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2009-04-29陈素梅
陈素梅
[摘要]目的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结论 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是否成功和患者脱离危险后是否能够顺利恢复健康。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胃黏膜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6-093-02
上消化道出血是Treiz韧带以下消化道的急性出血。大多数为消化道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常见,约占病因的50%-60%。大部分患者均表现为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少数患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以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病死率高为特点。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量多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和诱发肝昏迷、肝性脑病[1]。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是否成功和患者脱离危险后是否能够顺利恢复健康。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了8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先将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44岁,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糜烂性胃炎54例,肝硬化及胃黏膜病变26例,表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上腹部疼痛不适,常伴有恶心、呕血、黑便、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等。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窒息: 呕血时应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去枕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30°,安静休息;当剧烈呕血伴神志恍惚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迅速吸净患者口咽部及气管内血液和痰液,避免吸入气管而窒息,并及时给予吸氧,尤其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缺氧易诱发肝性脑病。
2.1.2 绝对卧床休息: 因过度劳累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慢性肝病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劳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体力消耗,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避免出血[2]。患者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30°,不宜采取头低位,以免影响呼吸功能。肝硬化患者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精神会过度紧张,可遵医嘱适当地给予镇静剂,同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刺激。
2.1.3 口腔护理: 由于出血患者抵抗力低,尤其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增强,易引起口腔感染。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防止口腔感染。对于呕吐物要及时清理,保持床铺整洁,帮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勤翻身,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1.4 饮食护理: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伴恶心、呕吐时暂时禁食,若少量出血无呕吐,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食,出血停止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以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待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软食,休克患者可用凉盐水湿润口唇。
2.1.5 皮肤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循环较差,尤其是便血,易污染床褥。因此,必须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经常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局部组织,保持皮肤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并涂抹少量滑石粉,或用棉垫、气圈等垫起,保持床褥平整干净,避免拖拉患者;使用便器时,动作要轻,注意有无破损,以免损伤皮肤。
2.2加强病情观察
2.2.1 观察患者有无继续出血:少量出血(小于500 ml)仅有头晕、乏力、怕冷、皮肤苍白。若患者持续存在心悸、出汗、烦躁,提示患者有继续出血;若持续腹胀,肠鸣音亢进以及出血后周围循环衰竭未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再次呕血或从胃管内抽出新鲜血液,说明有再出血。黑便的观察:如果黑便无光泽,量少、质硬,说明为陈旧性出血;如果是柏油样便,质稀薄、量多,颜色变为暗红或鲜红色,说明正在出血。凡遇到以上几种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并备好急救物品。
2.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有条件者可给予心电监护,每15-30 min记录1次脉搏、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意识、颈静脉充盈度、面色、肢端皮温和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等变化的观察,以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2.2.3 输液、输血的观察: 要根据患者的脉搏、血压、血红蛋白和尿量来掌握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如脉搏>120次/min,收缩压<10.67 kPa,心功能好者,每小时可补液体1 000ml以上,全血每小时300ml。收缩压>10.67 kPa者,输液速度可适当地减慢,防止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血压过度升高而导致再出血[3] 。输血应尽量输入新鲜血,以免因库血血小板第V因子、第Ⅷ因子减少而影响凝血功能及止血效果。大量出血后处于低血压状态,肾动脉收缩,肾缺血,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故应严格记录尿量及输入量,观察尿液的颜色。特别在补钾前,先观察尿量,防止盲目输入造成高钾血症。
2.2.4 积极做好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准备工作: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可出现烦躁不安、颜面苍白、尿少或尿闭、意识模糊、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关键。应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糖盐水、林格氏液,以尽快补充血容量,在此基础上及时配血型和备血,如果收缩压<12kPa,立即输入同型血,并使各项急救器材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给予给氧、吸痰,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5 迅速及时地采取各种止血措施:可遵医嘱使用止血剂,常用立止血1kIU溶于5ml生理盐水快速静推,并将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50ml生理盐水中分次1:3服或胃内灌注,静脉滴注甲氰咪胍或洛赛克,必要时予凝血酶2 000-4 000IU 口服,每6-8 h 1次,效果较好。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4]。
2.3心理护理
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5]。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加上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了解,一旦发生出血易产生恐惧和悲观情绪,还表现出对一切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变化,不良情绪的产生往往又加重出血。此时,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不论做各种治疗护理都应忙而不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安全感,指导其保持镇静、乐观的情绪和自我松弛技巧(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其需要。当患者大量呕血时,常担心生命安全和能否尽快止血,此时,护理人员要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并准确熟练地进行操作,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4预见性护理
在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正愈来愈受到重视。部分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前3 d的脉搏明显增快,此现象出现早于其他症状,如胃部不适、头晕、心悸等。脉搏增快机制是因肝内阻力增加,使门静脉供肝的血液量和氧减少,来自门静脉的亲肝因子和胰高血糖素减少,以及交感神经压力感受的反馈调节,心脏功能发生改变,心排血量增加,心跳加快。护士在临床病情观察和抢救中,应加强预见性意识,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抢救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时,可起到降低病死率、缩短出血时间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6]。
2.5出院指导
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预防及护理知识,学会自我护理。告诉他们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如出现头晕、黑便、疲乏无力、性格行为改变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平时应定期门诊随访。特别要宣教合理饮食的重要性。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禁食粗糙、刺激性及产气多的饮料和食物。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境。
3体会
首先,抢救和处理要及时,因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快,出血量大不易止住,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和纠正休克就尤为重要。其次,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病程短,患者惊慌失措从而使病情加重。所以对出血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使之能积极配合抢救和护理。最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护心率、血压、意识、尿量、Hb含量及呕血、便血的质、量、颜色的变化,通过症状判断出血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雪梅.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大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J].中华新医学,2002,3(10):878.
[2] 周燕.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J].海南医学,2002,13(7):88.
[3] 高颖,刘颖,刘玉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2,22(2):34.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
[5] 王志红,周兰妹.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1-175.
[6] 赵红梅.抢救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3,90(1).
(收稿日期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