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2009-04-29匡建华
匡建华
创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一、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近年来,农村整治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变卖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现有文化阵地流失。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设施投入不一,文化阵地建设难度较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乡镇文化员齐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有经费投入,能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农民有一定文化素质;二类是一般的,虽然有专职文化员,经费投入较少,文化站没有阵地,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些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般;三类是较差的,这些村镇经济基础薄弱,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里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来说更是如此,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二是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
3.农民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文化生活消费偏低。多数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年轻者认为看看电影、上上舞厅、看看录像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干嘛,有那钱还不如多买点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拥有的仅是山歌、看戏、舞龙灯活动等,而这些活动大多与重大农事活动和逢年过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
4.基层文化队伍匮乏不齐。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忽视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乡镇文化干部大多为兼职,造成闲时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有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专业文化干部,原来有的文化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在职的长期得不到培训学习,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大多数村没有文化管理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于站稳。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不高,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制约。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思考
1.确定目标,落实责任。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十个一”工程,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十个一”工程:建设一个文化广播站、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文化长廊、一个灯光球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小广场、一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一个文化科技电子信息馆、一个老年活动室。建立“三支队伍”:建立一支由乡村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宣讲队伍、一支文艺宣传队伍、一支体育队伍。为了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运作有序、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落实县、乡、村三级的责任。在制定实施方案问题上,县级文化部门应发挥好两个职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二是把关定向的职能。在建设用地问题上,乡、村两级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因地制宜,认真规划,积极协调,能拆建的闲置旧房尽量在原中心活动场所扩建,少占新地。在资金投入问题上,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二是县、乡、村三级统筹解决。鼓励社会资金办文化,形成农村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2.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示范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文化活动。新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着力创建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四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加强农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
3.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关键在于人,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文化队伍十分重要,努力形成以县乡宣传文化人员为主体,村级组织和党员为骨干,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民间艺人和农村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大军,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本领,用足用好农村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文化站宣传、组织、引导、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知识含量、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促进文化活动进村入户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满足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把宣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传播农村先进文化的生力军。继续开展多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同时注重对农民本土文化的培养,选派和培养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肯钻研热心于文化建设的优秀青年充实到文化站工作。
4.着力夯实新时期农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一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由于全面取消农业税,村集体断了财源,出现了“办事难”的情况。许多农村有人办事却无钱办事,即使建立了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但如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拿不出钱来开展活动,再好的设施只能成为“摆设品”,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形成经济搭台,农民唱戏,投资人从中受益的良性机制。要引导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涌现出许多致富能人,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富了口袋富脑袋”,多关心和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二要紧贴农村农民的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的才智,帮助新一代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提升新时期农村建设的“软实力”,积极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正确地传达到农村基层;另一方面要将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时正确地反映上来,充分发挥思想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让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082、
2.张景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6)
3.蒋和平、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人民出版社(2007-10出版)
4.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