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校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2009-04-28赵红艳

管理观察 2009年9期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质量

陈 迟 赵红艳

摘 要:本文基于2007年学校收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后对本校博士质量进行的全面调查,提出了从招生、培养、导师选聘等方面着手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看法。

关键词:博士生 培养 质量

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博士生,质量是关键。

我校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包括9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布在工学的4个一级学科。我校从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1年第一个博士生毕业,截止2007年7月,我校共计授予博士学位525人,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授位人数达405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博士生的质量成为了一个首要的问题,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上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其特征是要实现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问题的提出。

普遍认为,博士质量应包括: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使命感与责任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根据国家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和我校博士生培养的具体情况,在认真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目前,我校在培养博士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 博士研究生导师选聘方面

① 导师规模结构方面。师生人数比例失调已发生在个别导师身上。师生比因素的影响是显然的,博士生扩招(1999年)前,一般一位导师年招收1-2名博士生,扩招(2000年)后有所增加,一般一位导师年招收2-3名,但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导师,报考人数多,年招收博士生较多,往往这些导师科研、教学、其他工作任务重,亲自指导博士生的时间减少,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② 导师学历结构方面。教育部对博士导师的学历要求有明确规定,一些导师没有系统接受过博士学位阶段的教育,虽然这并不能认为学历就一定能代表能力,但至少是一种缺失或起点上的差距,这在对指导工作的认识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③ 导师学缘结构。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科存在“师生同堂”的现象。现代科学的发展,要以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为主要特征,国内外人才的流动,不同思想的碰撞,是科学文化进步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④指导教师素质问题。导师队伍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投人教学科研的不乏其人,但也有在名利面前斤斤计较、责任心不够、应付了事的教授;有知识老化但却安于现状、疏于提高的教授;还有在科学道德和学术纪律方面欠缺的教授;有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带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帮助自己完成科研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教授。导师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导致研究生质量的良莠,这样也就严重的影响了博士生的质量。

2、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

与国外选拔研究生相比,我国研究生的选拔更侧重于分数,在招生中规定英语一票否决制,这样会扼杀了许多在学术方面有潜力的学生,淡化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放弃了考生的个性。

3、博士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方面

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实验条件和软环境(主要指文献检索)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虽然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培养条件有所改善,但我校总的情况仍不能满足需要,研究生培养经费长期以不变应万变,导师的科研经费投入也不足。

4、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一般需要利用一年时间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数理基础课程不深刻,部分专业课程内容较陈旧,教学环节的不严格,导致博士生知识结构不全面或知识面窄,难于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授课老师的讲授为主,考试仍然沿袭传统方式或随意结业。

二、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1、 加强管理和优化招生范围

在职和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应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能大大减轻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负担,学生又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修课程,较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位深受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在职研究生采用的是“在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培养质量受到了挑战,应加强课程和学位论文阶段的管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度的优势”,严格“宽进严出”。

开拓海外留学博士研究生不仅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交流和教育国际化,而且有利于被留学国选拔人才,更有利于扩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校在提高本土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海外研究生教育计划,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改革现有的博士生招生办法,发挥导师的作用,加大面试权重,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在保证招生规模的前提下,严格限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上限,对优秀硕士生,鼓励硕士、博士连读,优生优育。

2、完善学位体系建立跨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机制

应该经常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把不同学科的导师组合起来共同培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研究,由此可催生出新的学位领域:以优势学科石油工程学院为基础组织有关“新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由石油工程学院著名教授做学术带头人,以提高导师组的整体水平,导师注重年龄分布容易形成学术梯队,导师之间能分工合作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另外,应该提高全日制博士生的毕业门槛:学制可从3年提高至4年(鼓励学生冲击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发表论文要求提高到三大检索。

3、 合理设置博士研究生课程

强调课程学习,关注课程内容的深刻性、综合性。将课程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夯实科研基础,拓宽视野。应更加重视跨学科、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注重学习过程中与论文相关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跨系、跨校选课,以完善知识结构。

4、 建立导师队伍的运行机制

① 培养机制

导师的培养应立足于骨干教师,应为那些在科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勇于探索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对外交流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②引进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还应吸引国外留学人才回国服务,这对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学科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③ 遴选机制

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学历层次是导师的基本起点,应对指导教师的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否有稳定充足的基金项目、纵向科研课题和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否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是检验导师水平的重要指标。

④激励和竞争机制

导师遴选既要有程序性又要有灵活度。应尽可能为导师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搞原创性研究,多争取科研课题,多出成果,并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淘汰制度。

5、学术环境的营造

浓郁的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风气和成熟的研究意识是构成良好学术环境的要件,也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土壤。学术环境的营造还需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学术流派。浓郁的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风气和成熟的研究意识是构成良好学术环境的要件,也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土壤。学术环境的营造还需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学术流派。◆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学位【2007】6号,2007.

【2】 陈钟颀 控制规模 改革机制——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

【3】 郭日修 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我之见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

【4】 王蔚虹 我国博士质量影响因素的认识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猜你喜欢

博士生培养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