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领导力研究
2009-04-27郑憬函
郑憬函
摘要:本次研究选择Y县P乡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土地权属体系相似的四个村作为一个研究社区,以社区内的妇女领导、男性领导、普通村民为三个访问群体,采用实地研究方式,通过访谈、问卷以及文献分析等手段,主要研究讨论妇女领导力状况、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农村妇女领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领导力的状况有很大提高空间,政策、自身、家庭、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对妇女领导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培训、宣传等方式改善提高。
关键词:农村;妇女;领导力;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55—02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妇女的生存、妇女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以往对于妇女的研究很少涉及领导力层面。而已有对于领导力的研究则多集中于企业管理方面。对于领导力一般是从领导的认知力、战略策划能力、前瞻力、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决策力、执行力、调控力、应变力、创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在本研究中,对于领导力的划分除以上几点外,还包括领导者影响他人的力量,具象为农村妇女领导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决策权力的大小。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农村妇女领导力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建议。
本文的相关数据、文字资料主要来自实地调查及统计部门公开的官方数据。实地研究方法论是本研究主要参照的依据。访谈法是获得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本调查结合使用了观察法和问卷法。此次调查共涉及研究社区内8①位不同时期的妇女领导,4位男性领导、100家农户。其中妇女及男性领导以访谈法为主,100家农户以简单问卷为主。本次调查主要以河北省易县坡仓乡②为例。Y县位于华北平原,有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人口54万。其中农村人口为52万,是典型的农业县。Y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为400-500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农历六月和七月,水资源十分短缺。P乡位于Y县西部山区,所调研的社区分别由N、S、Y、B村组成。N村是一个普通山村,位于P乡政府东南4公里处,西临S村,东临Y村。Y村位于P乡的最东部,东临ST乡,西接N村,南北两边群山环绕。B村地处山区,位于P乡的西北部,距乡政府1.5公里。
二、妇女领导力现状
(一)农村妇女领导工作经历
研究社区内的8位妇女领导,都从事与计生密切相关的村妇联主任工作。平常除完成上级政府任务外(如数据统计等),大多数时间做思想工作,如计划生育宣传说服、邻里关系调节、家庭关系调节等。这些工作都相当琐碎而复杂。与普通农村家庭妇女相比,农村妇女领导除家庭要求承担的家务活和农活外,更担负了村庄工作的重任。就工作任务而言,农村妇女领导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呈现部分男性化。农村妇女领导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电脑、网络等现代办公手段的使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现象在年龄较大的男性领导中也有体现,但整体情况略微好于女性。
各个妇女领导从事工作时间不尽相同,长至40多年,短则不到一星期;年龄差距也非常悬殊,大至60多岁,小至20多岁。年代、个人能力、机遇、时间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各个妇女领导的经历各异。有的是村干部举荐,有的是村民推举。但也存在共性:每个妇女干部在从事现任工作前,都有从事其他多项工作的经历。或曾出去打工,或曾在村里承担多项工作。显而易见,除了本人具有的能力外,这些多元化经历为她们从事妇女领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日工作中,男性领导对妇女领导较为关照。但是这种关照更多集中在生活层面。在具体的决策问题上,妇女领导基本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因此,变向的歧视本质上依然存在。此外,妇女领导在工作中不自觉表现出对男权思想的顺从性也纵容了这种“歧视”的蔓延。
(二)农村妇女领导的预设标准及优劣势
农村妇女心目中合格的妇女领导应该具备:自信、宽容、威信;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尽心尽责、千方百计为村民着想,尽力干好本职工作。此外妇女领导自身综合素质也很重要,如对业务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熟悉,有较好的人际处理能力和领导办事能力等。以上素质中,实实在在为村民着想以及比较好的办事能力被提及的频率最高。所调查的农村妇女领导都比较自信,在工作时间较长的个体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对于文化素质的提高、如何能更好树立威信、如何增强对他人的影响力等方面,她们表示非常需要加强学习。如果有相关方面的培训或学习机会,她们都很乐意甚至自费参加。
综合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妇女领导、男性领导、村民三个群体,妇女领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女性比较具有亲和力;比男性细致;对工作认真、耐心、热情。劣势则表现为:妇女领导大多有柔无刚,没有魄力,做事反复性强,不果断,受家庭所累不能专心干事,在承担力方面弱于男性。相比而言,男性往往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困难和工作量。男性与身俱来的力量、体力、身高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社会对性别的定势思维是造成在农村男性与女性领导差异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群体对农村妇女领导力评价
1.男性领导对妇女领导评价
男性领导对女性从政问题存在偏见。他们认为,女性当选村长、支书特别困难,因为她们有身为女性的社会职责,而且女性缺少领导应有的果断和魄力。由于思想宣传效果随着农村人素质提高而下降,在这方面女性群体的优势地位也逐渐下降。虽在特定岗位上,女性必不可缺,但女性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成功女性在中国不常见,少有的案例通常因为其具有过人的能力或拥有较强的家族势力背景。
在调查中男性领导对于身边妇女领导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妇联主任也经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男性领导认为她们在岗位上存在的缺陷,除了作为女性的性别方面的原因外,还可能由锻炼机会、培训学习的相对缺乏所致。
2.村民对妇女领导的评价
村民对于妇女领导的反映颇为乐观。本研究针对100家农户进行了简单问卷调查。其中有93%的村民认为妇女领导发挥了应有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生、文化、妇女检查、人际协调、妇女协会等相关工作上。与此同时也有7%的村民认为身边的妇女领导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他们认为妇女领导受家庭因素影响太大,家务活等与妇女领导工作的时间存在冲突,时间少了则无法保证她们应有作用的发挥。
在能否接受妇女领导这个问题上,只有3%的村民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妇女领导。相对7%的村民认为妇女领导没有发挥作用,有4%的群体认为妇女领导的领导力没有很好体现是可以通过自身调整克服的,如更好的协调家务活与工作的时间关系等。
97%的村民能接受妇女领导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领导跟性别无必然联系,能力才是唯一标准;另外一种是村民认为妇女领导更有其优势。因此本问卷还涉及了更愿意接受男性或者女性干部的领导。有30%的人选择了更愿意接受男性领导,37%更愿意接受妇女领导,而有33%选择了都一样。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村民对妇女领导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是比较高的,但也仍然存在限制妇女领导力发挥的因素。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农村妇女领导在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除了N村有妇女协会,其它妇女领导基本独自承担妇女主任这种思想工作性较强的工作。邻里关系调节等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妇女领导沟通协调的能力。
被调查社区中农村妇女领导基本上都是“光杆司令”,没有很多参与管理、合作的机会,因此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农村妇女领导在上任前基本没有对政治生涯的规划,工作中没有特别强烈要求参与村庄建设、规划决策的愿望,对于以后的政治发展也没有特别的展望,她们更愿意听从村里男性领导的安排,做好自己份内工作,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此外,与农村男性领导相比,农村妇女领导在领导力上受传统社会文化束缚。对其长期的话语环境的压制,导致其在处理困难问题上,包括领导能力在决断力等方面的体现都与农村男性领导有较大的差距。
究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历史遗留的男权思想。这种思想衍生为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定位的偏差以及个人思想意识上的落后。虽然村民群体对妇女领导接受度很高,但建立在兼顾照顾孩子、老人、从事农活、家务活为主的基础上。在领导的性别上,村民的态度并无太大差异。这就表明,农村妇女对自身的能力认识及定位本质上存在偏差。从而表现为:参政意识薄弱,进取心不强,对政治关心甚少,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不高;做人办事时不如男性领导果断等。对男性权威过于认可,以致在工作中有时盲目追随依靠。妇女领导虽然超越了一般妇女,但仍陷于男权主导,女性跟从的怪圈内。
本研究根据调研及分析结果提供一些建议:
一是结合农村妇女领导特殊情况,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除领导数量上保证、思想上鼓励外,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妇女领导的待遇,定期对杰出、务实的妇女领导进行表彰。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妇女选择留在村中发展。对于长期在村中具有较高威信,连续多届被选为妇女领导者,在农村工作较长时间者,政策上应给予照顾,鼓励长期工作,减少因领导变换频率过快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是善指标评价体系。除了把妇女领导的具体人数作为指标外,还可以把妇女领导能力等方面作为社会发展衡量指标,让妇女领导力提高制度化。
三是定期组织县、乡级妇女领导的交流会。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促进交流沟通。会后扩大宣传,结合各种媒体及宣传方式,保证交流会效果持续化。通过交流会形式,使各个妇女领导之间建立联系,以便在工作中增进沟通,优化农村妇女工作效果及个人领导力。
四是加强妇女领导培训。设立专门的项目和负责机构。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妇女领导力、工作中所需业务知识等方面培训手段应结合采用游戏、案例、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目的也应包括帮助妇女领导树立科学思维观,消除妇女领导群体里存在的性别从属思想,鼓励其以个体形式独立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其能力。
注释:
①8位妇女领导包括2位乡妇女领导、4位在职村妇女主任、2位曾任村妇女主任。
②以下简称Y县P乡。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提高妇女领导力培训者培训指南.
[2]马元曦,康宏锦.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第1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王风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