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人的生命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式
2009-04-27李贺
李 贺
摘要:教育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其次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人的生命为本。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出发点,分析了从以人的生命为本这个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以及创新这种形式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命;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171—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类解放,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高境界。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天,无论是社会发展的理念,还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都在凸显着人的地位,都是向人回归。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而对这一深刻变动的哲学分析,则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但当我们反思人类在20世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在自己创造的历史中,失落了!从社会的角度看,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不仅没有完全有利于人的发展,反而却使人的问题、人性的危机变得空前严重。而哲学本身也陷入了对人的失落的困境——人在哲学的视野中,不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只可能是抽象化的人。在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说是以鲜活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的人为本;在回答以“人的什么”为本问题上,可以说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二、从以人的生命为本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在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应强调以人的生命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面对学生成长中诸多的生命困惑、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心理问题增多等现状,我们必须探讨道德教育怎样落实以人的生命为本。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担当起保护生命的功能,要有助于保障生命体存在所需的基础能量,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要帮助学生确立保护生命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生命的情感与能力。保护生命包括个体生命、人类的生命,它类的生命以及生命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在生命世界中,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轻视、无视、蔑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要尊重生命的根源所在。学校思想教育对生命的尊重主要体现为:一是尊重个体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包括独特性的存在、独特的成长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样式,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生物多样性及其共在的生命世界等。二是尊重个体生命独特的经历与经验。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通过其独特的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的。而人又是以其经历而形成的自我经验来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此来理解生活、他人、世界的。三是尊重个体的生命需要。生命需要是其生存状况的直接反映,具有多种多样的层次和种类。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的制约。而个体生命生成哪一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对他的怎样之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成,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创新意识开始
(一)创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识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后备力量。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完全弄懂“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或是过于强调“合格建设者”,即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或是只从“可靠接班人”的意识形态性出发,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性的思想教育。由此可见,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备的两个方面因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二)创新人本意识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从本质上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这就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主体,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追求的目标;既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三)创新生命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命的载体。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缺乏生命的激情,因此也便不能唤起被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很难想象,没有灌注进生命意识的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界的未来,现代化的实现,都是靠人来达成的,既然如此,教育的目中无人、目中无生命,便是大错特错的。充满生命意识的教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的状态和生命质量,这种教育不但要从理论上研究人的生命所呈现出的状态,更要研究如何使人的生命状态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新的世纪,在人的生活质量空前优化的基础上,人们更关注生命的质量,而这一意识如果真正能够溶进每个教师的教育生命里,并将从此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那么教育者的生命质量和被教育者的生命质量都将会到达一个新的水准。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对策
(一)教学模式从授课式转为叙事性课堂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课堂为主要教育形式,即灌输式。从而使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想上分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转变教育方式主要是从原来的灌输式转变为对话的形式,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情感作为二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真正的在精神上、心灵上交流,以便在思想政治上达成共识。做过教师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倾其所有的在讲台上讲理论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学生并没有随着你进入理论境地,他们仍在原地沉浸在自己的情景中,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而当你从理论中跳出来转到一个故事中去的时候,不论这个故事是讲述的是道德故事也好,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好,你会立刻发现,学生们从自己的领域抬起头来,很快随你进入到你的故事中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故事,叙事——讲故事,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是伴随着讲故事走到今天的。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当第一个故事表述出来时,叙事也随之产生了。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中,除了作为教育的客体之外,学生还要积极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人,具有独立的个性、人格和行为能力,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启发的关系。此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学校这个环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形式上客体的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中,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学会关心
思想政治教育要关心大学生实际需要和实际利益,要充满人性,富有人情味,并要以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和利益为基础,不讲人性、人文、人权,不讲情感、道德、良心,不讲关心、关怀、关爱是不行的,要有深厚的师爱意识。这种师爱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近期发展和成绩之上,而且更应着眼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着眼于从对每一个学生终生负责而扩展对整个社会、人类、自然的爱和责任。这种健康意识不仅要求教师关心和善待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社会适应意识,善于与他人相处和合作,谦虚真诚;善于关爱他人,关爱自己的亲友、同事和学生。能接纳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新成果;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发现和接纳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智慧曙光,不断进取、不断探究,积极寻找教育工作中的科学规律。
(四)改革教育方法,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大情感,充分彰显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导作用,在教育中要用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情感的交流、平等的对话形式去解决他们思想上非理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简单地传授和记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进行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的认知力、判断力、践行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取各种方式、采用多种渠道,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加] F.迈克尔.康纳利 D.琼.克兰迪宁.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M].刘良华,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慧.论德育的生命叙事模式—中国德育[J].2006, (4).
[3]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贺.生命叙事:激活德育课堂的新方式[J].文教资料,2006,(2).
[5]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人大复印,2004,(3).
[6]刘静,李增林.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N].河北日报:理论版,2005-04-11.
[7]李秀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8]程京武.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暨南高教研,2007,(2).
[9]高建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文精神的提升[J].探索与争鸣,2008,(2).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