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氯胺酮麻醉手术后的护理
2009-04-29张燕郑惠珍
张 燕 郑惠珍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6-087-02
氯胺酮为苯环乙哌啶衍生物,1965年被首次应用于临床,氯胺酮麻醉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小儿外科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之一。全麻手术使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使药物作用于中枢,抑制大脑联络经路和丘脑新皮质系统,兴奋边缘系统,将丘脑新皮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功能与电生理分开。因个体差异,患儿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恢复的时间不一,患儿在全麻后清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相应地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加强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采用氯胺酮麻醉的手术患儿共68例,其中0-1岁7例,1-3岁34例,3-7岁14例,7-12岁13例。
1.2 麻醉方法
单用氯胺酮肌注或静注共27例,主要用于短小手术的麻醉,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共41例,主要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手术。
2护理
2.1做好准备,妥善安置患儿
首先准备好各类抢救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电动吸引器、氧气、人工通气道,重症患儿备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将患儿安置在有床栏的复苏床并用约束带制动四肢,约束带下垫一小棉垫,防止发生坠床和各种引流管、注射针头脱出等。
2.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意识不清或半清醒的患儿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肩部垫一薄枕使头适度后仰,或取侧卧法,头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呕吐物。呼吸抑制或停止是氯胺酮麻醉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他表现为喉痉挛、哮喘、支气管痉挛等。处理原则包括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进行辅助呼吸以及增强氧供应。舌后坠和分泌物过多是上呼吸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如发现病人鼻翼煽动,胸廓活动受限,异常呼吸音时立即给予处理,首先让患儿头取后仰位或侧卧位,托起下颌或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可解除梗阻。胃内容易误吸、支气管痉挛是下呼吸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可试用静脉注射激素、解痉药,同时应备好气管插管的器械。
2.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监测心电图、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每15min观察1次并记录,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情况,皮肤黏膜颜色,皮肤温度,四肢血液循环及肌张力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注意切口敷料是否干燥及有无渗血,氯胺酮消除半衰期为2-3小时,停药后血药浓度很快下降,但经肝脏代谢后其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去甲氯胺酮仍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患儿往往在停药并神志转清醒后仍可发生惊厥。所以应对躁动患儿分析原因,如疼痛、膀胱充盈、麻醉药致反应性精神症状等,酌情处理。应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如低于95%,应寻找原因并报告医生。
2.4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
小儿体表面积大,代谢比成人快,不能耐受脱水,手术前禁食及手术创伤引起的液体丢失,使患儿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必须及时补充液体,同时要防止过快过量输液引起患儿循环超负荷,出现心衰、肺水肿。穿刺部位在手背或足背的患儿,术后常规拿一小药盒,在穿刺部位上、下方各用一长胶布固定,注意松紧度以不影响血液回流为宜。穿刺部位在关节处的患儿,术后常规用小夹板固定,尽可能使用套管针进行静脉穿刺输液,以保证输液的及时通畅。
2.5维持患儿正常体温
患儿体表面积大,容易散热,且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术后容易发生低温或高温,对体温低的患儿,要注意保暖,对高温患儿应查找原因酌情处理。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0%-60%。
2.6疼痛的处理
氯胺酮麻醉清醒后,由于伤口疼痛,患儿吵闹不休,拒绝接受各种治疗,严重者影响休息和睡眠,术后需根据疼痛程度进行镇痛,镇痛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的变化。
2.7并发症的处理
小儿麻醉恢复期的并发症主要集中在低氧饱和血症、肌肉张力恢复延迟、心率减慢等,还包括药物及输液过敏。可采用激素抗过敏、升压、扩容等措施,恢复过程中出现少尿,可扩容输液利尿等对症处理。
氯胺酮麻醉苏醒期的失明、复视等大多数为一过性,随着血药浓度的降低,患者的视觉将自行恢复,不需特殊处理。
3体会
氯胺酮静脉给药后很快分布到脑和全身各组织器官,大部分经肝脏代谢随尿排出,故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快等特点。小儿在解剖、生理、药理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并且年龄越小、差别越大,我们必须熟悉小儿的这些特点,同时小儿生理代偿能力有限,机体生理改变迅速。麻醉恢复期容易发生并发症,如能在出现异常反应的早期及时发现和处理,则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本组68例病人全部恢复正常。
(收稿日期200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