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2009-04-29刘利华

理论月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刘利华

摘要:区域文化是大学生生长和生存的文化背景,其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高校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推动二者教育功能的衔接将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文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区域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岭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8-0167-03

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区域性差别越来越小,但受长期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精神品格还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该区域居民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衔接,即可凸显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与人文性,又可引导和促进区域文化的良性发展。然而,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在认识上仍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区域文化发展的理论支持和区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忽略两者的差异互补功能,进而忽略两者的统合。本文以岭南文化为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和区域文化之间功能互补和强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和区域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区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区域文化是指归属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具有某种相同社会特征(宗教、语言、文化、民族)的聚居社区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文化研究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藏文化、齐鲁文化、两淮文化、三晋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八闽文化、湖湘文化、滇黔文化、岭南文化等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个区域文化的研究都描述着该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名人杰作,进而归纳其文化精神品格。区域文化传统对个体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可产生直接的、显著的影响。优秀的区域文化通过习惯、文化传统等影响区域个体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进取和引领意识的人才。

(一)区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区域文化。虽说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文化特征等的区域性差别越来越小,但受长期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精神品格还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区域文化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经过长期积淀的区域文化,其自身形成的道德观、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在宏观的区域层面上深刻地影响着微观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影响了个体对某些信息的思维方式、决策选择和具体实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该区域居民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必然也对当地的教育科技和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为核心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任何人的思想观念的产生都不可能从个体的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植,它只能从自身文化背景的创造性转移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不可否认,以知识结构、观念和习惯为基本要素的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区域文化中进行的。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研究一个人的思维及其能力,必须要研究他的知识结构,必须分析他的文化背景”。因此,区域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对教育成效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区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互补

直到目前为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仍然是以封闭式的课堂教学、集中的理论灌输方式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所蕴涵的辩证理性思维,是不能以零碎的或片段的感性生活经验来理解或掌握的,所以,列宁才说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理论性、封闭性和集中性的特征。

区域文化是指经过长期的积淀,在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及其一系列规则系统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各种具体要素的总和。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分散性等特征。因此,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是区域文化的现实接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不知不觉中间接地接受的。

区域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分散性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化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封闭性和集中性又为区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辩证的理性思维和系统融汇的现实机制。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与区域文化虽同属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范畴,但二者功能释放的方式与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互动又客观地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功能互补。

二、岭南文化是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竭的源泉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颇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融汇了中原文化、周边文化和海洋文化,异彩纷呈,内容极为丰赡。在岭南几千年文明史中,产生了无数堪为思想道德和人格师表的典范,特别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务实、求真、开放、创新、兼容等岭南精神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悠久岭南文化史激发岭南学子爱国主义激情

岭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特别在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充分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岭南人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得风气之先,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从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近代岭南成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摇篮。岭南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率先走向现代文明,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独领时代风骚。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对岭南文化史特别是近现代岭南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

家乡热情和激情,进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5方案实施以来,近现代岭南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都有一定体现。但是。对于广东大学生来说,岭南文化教育功能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广东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职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组织学生演讲、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此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珠三角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及前景坚定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岭南文化迎来了一个个发展机遇。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这里诞生,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里问世,胡锦涛关于新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也首先在这里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率先提出了当代的新课题,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率先接受外来文化,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岭南文化率先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发挥积极作用。珠三角的蓬勃发展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岭南文化也为珠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内在驱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当代岭南文化以主流文化的姿态向内地辐射,对中国内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岭南文化引领潮流的优势正渐渐失去,2008年底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又给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广东经济的发展前景投下了一些阴影。广东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岭南文化又如何推陈出新、优化发展?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无疑又为此指明了方向。这个意义堪比1978年国家出台特殊政策允许珠三角先行先试的指导改革开放30年后珠三角“再发出”的重要文件,掀开了珠三角科学发展新的一页。也将揭开岭南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省情是国情的具体体现,广东的发展是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广东大学生在岭南文化视角下全面了解广东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将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知度、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激发他们“参政广东”、建设祖国的热情,更好地融入建设珠三角的大潮,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深刻体会国情,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放、务实、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熏陶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岭南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是指导和推动岭南文化不断前进的思想和观念,其实质就是在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岭南人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民众心理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岭南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岭南人,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将成为在岭南文化背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对塑造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襟山带海的地理环境培育了岭南人强悍坚韧、敢于冒险,勇于任事、大胆革新,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质。岭南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再如,岭南务实传统是中国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文化重实用思想的熏染下,广东人形成了重实利与务实的精神特质,更倾向于实在的内容和价值,更看重行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岭南文化的重商务实的地域性特征使岭南青少年养成了追求实效与功利主义并存的特质。如果引导有方,这种务实求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实干、肯吃苦的美德和“草根”创业的意识。

广东高校绝大多数的生源是本省学生,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在大学毕业后也将在广东就业,是推动广东发展的潜在的主力军。合理地借鉴和吸收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可以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维和新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如今的岭南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虽然岭南是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但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却并未在现代化的风云中黯然失色。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相互交织是岭南的象征。广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岭南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岭南文化中的消极因子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人格、个性及价值观等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教育体系,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自身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理论性在抑制岭南文化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扬岭南文化的优秀成分上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

(一)当前岭南文化发展的困境和机遇

随着时间的积淀。通过社会的不良风气以及长辈们形成的陋习的影响,岭南一些不良的社会习俗和习惯被保留了下来。根深蒂固的家族化管理制度和对星象、算命、风水及黄道吉日等表示出特殊的兴趣,笃信神佛、迷信吉祥数字、讨口彩、看风水、在现代化的企业和商厦中供设佛龛等等。这些已成为岭南一大特色,也是岭南文化的功利性和享乐性在民众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此外。务实求利的价值观念虽助长了岭南经济的发展,但却使岭南的文化眼光变得越来越短视。以致到了当代,岭南的文化和经济相比,出现了滞后的局面,岭南文化个性中也出现了经济上的算计过于“深沉”,而在文化、教育上显得“飘举不足”的倾向。因而,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岭南文化中的许多要素没有与时俱进”,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实践发展的要求。

文化与经济本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已是现实,但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形成发达的文化产业。大力打造先进的文化产业,使广东不仅具有经济大省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产业上与经济发展相和谐,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文化大省,是广东文化界面临的重任,也是新的发展契机。

(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岭南文化的推陈出新和快速发展

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和岭南文化的新发展都离不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也必然要发挥一定的文化功能,即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机制对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的实践活动,也肩负着把现代化的理念传递给受众,引导并实现其内化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影响和引导内化的作用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文内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和继承岭南文化。传统文化中迷信、落后的成分可以束缚青年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但优秀的文化则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本质,是思维创新的原创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及建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界的理论,引领学生将其运用于理论认识与实践工作之中,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审视、认知岭南文化,摈弃糟粕,吸纳精华。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岭南文化的发展,优化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反映了历史潮流,代表人类文化的未来,是社会文明进步重要航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岭南文化的理论高度,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承载起扬善抑恶、赞褒批贬的文化功能,以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永恒性和增殖性,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具有真实感人、说服力强的特点,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适宜地引入区域文化的优秀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生动性、实践性,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格修养。换言之,优秀的区域文化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发挥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文化的优缺点,澄清是非,端正方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影响发挥对区域文化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刘凤刚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毕家铭作品《岭南文化天桥设计》
岭南文化名家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