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从管理走向治理
2009-04-29彭科幻
彭科幻
将治理理念引入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践中。形成社区治理,是一种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治理理论及其思想对我省社区管理给予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1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并提供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其作用。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多元权力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在多元权力格局职责分明而又相互依赖的基础上促进社区的良治,最终达到发扬民主、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建设的目的。这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发扬民主的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建设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营利组织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承担责任范围内的治理任务,为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非营利组织则是与居民沟通的桥梁,一方面要满足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和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负有组织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
2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主要立足于依法行政。政府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负有依法行政、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负有管理社会、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因此政府作为社区治理的主导者具有法理的和经验的依据。在我国社区治理中,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是首要问题。为此,政府部门需要依法行政,避免自身利益的干扰,避免把行政当成追逐自身利益的场所和舞台。
3社区的建设模式应该是多元的,是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原则。在社区治理中,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协调上,体现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带动社区其他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上,而不是“我说你做”的行政权力领导上。为了实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集中管理的大政府、小社会的行政体制向市场经济时期小政府、大社会的多元治理结构的转变,整合市场组织、民间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原则实现市场或准市场主体的选择,进而实现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具体而言,政府通过委托、授权、契约、合同等等形式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如绿化、环卫、水、气、电供应、道路、公园修建、社会保障等职责交给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承担,以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