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实现历史性跨越问题研究
2009-04-29张强
张 强
铜仁实现历史性跨越靠什么?本文将根据铜仁现有的基础、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系统的分析,以期得到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一、关于“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内容
联系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铜仁自身特点的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跨越,即把握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在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关键性、前沿性领域寻求突破,谋求科技先导,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产业发展时序的跨越,突破传统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梯次演进的固有路线,不拘泥于现有产业框,加快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经济信息进程。三是区域经济布局的跨越,针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突破传统的技术扩散和产业传递路线,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目前,地委、行署提出的“两带两圈”战略,即铜玉循环工业经济带、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就是铜仁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布局。四是改革开放进程的跨越,适应新的形势,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突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保障后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体制,最大限度的释放改革能量,激发港在的发展活力。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依存度。五是发展基础条件的跨越,主要包括交通基础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水利设施条件和其他农业综合生产条件等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实现根本性的改善,进一步增强其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支撑力,从而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效率。
在目标和时限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在全国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今后10年多的时间内,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应在2010年左右基本解决全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在2020年左右,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目标,这是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二、关于制度变革与观念创新
铜仁实现跨越最缺的是资金或资本,最需要的是投资。一是靠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支持,二是靠地方自筹,三是招商引资。在中央政府、省政府的投入和地方政府财力部不足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在铜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即便是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地区之间经济繁荣程度的差距,在较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招商引资的规模、水平和效果。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制度的变迁和演进,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个铜仁人,在铜仁的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深深感受到铜仁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和造成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制度短缺”。
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二是“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社会已经形成,由法律法规和其他权威文件规范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正式制度。由于铜仁地区整体上改革的滞后,与东部、南部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着一个“体制落差”,这就造成了正式制度的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非正式制度”则是指民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改革的推进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民俗、习惯和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因素与之配合。铜仁地区正是这些“非正式制度”因素的短缺,即“软环境”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
铜仁地区的经济落后与思想观念的落后是联结在一起的,似乎有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人的改革开放的步伐,网住了人们奋发进取的手脚。
在经济方面,缺乏一种像温州人那样的商业冒险精神,偏安求稳,缺乏一种市场竞争精神: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内耗严重,有的人自己不干事,却热衷于“关心”、“捉摸”、干扰别人的事,“千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嫉妒、不容纳别人成长、进步和好运。
爱面子,图虚荣,害怕吃苦耐劳,宁愿受穷也要保持一种“贵族精神”。如在铜仁的许多地方,凡修鞋、擦鞋、弹棉花、做木工、做保姆、打杂工,大多是从外省(如湖南、四川、浙江等省)来的,往往是一千数年不回家。而铜仁自身,特别是城里人,哪怕闲穷在家里睡觉、打游戏、打麻将,自己也不愿意,父母也不忍心让子女去干那些认为又脏、又苦、又累、丢人现眼的活。
工作扯皮,互相推诿,慢慢腾腾,缺乏时间观念,效率低下。如东部,特别是经济特区几天能办成的事,在铜仁地区往往几周、几月都办不成。
官本位意识严重,偏好权力的运用和摆谱,大家热衷于在官场的“独木桥”上拥挤,难以形成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的领导干部很有抱负,很想干一番大事,但使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推不动工作,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得不到更多的拥护和支持,便怨天尤人,责怪下级和群众保守。而许多群众又常常埋怨领导,认为领导保守、僵化,严重压抑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无论到哪个地方,差不多各个阶层都认为当地保守、守旧,但说者似乎都不包括自己。
那么,是谁在保守?谁在制造保守呢?客观地说,铜仁地区也不乏思想解放、开拓进取之士,但从整体上看,却是趋向于保守和守旧的。这不是个别人、个别单位、个别阶层、个别群体的现象,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成了一种“群体性文化氛围”。正因为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氛围”,使得大家都“集体无意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种氛围中,守旧观念、守成观念、看不惯心理、等靠要思想、懒惰习惯,以及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平均主义观念、害怕风险观念、不服气心态、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封闭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不成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个人竞争,而肚皮斗争、舌头官司、互相干扰扯皮,人际摩擦等现象则不休不止。
实际上,铜仁地区的领导层已经深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如宣传解放思想,倡导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事制度——与东部地区交流领导干部。
但在干部交流中,却出现了“效果的不对称性”,即铜仁干部到东部能较快地适应环境,有效地开展工作,并显示出了铜仁干部的精明和才智;而东部干部到铜仁却较难以得心应手。而且铜仁干部到东部学习几年,返回铜仁,仍然感觉到工作难以开展。话题又回到前面,整体文化氛围之网具有巨大的刚性,不是短期能冲破和克服的。因此,铜仁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核心是要加大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力度。
大开发需要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没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大思路、大动作、大手笔从何而来?解放思想不是目
的,而是手段,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僵化,在思想上打开更多的思维之窗、智慧之窗和开拓之窗,从而以更多的方法,更多的途径,去培养和留住众多人才,获得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铜仁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来一场东部、南部的投资北上和投资西进,更要来一场东部,南部的观念西进和观念北伐。要使铜仁经济“火”起来,首先要使思想观念“火”起来。
三、关于实现铜仁“历史性跨越”的战略举措
铜仁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更需要一个切合铜仁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这里有一个既不能不急,又不能太急的问题,“急不得、慢不得”考验着铜仁地区的各级领导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本人认为要实现铜仁历史性跨越,如下的战略举措是绕不开的。
1.坚持发展的连续性。实现历史性跨越,不仅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按照“历史性跨越”的要求,结合铜仁实际,借鉴成功经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制定工作步伐,使之在原有基础上加快推进;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把历史性跨越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贯穿于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更要面向未来发展。把历史性跨越与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健康有序推进。正确的发展思路必须长期坚持,决不能后任领导否定前任领导,重打锣鼓另开张。
2.进一步创新观念。观念是先导,观念创新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前提。没有观念的创新,没有普遍的社会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就谈不上历史性跨越。历史性跨越是发展战略的调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3.抢抓机遇、用好机遇。机遇往往是潜在的。我们要善于洞察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藏的机遇。特别要注重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中的机遇研究。机遇必须抓实,机遇是很好的时机和条件,要把它变成优势和成果,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害怕困难,畏首畏尾,只说不干,作风飘浮,就是机遇摆在面前也抓不住。
4.抓住战略重点不放松。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区已形成了符合区情和加快发展需要的一批战略重点,如“三个重点、三个带动、三个优先”,“六个重点突破”、“两带两圈”等。经过多年努力,这些战略重点不少已具有了较好的基础,对扩大投资规模,带动全区经济加快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已具备了加快推进和发展的条件。应该继续抓住不放松,进一步使之做大做优做强,从而提升我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5.进一步振奋精神。历史性跨越,是一种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要求我们破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习气,奋力开拓、不断进取、敢为人先。越是落后地区实现历史性跨越,越需要振奋精神,勇于突破困难,用坚定的信心、持久的恒心和足够的耐心去努力实现。
6.正确把握“历史性跨越”的规律。生产力发展不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都有其客观规律,具有积累性的特点,即一定阶段的起始点,必须以已有的并且能够掌握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前提,脱离现实的具体条件去搞“跨越式”的发展,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因此,千万不要在“历史性跨越”的口号下盲目扩张、盲目攀比,而应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实现历史性跨越必须抓紧做好的几项工作
努力实现铜仁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应当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重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真正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整合有效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助推企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走产业集群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务比重偏低。特别是当前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很低,因此,要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加速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高效、便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以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总之,要通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有优势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2.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区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继续加速城镇化步伐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长期困扰我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关键措施。也就是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因此,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有利于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布局紧凑的城镇化新路子。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来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规范土地制度,理顺人口管理体制,完善城镇建设投资体系,促进城镇现代发展。尽管我区小城镇建设经过近10多年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要注意解决管理水平低,特色不突出,投入不足,辐射带动功能弱等问题。
3.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要紧紧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消除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应当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的各项改革等,切断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效率低下的体制性根源。
4.大力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我们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的一项重要因素。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工业发展上,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特别是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必须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改变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推进科技、教育、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促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5.加快建设循环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就是在发展模式上跨越传统模式。这不仅有利于转变污染治理的模式,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特别是要将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进一步结合起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6.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最重要的是将我区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对偏远农村、低素质人口和贫困人口多做工作,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完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制度,使配置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资源有所改变,力求公平。努力使人力资本的培育、积累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加符合跨越发展要求。人力资源中最有质量的部分是人才,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在人才,我们必须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
7.立志气、树信心。历史性跨越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这里最重要的树立和增强对铜仁的自信心、坚定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的讲话,特别指出:“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推动铜仁发展更需要我们增强后来居上的志气,树立必胜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这种自信心像不灭的火炬,激励全区人民不懈奋斗,才能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责任编辑:郭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