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铁龙灯
2009-04-29程伦
程 伦
铁龙灯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小标题)
明朝末年,赞皇西街村民王玉堂参加了明朝的军队,随明军将领卢象升转战南北。部队打了胜仗以后,将领们为了庆祝胜利,歌颂皇恩浩荡,便命令一部分年轻力壮的士兵,分成两队,模仿龙在大海中游动的样子,左盘右绕,前冲后随,配以战鼓、铜锣伴奏,尽情地舞蹈,以表达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为了使龙舞更加壮观,每个表演的士兵都手拿头盔作为龙节,后来头盔逐渐演化成铁龙灯。王玉堂曾是舞龙队伍中的一员,卢象升的队伍败亡之后,他回到故乡赞皇,潜心研究铁龙灯的器乐、音律、舞蹈动作,培养出一批舞龙弟子,因此,铁龙灯作为赞皇独有的一种民间舞龙形式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美餐。
据传,王玉堂把铁龙灯带回赞皇后,开始在西街王氏家族中传承。王玉堂把铁龙灯的全部技艺传给了其子王敬清和族人王玉斌。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第二代传承人王玉斌、王敬清为了把铁龙灯发扬光大,便开始在村民中传播,传承人也由“族传”改成了“乡传”。铁龙灯的形式不断完善发展,在西街村扎下根来,经王玉堂、王玉斌、安大秋、安林、刘海义、王瑞福六代传人传承至今。
铁龙灯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小标题)
不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表演形式,铁龙灯都与我们常见的布龙有很大不同。布龙都是用布缝制成的长龙,龙首、龙身、龙尾是连在一起的,而铁龙灯则迥然不同。每条铁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龙尾制作特殊,里面有钢球;龙身由12个钢球(或铁球)组成。每个钢球由24道钢圈构成,里面用竹片包着龙蛋,龙蛋里装着灯泡。钢球用红色和绿色的绸缎包裹,每个舞龙队员的身体上部安装着小型电瓶通电,夜晚演出时,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铁龙灯的表演形式也格外特殊。铁龙灯是两条龙,每条龙都由14名队员组成,龙首、龙尾各一人,中间12人,还有一人手举龙珠在龙前领队,两条龙随着领队人的指挥而旋转运动。一条龙的舞龙队员着绿衣、黄帽、黑鞋,称为绿龙,也叫雄龙;另一队舞龙人则着红衣、黄帽、白鞋,称为红龙,也叫雌龙。29名舞龙队员都是青年男子,旁边还有四组荷花灯作为陪衬,每组4人,全部是青年女子,身穿绿衣,手举的荷花灯各呈方型或圆型,随舞龙队伍在旁边跑动转动,相得益彰;队伍边上有一人敲大鼓,有8人击铜锣,舞龙队伍随着大鼓和铜锣的节奏奔跑、转动、舞蹈,时聚时散,时分时合,灵巧自如,豪迈奔放。
铁龙灯的舞龙形式千变万化,异彩纷呈,随着大鼓的节奏进退转动,错落有致。鼓点疏,龙舞、荷舞则舒缓轻柔,双龙似在大海中漫游嬉戏,而荷花则像在水中慢慢绽放;鼓点骤,双龙似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大步进退,快速奔跑,荷花灯迅速转动,风起云涌;鼓声咚咚,锣声阵阵,红绿相间的二龙旋转滚动,红、绿、黄、黑、白五彩缤纷。
铁龙灯的表演造型多种多样,“二龙出水”是两条巨龙同时浮出水面,开始游动;“双龙入洞”是雌雄二龙互相追逐摆动,到达终点;“一龙盘柱”显示出一条龙围绕着领队举珠人绕来绕去,纠缠不息;“二龙绕柱”是两条龙交叉游动,绕柱而行;“二龙戏珠”则是两条龙时高时低,登上爬下追逐领队者手中的龙珠;“仙人桥”则是龙男、荷女搭成仙人可以踏过的龙桥;“鲤鱼跳龙门”则是两条龙分别跃进扎好的彩色牌坊。各种舞龙形式和造型,都以表达龙在大海中奔腾不息的形象特征为主。夜晚演出时,再配以彩云缭绕,烟雾弥漫,灯光霓虹,虾兵蟹将,会把赞皇铁龙灯大气磅礴、声舞合一、波涛汹涌、浑然天成的气势一展无余,将皇家的王气威严、兵民的欢乐喜庆合而为一,尽收眼底。
铁龙灯的文化内涵和挖掘发展(小标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怔,在封建时代,它是皇家的象征,皇帝称真龙天子,皇子皇孙称龙子龙孙。皇帝坐的车称龙辇,骑的马称龙驹,坐的椅子称龙椅,用的旗子称龙旗,行走脚步称龙行虎步。皇帝死了称龙驭归天,皇帝的宫殿、仪仗、墓穴等都雕刻着龙,龙成为整个皇家的象征。龙文化绵延到今天,炎黄子孙称为龙的传人,龙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最高图腾。
赞皇铁龙灯把音乐、舞蹈和龙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龙舞。龙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8个龙球象征天上28宿,彩云叶片象征风调雨顺,荷花朵朵象征人间太平、家庭美满,鲤鱼跃龙门象征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整个铁龙灯舞蹈象征人们对和平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赞皇铁龙灯把封建社会的皇家文化、军旅文化和民间节日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民间艺术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
但是,铁龙灯发展到今天,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却只有赞皇镇西街一家,道具、服饰也极不齐全,许多艺术造型已无法排演,一些颇有造诣的龙舞队员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有些相继谢世,有些绝技甚至失传,而年轻的龙舞队员技艺上还不够成熟,铁龙灯的豪放美妙、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万众一心的形象还不能尽情自如地表达出来,舞蹈队伍亟待培训和发展。 (责编:刘贤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