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讲究迂回的艺术

2009-04-27周一贯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灰雀燕子影子

周一贯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中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们之所以喜欢以这句名言为座右铭,乃是因为在所有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前行的道路确实既不平坦也非笔直,需要我们不畏劳苦地登攀向上或迂回前进。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不少老师总希望享有一帆风顺的快哉,行云流水的舒畅和奔流直下的通顺?如果说课堂是几十位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出发,经历认知发展过程的“场”,那就不可能只是顺风顺水。也许个别环节可以直线向前,但多数状态应当是迂回进取,这才符合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规律。据说有这样一堂经典教学课: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教态从容,有条不紊;板书漂亮,很有条理;学生回答踊跃,颇有水平。这在我们眼里是一堂几近完美的课,但同时听课的欧美同行却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全面、完美时,当老师的所有提问学生都能回答时,实际上是教师取代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这无异于排除了需要迂回前行的一切可能。消解了迂回曲折,实质上就是取消或掩盖了十分必要的学习中必然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没有问题和矛盾的课,就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当然绝不会是一堂真正意义的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应当讲究迂回艺术。

其实,迂回是自然界一种普遍的存在,它的美学价值不容低估。“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疑虑,就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快乐。九折十八弯,我们赞美河流因迂回而俏丽;盘山上青天,我们惊叹道路因迂回而绵延;园林有了曲径通幽的迂回而奇妙;诗章凭借跌宕起伏的迂回而雅致。所以,我们完全不应为课堂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而惋惜耽误了时间,更不应为了张扬教师的才情和技艺而有意避开“节外生枝”。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各种学习矛盾,善于在迂回中探索的教学,才是课堂最美丽的风景。课堂因迂回而精彩!

“循序渐进”是我国传统教学经验之精华。这里的“序”不仅指教材的逻辑系统,更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从不知到知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迂回诱导。这里的“渐”更是明确指出了学习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难免存在着迂回和曲折。那么,教师应当如何面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善于以迂回术去循循善诱,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迂回:为了捕捉最佳教学时机

把握最佳教学时机展开教学过程,可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是最佳教学时机?说简单一点就是学生学中有疑而渴望解疑的时机。这时,教师不应以越俎代庖来直接解说疑难,而应当施以迂回之术,引导学生尝试解疑。由教师直接解疑,有时虽然省时省力,但实质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所以,教师能否运用迂回,事关重大。

语文课文《燕子专列》(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有“呼吁”一词,如简单找个“解释”,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很省力的事,但在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中却没有这样直接地去寻找答案,而是采用了迂回手段。

师:瑞士政府也和同学们一样,对燕子的遭遇感到着急、同情,所以他们要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然后用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创设情境)如果请你代表瑞士政府在电视和广播里“呼吁”,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交流)

生:各位尊敬的居民,在我国境内有成千上万只燕子遇到了麻烦,现在政府向大家呼吁,请你们立即行动,去寻找燕子,然后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师:有“呼吁”的样子,把主要事情也说清楚了。但这是在春寒料峭的季节,外面是漫天飞舞的大雪,要说动居民们都去找燕子,“呼吁”时还必须注意什么?

生1:“呼吁”时要把燕子遇到的麻烦说清楚。

生2:“呼吁”时要说出燕子又冷又饿,濒临绝境的情况。

师:再试试。

生:各位尊敬的居民,在我国境内有成千上万只燕子,它们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气温骤降,大雪不止,燕子饥寒交迫,疲倦不堪,濒临死亡。请你们同情这些小生命,快到各个地方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

“呼吁”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向个人或社会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在本课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呼吁”,就是瑞士政府请求人们寻找燕子,帮助它们脱离困境。这样解释虽然并不费力,但不会给学生留下多少痕迹。现在老师作了巧妙的迂回,把握最佳时机来体现语文训练的价值。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联系前面感悟到的“燕子遇到的麻烦”,围绕“呼吁”来重组语言,把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呼吁”的形式让学生运用练说,收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迂回:把“认知”的玄妙处放大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在认知上的似是而非,模糊玄妙之处,若不留意,难免稍纵即逝,若能及时抓住这些地方,便是一个很有教益的生成环节。对于学生认知上的玄妙,往往需要教师的迂回暗示来加以“放大”、引导,方能使学生发现其中的探究意义。

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其中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一个训练点,于是教师拿出这一句:“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怎么落泪了呢?”要求学生改为陈述句。学生回答:“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是不该落泪的。”这从纯语文技巧改变句式的角度说,学生不假思索地作如是回答,也是情有可原的。其实,这是一个认知上的玄妙处。因为语文训练不是纯技巧训练,必须联系语言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从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视角看,这样改变句式就显得不妥了。如何进行引导,教师不妨用迂回暗示的方法,提出反问来放大这一不妥:“难道小金花落泪落错了吗?”显然不是。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深思:小金花在她妈妈为救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为什么不落泪?她的泪被仇恨敌人的烈火烧干了,那是欲哭无泪,把眼泪化成了打击侵略者的力量。现在,在送别志愿军的时候,刚强的小金花为什么落泪了呢?这是送别亲人,送别“心永远连在一起”的亲人,再刚强的人也抑制不住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这时,便可以启发学生:能换一种角度改变句式吗?这样,学生就会想到把它改为:“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竟落泪了。”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用含蓄、间接、迂回的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迂回着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上述教例正说明了对于学生认知上的玄妙处,若能用暗示放大其谬误部分,以迂回的方法引起思考辨析,就会比较容易地解决难点。

三、迂回:把“逞强”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论语·子罕》中有颜渊的一句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称赞孔子在教学中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诱”,在这里的意思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解决问题。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不能急于闪亮登场,而必须迂回“引诱”,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逞强示能。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影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的片段。

生:老师,课文里写道:“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是什么意思?(这正是教学的难点!)

生:就是指只要有光线,就会有影子。

师:可是,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

生:因为影子老是跟着我们。

师:那为什么要说小黑狗,而不说小白狗、小花狗呢?

生:(笑,纷纷举手)因为影子是黑的。

生:影子没有白的、花的。

师:哦,那为什么不说“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只小黑兔”?我更喜欢兔子,那就改成“小黑兔”,好不好?

(生笑,摇头,但一时又说不清楚。教师提示读读第二节。)

生:(读后恍然大悟)因为狗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常常陪着主人。

生:我爸爸说,狗是最忠诚的动物,会看家。

生:如果你给狗吃肉骨头,它就会摇着尾巴谢谢你,你走到哪里它跟到哪里,兔子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影子就像小黑狗”。

师:说得有道理,我明白了。(问质疑生)你明白了吗?

(生诵读诗歌。)

教师在这里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兜着圈子问为什么不是“小白狗”?“小花狗”?“小黑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来读书、来思考、来分析、来说话……也就是让学生能有机会逞强示能,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如果教师几句话给讲清楚了,学生就不会有学的机会。于此可见,教师的“迂回”正是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地学。

四、迂回:让学生自我提升学习质量

在深读探究《灰雀》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堂上,有些学生读“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一句时老是读不好,读不出句子中省略号的复杂蕴意。于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考,男孩为什么会这样说。学生从上文列宁“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和下文“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只好对列宁说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中终于理解了男孩因为想掩盖捉灰雀的过失,而又觉得应当承认过失的矛盾心理。他既想说“没看见”,装出没有捉灰雀的样子,又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好,才有了这个既表现了言语断断续续,又流露出内心矛盾的省略号。于是,学生终于把这一句读好了。

在教学中,学生某一个学习行为没有达到要求是常见的。如果教师或熟视无睹,或给以严厉训斥,或越俎代庖,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对策,就应当像这位老师那样,来一个迂回向前,从“补元气”入手,哪里欠缺就从哪里补起,让学生自我提升学习质量。学习毕竟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由学习者自我调节、自我提升,任何人都是无法代替的。所以,教师的迂回是教学的睿智,前行的期盼,无私的关爱。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灰雀燕子影子
燕子
《灰雀》读后感
燕子叫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燕子一家
不可思议的影子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
灰雀·鱼·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