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合力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09-04-29姜金林

理论月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姜金林

摘要: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面临的责难,恩格斯晚年根据新的历史经验,在肯定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决定作用的同时,强调了上层建筑诸要素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要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合力论思想;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8-0023-04

一、恩格斯合力论思想提出的时代语境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

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了社会状况,构成历史的基础,提出了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观,把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驱逐出去。但随着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革命遭到扼杀后,人们对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滋生改良主义与修正主义的错误思潮。随着时间推移,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经过长期力量的积累以及自身的调整,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最终胜利的愿望似乎趋于渺茫。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内开始出现消极倾向,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怀疑、误解甚至是歪曲。

在恩格斯晚年,即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遭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歪曲和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另一方面是来自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巴尔特的主要论点是:第一,他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技术经济史观”和“社会静力论”,把承认历史必然性同机械决定论、社会宿命论混为一谈。第二,极力论证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不可分割性,根本否认物质条件和思想领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三,捏造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对立,认为马克思原先只承认纯粹生产、技术的决定作用,而恩格斯则到处扩展“经济结构”概念,超出了纯粹从技术生产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的界线。“青年派”的主要论点:第一,“青年派”也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歪曲为机械决定论和社会宿命论,认为唯物史观只承认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是经济关系的“棋子”和历史必然性的“奴隶”。第二,他们不是从具体历史事实出发去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是把它当作现成的套语和标签硬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当作僵死的共识去裁剪历史。这些错误又被巴尔特等人利用,成为攻击历史唯物主义、否认其科学性的口实。

1890年9月,柏林大学数学系学生约·布洛赫写信向恩格斯求教。信中说:“请允许再向您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原理应当如何理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关系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或者经济关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其他一切关系的固定的基础——虽然这些关系本身然后也可以发生作用?……因此,我想请教您。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关系到处地、直接地、唯一地和完全不依靠于人地,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变地和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或者说,其他的关系——当然,它们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关系——本身能够加速或阻止历史发展的进程,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这是当时德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青年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布洛赫信中所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在于:肯定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意味着否定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反之,如果承认个人创造历史的作用,则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是否能够成立?

针对数学系的大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恩格斯在复信中借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喻,系统阐述了晚年一直思考的合力论思想,即历史是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和意志最后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合力所产生的结果。

(二)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经典表述

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历程表明,大约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合力论就已成为他的理论研究重心。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就已经有相似的表述。1890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他系统地提出了人们创造历史的两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意志合力论”的理论。

1890年给布洛赫的复信中,恩格斯阐发了他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同时,“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894年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他又一次强调了这一

观点:“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对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集中表述,我们几乎耳熟能详。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些思想的科学含义?它在何种程度上完善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他所阐释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对当代中国有何理论与现实关照?

二、对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多元阐释与科学把握

(一)关于合力论思想的非议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和思潮斗争的历史。”恩格斯逝世后,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社会发展合力论遭遇了更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的第二个50年(从19世纪90年代起)一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主张“庸俗经济史观”,而恩格斯晚年则“强调思想、精神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修正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他们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与辩证的统一,是反对历史唯心论与反对形而上学的统一。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也受到了当代一些西方学者的批评和责难。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的合力论是一种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量齐观的“多元决定论”;他还片面强调社会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发展说成是无主体的过程,把社会规律和人的意志对立起来。事实上,恩格斯明确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指明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又充分肯定了历史主体在历史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元决定论”的实质是犯了把决定作用和交互作用分割开来、绝对对立的错误。而他把历史理解成没有主体或人们只能听任历史必然性摆布的历史,显然是十分荒谬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历史发展就变成了空洞的抽象。与阿尔都塞相反,一些西方学者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肯定历史是个人意志的产物。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说过:“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用语的矛盾。”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说:“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当然说的是指引历史的方向的规律,然而历史象诗一样,象道德意识一样,没有规律。”“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波普尔也声称,他“不相信历史规律”认为历史事件只能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历史领域根本不存在规律性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了个人意志的作用,陷入了唯意志论和历史领域的不可知论。

西方学者对恩格斯的非难。力图达到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从理论批判的角度看,只有全面理解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机械决定论和不可知论,才能捍卫历史唯物主义。

(二)科学把握舍力论思想的本真涵义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合力论思想,集中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既反对历史唯心论,又反对形而上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前述复信内容我们可从四个层面来把握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

第一层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明人的意志、意志的合力来源于现实物质条件,奠定历史合力理论的前提;

第二层面,将经济决定作用定位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充分肯定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彼此交错的作用力,这种交错作用生成的上层建筑合力也属于历史的决定因素,而且是比经济因素更为复杂、更难于分析的决定因素;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人们生活条件的不同,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的意志、动机和愿望的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各种意志和力量的交互作用。离经济领域愈远,在历史进程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解析其内部联系及必然规律也就愈加困难;合理的方法是,透过历史合力诸多环节发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层面,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描述意志合力,这种舍力不是各种意志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意志力量在相互冲突、相互牵制、相互抵消、相互融汇、相互补充等多种情况中产生的结果。形成以人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导的意志合力观;

第四层面,重申历史合力理论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任务,说明历史合力理论是辩证历史思维发展的结果,其目的不是机械地把每个历史时期看作抽象运动的过程不是疏离经济的决定作用去穷尽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偶然性,而是根据辩证法研究社会发展动力系统,避免将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从内容看来,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落脚点是历史要素间以合力为中介构成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历史合力理论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

综上。强调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核心。历史的主体合力、客体合力和主客体合力构成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基本理论构架。从历史进程的具体实现机制来看,“交互作用”既指历史客体的诸因素之间的交错和综合,又指历史主体各种不同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冲突、协调,也包括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主客体合力。历史客体是相对于现实的历史主体而言的,包括前人所创造的、既得的、制约着他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切社会存在物。历史客体诸要素的交互作用,便构成历史客体合力,即恩格斯所说的“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历史主体合力指的是创造历史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恩格斯所说的“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历史主客体合力则是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合力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曲折前进过程,遵循一般人类历史进程的实现机制。

三、合力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台力不仅包括个人意志相互冲突融合而成的主体合力,社会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客体合力,而且包括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总合力。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坚持恩格斯合力论思想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合力论思想的理论价值

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维度才能领悟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理论价值,从而自觉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时代形态。

首先,它批判了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歪曲。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理论活动中由于反对论敌的需要而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轻视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过错,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它在坚持经济关系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的反作用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指出历史发展是社会形态中各种主客体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把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统一起来,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机械决定论。

其次,它张扬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了神学史观和自然史观。也与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潮划清了界限;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二)合力论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恩格斯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1历史合力论思想引导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人们总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着历史。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现实。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基础、条件和状况是不同的,它的发展需要依赖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对本国国情进行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创造历史。党的17大报告据此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历史合力论思想要求我们要确立整体观念

历史合力论思想认为,历史的最终进程是沿着合力的方向运行的。是各种力量相互冲突、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融合成整体合力的结果。而在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整体,任何个体力量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体之外。但各个体力量在总合力中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们的大小及其活动方向又都影响着总合力的运动和发展。只有求得各分力的最佳结合方式,才能使整体获得最大效率。因此,为了整体利益的实现,就需要引导参与创造历史的人们着眼于整体利益,把自己的创造活动置于顺应历史潮流的方向上。只有这样,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理顺整体利益与个体意志的和谐关系。

3历史合力论思想要求我们辩证看待历史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它规定了社会发展的总的轨道和趋势,但不能由此认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社会的发展总是单向的、直线式的,它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对总的合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力量和起削弱作用的力量,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必然形成不同的合力。从整体来看,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正合力大于阻碍社会前进发展,使社会向后倒退的负合力时,历史的车轮就会滚滚向前;反之。社会就会出现暂时的倒退。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历程从反面证明这一思想的科学性。

(三)合力论思想的实践价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实践价值体现在每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之中,具体表征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攻坚阶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即一切发展为了人,一切发展依靠人,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是人及其关系的存在方式,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及其展开,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就要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所以在改革开发中就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每个人的意志活动都对历史发展有所贡献,是包括在历史合力里面的,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权益,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全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我们党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切决策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前提,一切工作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标准,才能实现长期执政。二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也必须高度重视上层建筑对改革历史进程的决定作用。其一,当前中国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特别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搞好了,国家实力增强了。才有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其二,既然社会形态中主客体合力共同推动了历史发展,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等因素也能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所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搞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突出“可持续的和谐”,力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永续和谐发展。没有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有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人与人的平等和谐,既包括代际平等,即当代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满足;还包括区际平等,即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人民都享有公平的发展权。在时空上都实现人与人的和睦平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做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社会要尊重人的权益、满足人的需要,个人要自立自强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再次,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自然为人类提供营养,人类依靠劳动从中获取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但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又必须善待、尊重自然,不能对自然肆意虐待。只有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珍视、发扬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亨里希·李凯尔特,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克罗齐,吏学和道德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国强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