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2009-04-28孙建明
摘 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两课”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荣辱观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荣辱观;校园文化;和谐
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道德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凝聚众生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巨大,主要表现为影响校园和谐与主导社会风气。通常人们把校园风尚和社会风气视为道德风气,道德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发挥作用的。所谓道德评价,就是依据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褒贬的过程。固然这类标准是历史的辩证的,同时她也是民族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今天,在我们国家经历深刻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道德评价标准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这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的“两课”教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时代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本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善与恶、公平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等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些思想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注重效益与维护公平的协调,努力形成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一项宏伟的思想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更是一项塑造我们民族之魂的历史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胡锦涛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人才的新要求,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理论,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两课”建设,培养广大高校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每当社会面临重大转型时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精神支柱的力量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荣辱观就是这一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市场经济崇尚价值多元、利益多元,但如何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变之中有主线,多样之中有主体,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社会转型的关键问题。一个精神缺乏、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和谐的;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和谐的。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知荣弃耻,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达到真正的和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的道德遵守,整个社会才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
二、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作为社会主义校园文明校园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的教育大业,是一个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的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师生自身及其关系的和谐等多重和谐,其中青年学生自身及其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建设,高校自然环境得到美化,教学科研等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这为建设文明校园创造了有力的保证。
但也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大学生荣辱观形成了很大影响和严峻考验。由于我国社会利益分配、价值观念形式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社会上高薪阶层的物质生活和一夜暴富的个案刺激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挑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个人权力,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有的人道德沦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自利,对待国家、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概念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有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历史责任感不强,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人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他们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是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客观地说,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还是处于较高层面, 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他们对道德、荣辱的判断和行为还存在着矛盾和困惑。近年来,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开始失落,当代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大学生思想道德荣辱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为高校“两课”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核心,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把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指导作为主线,作为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建设的核心,作为大学生成才的目标。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校园文化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两课”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政治观定型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其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渠道。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无疑对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两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荣辱观教育因素,通过分析政治历史事件、剖析文学作品、介绍学科的历史传统等引导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比赛、知荣明耻辩论比赛、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修身活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签名活动等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化他们的荣辱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渗透到文艺晚会、球类比赛、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景中去,这些活动虽然不是直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但是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有意识地融入荣辱观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荣辱观念得到强化。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开辟新途径,丰富教育载体,深入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范围;另一方面,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党团组织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团员风采展”、“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导航”、“大学生素质拓展”等主题活动,评选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对违犯制度规定者进行惩罚,对先进模范及时加以宣传,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群体活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指南,使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在校园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教师的师表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自强不息,教学科研上精益求精,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要知行合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话,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其次,教师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荣辱观教育贴近大学生心灵,要想方设法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感动,不要搞“假、大、空”,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有魅力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能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上所述,高校从课堂到大学生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贯穿始终,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必需。◆
参考文献:
1、张谊冬、陈怀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使命》,《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1卷第1期;
2、侯惠勤:《“八荣八耻”的伦理价值》,人民日报,2006-08-16(9);
3、杜刚、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6月,第29卷第3期;
4、邓丽敏、王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3);
5、何军、方振聪:《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国教育导刊》,2005,(5);
6、黄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第9卷第2期;
7、李斌雄、张俊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8、张耀灿、曹清燕:《“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内涵和价值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5期。
该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项目名称《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及对策》,项目编号为:07SA105
作者简介:孙建明,男,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教学科研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曾主持和主研二十多个省部级和市级课题,并多次获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