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干部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9-04-29张宫宇
张宫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也是全党上下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领导人民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及个人社会需求的不断膨胀,干群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群体上访及各种危及社会安定的事件屡有发生。针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新变化和突出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认真深思:如何改善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新时期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党员干部成分日益多样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员干部队伍的吐故纳新不只局限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武警战士,同时也吸纳了社会其他阶层的优秀分子。另一方面不少党员干部因为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成为“下海”一族。党员干部队伍与社会交流增多,这既促成了党员干部队伍成分的多元化,同时也对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党员干部自身需求和部门需求的膨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社会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灰色消费日益增多,享受欲望日益膨胀。洋房别墅、高级轿车、三陪小姐,大吃大喝,豪赌狂嫖等一系列腐朽生活的代名词逐渐步入了一些思想腐朽堕落官员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屡见不鲜。这一切既败坏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又引起了广大群众对部分党员干部的不满。
(三)配套改革(如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养老保险改革、干部配车制度改革、体制改革等)触及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切身利益。这些原先工资以外的待遇和潜规则的利益逐渐被新的工资制度所包容和规范,相对弹性缩小了,灰色收入的机会也减少了。尤其是政企分开以后,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今天,政府财政也相对紧张,加之津补贴的逐步规范,一些党员干部的收益明显减少。“守不住根本,经不起诱惑”,在“金钱”和“女色”面前当了俘虏。于是不择手段地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大肆牟取私利。
(四)忽视和弱化思想工作,是最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曾痛心疾首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对干部的教育”。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干部思想政治意识淡漠,组织纪律松懈,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敷衍塞责,追名逐利。一味奉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顾党纪国法,贪污受贿,大肆敛财挥霍,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五)日益严重的腐败,尤其是高层腐败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邓小平曾经说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我们的事业就有失败的危险。但就是在这样的提醒和警示下,还是有不少干部,特别是高层领导干部身陷泥潭,纷纷落马。纵观这些高层领导,他们的职务越来越高,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年龄却越来越小,从一度猖獗的“五十九岁现象”降到了“三十九岁现象”。可见,腐败形势何等严峻,不容乐观。
(六)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致使人心浮动。社会治安状况严峻,在群众心里,是与政府和干部打击和惩治社会黑恶势力和严重刑事犯罪不力有直接关系的。有些地方干部还与社会黑恶流氓势力相互勾结,危害一方。有些部门和干部还充当一些低级娱乐服务行业的保护伞,收取保护费,中饱私囊,败坏社会风气,致使广大群众对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失去信心,政府的形象和干部的威信在群众心中逐渐淡漠和降低。
二、怎样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一)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干部的法纪意识和政治觉悟。教育是提高干部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忽视和放松教育,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重视和强化教育,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灌输、教育、转变”三个环节,切实做到经常化、正规化、多样化、科学化。不能时紧时松,要常抓不懈。要逐步实现教育方式正规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内容科学化。要进行与现实的教育,进行传统与现代的教育,进行道德与法律的教育,进行政治与业务的教育。
(二)选拔、任用、考核、提升干部必须注重革命化。干部革命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党就是要承认、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执行党的决定,完成党的任务。忠于人民就是要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忠于国家就是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个人需要服从国家需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现实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忠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致力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力推社会主义的“四大文明”建设,共赴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三)始终不渝地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密切干群关系。正确的群众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所以,选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人成为组工干部十分重要的课题。“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必须认真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把干部作风好与不好、干群关系的好与否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作为对干部升降和奖惩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强化制约、监督,保障公共权力健康运行。一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和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防止权力滥用。二是要突出监督重点。针对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施监督,防止权力介入分配领域,避免出现灰色收入和权力“寻租”现象。三是要严肃法纪。对违法违纪的干部,要坚决予以惩处,以达到惩戒和警示作用。
(五)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民主议事制度,对于城市拆迁、企业改制、土地调整、低保评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三是继续坚持做好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党务公开,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政府要通过群众代表咨询会、昕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
复考察论证后再组织实施。
(六)提高干部素质,不断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着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1.加强作风建设。自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强化廉政建设。腐败问题是当前群众反响最为强烈、对干群关系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两个务必”,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勤政廉政的模范。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着力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
(八)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部群众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让干部能够及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化解矛盾,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九)建立健全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维护机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格局。
(十)着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和就业、养老、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政府的决策就能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盈”。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全球金融危机日益蔓延的今天,只要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真正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正因为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清醒地加以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