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肜势及对策分析

2009-04-29

理论与当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信息

朱 杰

捅要:载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年时间,为我国人才资源的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金融危机给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关键词:就业信息不对称招聘

“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令无数莘莘学子焦虑和彷徨。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就业呢?从传统观念来看,就业是劳动就业的简称,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就业的意蕴也自然在变化。“就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拓展,含义日益趋向多元化、广义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但很多没有认识到自己到底在哪方面有竞争力,造成很多人在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就业市场。

有人进行了一项对全国40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表明,民营企业雇用了四成大学毕业生,其规模大致相当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招聘人员数量的总和,近50%的大学生在中小企业工作。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65%至80%。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总想找到高职位、高薪水的工作,这就使了大量有岗位没人去,情愿不就业的大学生,这种等待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心态也已相当务实,“先择业后就业”,薪酬预期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求职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转向了“买方”,大学生低就业起薪使得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恶化。这两种情况都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因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很多原因,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就业政策也在调整,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两个因素还没有多大好转,这主要是我国教育体制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增加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上学机会增加的同时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家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较高的毕业生就业成本对毕业生及其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早以从“分配派遣”变为“双向选择”,这就使得要求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信息掌握要充分、完全才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使一些人无业可就和有业无人做的现象,所谓信息不对称现象,指的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由此造成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市场运作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对招聘单位的认识也不清楚,这就造成大学生在应聘时过度自我包装,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增加。而当应聘到工作以后,一些大学生在到用人单位工作时才发现实际情况与原先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从而违约,而由此公司和大学生双方都会受到伤害,丢失工作再从新找工作会加大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所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一个使双方的信息都能进行快速交换的渠道。

2.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严重。

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形式是自愿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世界较常见些,但在我国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总体而言,我国人才总量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相比可以说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和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的。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这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使然。扩招在表面上来看,是引起大学毕业生过剩的原因,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在我国很多地区的企业出现人工荒现象,对高技能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

当前基层教育、卫生、文化等涉及民生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很大。而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又不愿意和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些工作。这主要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与社会实际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部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操作应用能力欠缺,学习和适应能力不强,总体素质水平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国家、高校、大学生、社会等各个方面抓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用多方力量共同作用。

1.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政府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了7大措施,认真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就可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减缓。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有些人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可以组织他们下乡去服务,传播科技知识,传授实用技能等,直接面向农村,就地服务农民。国家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就业,实行大学生来去自由的政策,户籍不变制度,加强大学生工作后的服务和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

同时,应当规范劳动用工市场,加大奖惩力度,通过立法和制定规章,消除就业市场的经验

歧视行为和性别歧视行为。对于雇佣较多大学生雇员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时,还应采取了减免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还需要对大学生的社保、医疗体系进一步的完善,保证大学生的生活。

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高校要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的观念,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

过去大学毕业生总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国家机关找铁饭碗、吃皇粮,认为这样才是就业。但现在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先有工作就是就业。准确的自我定位,大学生才只有做到“高也成,低也就”心理准备,才能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加过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仅占30%,这一数据与教育部提出的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求相比,差距甚大。另外,仅有18%的学生从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老师那里获得针对性辅导。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帮助,包括“企业招聘信息”、“面试技巧”、“实习机会”。

大学生获得求职信息与指导的途径越来越广阔。从高校方面来看,就业服务还需进一步优化,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招聘信息,还应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特别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同时,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到实处,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

3.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改变

择业要注重发展,眼光要放长远。就业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求职中,往往会遇到“鱼”和“熊掌”的选择。在我们做出选择时,一定要以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岗位的前景为依据,待遇可放在次要位置。如果能置身于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单位,自己事业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公司,我们就有可能随其发展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调整好求职心态,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还有一些人过于自信、盲目攀高。这些不良的求职心态,使毕业生更难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只有事先对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究竟我能做什么,什么工作适合我,这些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危机意识不强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情况,长期以来我国的包分配的就业政策,使得很多高校在实行不分配时没有调整好为大学生营造就业环境,同时毕业生仍错误地认为,只要进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工作。所以高校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现在就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调整好择业心态。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大胆推荐自己,全面展示自我;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和大胆自主创业。

4.改革招聘制度,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国家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还要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及网络化建设,建立就业信息网,建设用人单位信息库及毕业生信息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服务。在这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抓好: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跟踪服务。目前我国职业中介公司发展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能很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国家应该加强管理、规范。同时发展有实力的现代化就业报务公司。二政府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引导双管齐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招聘活动的监管,规范招聘收费行为,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加强对网上招聘的审查,为高校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求职环境。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做到及时、准确,并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就业规划。

有些地方还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各种服务,打算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如果缺乏资金,最高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5万元的小额贷款,同时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同时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困难的调整也需要一些时间,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所以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还是非常乐观的。

参考文献:

[1]温海池:《劳动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00页

[2]陆沛沛:《当代大学生就业成本研究》,《时代经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2006.11.第四卷第48期。第33页

[3]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李华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信息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最“叛逆”的毕业生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