,多方位、多渠道综合扶持,并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珠防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进行治理;另一方面大力争取上级的资金、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大当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石漠化治理。
三是强化科技规范种植。科技应用和推广是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特色产业的关键。贞丰县在石漠化治理中重视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县林业部门组建了花椒种植科技攻关队伍,加强对花椒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种植乡镇的林业、农技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上岗,组织有关人员赴陕西韩城、重庆江津等国内主要花椒产区学习、取经,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与贵州师范大学协作成立了“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农民技术学校”,将花椒等种植技术列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不断加大对顶坛片区群众的培训力度。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种植能手。狠抓规范种植技术和标准,按照发布实施的种植技术规范提升种植规范化水平,对种植户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收,在育苗、移栽、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都有科技人员到现场指导、检查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是面向市场打造品牌。为提高顶坛花椒的市场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花椒品牌,加强宣传推介,贞丰县于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顶坛花椒”品牌,并多次组织顶坛花椒参与国家和省组织的林业、农产品等博览会、展销会,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众多媒体宣传顶坛花椒,发布销售信息,取得良好的效果。顶坛花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展销会时,以其独特的香味和品质受到众多专家、客商的好评,一时供不应求,名气大增。目前,贞丰县已获得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的“中国花椒之乡”称号,顶坛花椒成为与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重庆江津九叶青花椒等齐名的国内知名品牌。
五、启示和建议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贵州省喀斯特面积12.9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73.71%,其中石漠化3.59万平方千米,这些地区生态系统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危及当地群众生存和长江、珠江流域生态安全。石漠化与农村贫困互为因果,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贫困相互交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石漠化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继续重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研究和治理。把石漠化治理工作摆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位置,与国际荒漠化治理接轨。实施立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与示范相结合,利用遥感与GIS手段等加强喀斯特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和石漠化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综合治理,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创造条件。
二是推广贞丰县等石漠化治理成功模式。从全局和长远发展考虑,加快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加快天然草场的恢复和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农村沼气建设。综合利用土壤改造、植被恢复与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土地复垦、节水农业、特色经济植物产业化等技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加快喀斯特地区水利设施建设,采取工程措施,建设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骨干、小微水利设施相配套的有特色的水利工程体系。实施科技扶贫和生态移民,坚持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调控人地关系。注重建设喀斯特地质公园。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大力发展喀斯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业。
三是继续加大石漠化治理项目投入和政策扶持。石漠化地区不仅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带。也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群众有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但自身投入治理的能力十分有限,需要最大限度地借助外力求得发展。推进石漠化治理这个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综合治理,继续加大国家投入和政策扶持,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石漠化治理中,应当突出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把治穷致富作为根本出路,引导群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只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确保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就能极大地激发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积极性,破解石漠化与农村贫困互为因果的两难困境。
(课题负责人:党云执笔:瓦标龙王习怀王东农文海)
责任编辑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