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09-04-27孙书侠

学理论·下 2009年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孙书侠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以此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新时期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B0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12—03

价值观犹如人们行为的指南,航海的灯塔,一个人如果价值观扭曲,他就会行为失范、诚信缺失。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其人民大众普遍认可和共同信奉的价值体系,以此来统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来引领社会思潮和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其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几个层面的内容。这种概括,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新时期,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基。因此,新时期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要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个人思想。20世纪40年代,欧洲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奥秘和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巨著——《资本论》之后,从此创立了被后人用他的名字所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最重要品格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向来是一个与实践紧密结合、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也不只局限于马克思的个人思想。所以,今天我们在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社会实践时,就不能僵死地、教条地套用马克思的原话、原句来框定社会生活,或者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马克思的个人思想,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虚无、无用的错误结论。

2.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永远绽放真理的光芒、焕发生命的勃机,就得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

3.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的过程。只所以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他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和检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提出和完成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热情和巨大动力,也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可、广泛接受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往往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醒目的主题。当代中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新时期,要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全社会必须始终牢记: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好结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慷慨悲歌、饮恨而死,但仍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仍然没有完成中国独立和自主的使命。在暴力救国无望的情况下,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企图通过非暴力的“商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新的途径来完成他们的梦想,但却在历史的严格考评下而相继破产。最后,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社会主义挽救了危在旦夕的民族。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站立了起来。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丛林”。因此,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必然包含着具体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经过近3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12大开幕词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我国选择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既具有所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个性。中国之所以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力、历史、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众多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我们盲目效仿、模拟,甚至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到头来只会多走弯路,甚至失败。而且正反实践也证明,任何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的做法,都注定要失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只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党的17大指出的:“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现代社会是政党社会,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越来越成为决定社会发展、领导社会前进的决定因素。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要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国家,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一句话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要有一个有能力、敢于负责任、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扎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党。中国历史考评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此,中国共产党50多年的执政事实也证明了是符合以上条件的好党。中国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键还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赖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又是供给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养料,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新时期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要深入开展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独领风骚的华夏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医中药”、“孔孟思想”等,早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中国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等早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特殊标签。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更在爱国主义沃土上成长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到邓世昌的黄海血战;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下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今天詹天佑、李四光、钱学森等学成归来,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为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期迸发出更强的爱国力量,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民族历史,赞美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要切实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分,但无论是那类文化,它们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来承载。可物质载体往往会因时间的久远、山河的变更、人员的更迭或死亡而失传、毁损、灭失。因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就必须以礼敬的态度切实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一般对物质文化遗产如:寺庙、园林、壁画、古建筑等,应采取保养、维修、还原、防火、防盗、防毁、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族传统、民族节日等,应采取挖掘、挽救、典籍整理、举行大型文化活动等;对于那些特别重要的民族文化,国家还可以通过启动立法程序加以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才能世代相传,荫泽后世。

3.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之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是各种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华文化向来以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青春长驻、魅力四射。因此,在今天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和激烈的条件下,中华文化要永立世界之林,就更要善于吸纳百家之长,兼集八方之精,不仅要植根民族优秀沃土之上,更要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当然,我们对别人文化的借鉴和学习,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又要有效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维护中华文化的安全。

四、全力提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只所以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富有强大的改革创新精神。今天,在新的改革时期,我们要更加发扬这种精神。

1.正确把握改革创新的科学内涵。我们在全社会要进一步提升改革创新精神,就必须科学把握改革创新的内涵。首先,改革创新要具有自主性,即改革创新必须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但不能失去自我。如果改革创新的结果是丧失自我,那就不叫改革创新,而是自我毁灭。其次,改革创新要具有首创性,即改革创新应具有“第一次”的特征。尽管改革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但创新成果必须与前者不雷同。因此,在当前改革创新过程中,一些人那种“全盘西化”的做法,并非是真正的改革创新,最多只能是对别人的做法生搬硬套或掘劣模仿。再次,改革创新要具有先进性,即改革创新成果必须是顺乎文明潮流、体现时代脉动、能独领风骚的先进成果。而决不应是历史回声的共振或历史沉渣的泛起。因此,那种以改革创新为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只能认为是新时期的复辟或倒退。

2.正确认识新时期坚持改革创新就是沿着党的三代领导人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建设社会主义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来说更是一种创新。这就决定了推动这一事业前进的理论和实践,必然具有无比突出的改革创新特征。审视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再到今天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始终是在“改革创新”的旗帜下践行着社会主义。例如: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所创立的“井冈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所创立的“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一国两治”,今天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又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目标”等每一个观点、每一种理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教材里找不到的新课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新时期坚持改革创新,就是沿着党的三代领导人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前进。

3.正确引导和激发全社会的改革创新热情。前面我们谈到,新时期的改革创新,即不是“全盘西化”,又不是“掘劣模仿”,“更不是沉渣泛起”。因此,在新时期进行改革创新,我们一定要防止和纠正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假改革、假创新,以免把改革引入歧途。而对那些真正的改革勇士、创新成果、创新精神,国家和社会必须以最有力的手段给予支持和保护、弘扬和激励,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有为、创新可为、创新能为,人人争创新、事事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推进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来的深层价值取向,它直接引领社会风尚、影响公民情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核心价值目标,它是人们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从而在今天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的现状下,为人们重新树起了一面做人的标杆。新时期要推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做好“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道德水准的形成,始终离不开社会舆论力量的倡导和推进。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如: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以及各种研讨会、学习班等形式,对“八荣八耻”进行大力宣传,使其精神和要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入脑入心,从而使遵守“八荣八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做好公民对“八荣八耻”的自觉践行。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理论的力量在于践行。因此,要使“八荣八耻”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得以实现,根本在于公民把“八荣八耻”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去,大家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言行一致,共同抵制违背“八荣八耻”的诱惑,共同谴责损害“八荣八耻”的行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真正提高。

3.做好“八荣八耻”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要把“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长期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1)使“八荣八耻”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军营。结合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革命军人的特殊身份、特殊使命、特殊职责的要求,落实好“八荣八耻”宣传教育。(2)使“八荣八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目前,加强荣辱观教育最紧迫的主体和领域,当属于学生和校园。由于未成年人道德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道德抗体相对不足,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尤其要强化对他们荣辱观的教育。(3)使“八荣八耻”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开展各种感动社会人物的评选、表彰、巡回报道;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使“八荣八耻”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最终成为每个公民自觉履行的行为准则。

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将会更加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更能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意识的侵蚀,从而有效应对各种“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