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人员转化问题探讨

2009-04-27陈跃华冯云清

学理论·下 2009年2期
关键词:公民权利公平正义执政党

陈跃华 冯云清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执政基础建设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价值目标。目前,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大量叠加频发,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公民权利救济途径的不足和失效是导致社会矛盾和纠纷难以化解、公平正义无法实现的体制性根源。全面责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是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根本制度保障。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权利;救济途径;全面责任制度;执政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47—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事业需要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队伍,加强社会事业,就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所谓社会工作,就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来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性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稳定器”,事关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同时,社会工作也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帮助弱势群体,而且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是政府和民间对社会的一种共同治理,社会工作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工作,需要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本文在对广东河源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对策措施。

一、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看,河源市社会工作人员的总数量为16482人。我们从工作领域、人员组织属性、工作职能、从事社会工作年限、学历和学习专业、性别和年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各类情况如下。

(一)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主要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河源市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队伍有下列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占据多数。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为9972人,占总数的60.5%,民办组织人员6510人,占总数的39.5%。二是学历层次偏低。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高中以下学历人员为13738人,占总数的83.35%,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为2744人,占总数的16.65%。三是年龄相对较轻。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40岁以上的人员为8628人,占总数的52.35%,40岁以下人员为7854人,占总数的47.65%。四是富有一大批多年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五年以上社会工作经历的人员共有11327人,占总数的68.72%。五是无人取得社会工作职称和执业资格。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社会工作人员取得社会工作职称的和获得社会工作执业资格的全市没有一人,社会工作职称和社会工作执业资格上都是空白。六是人员分布不均衡。全市社会工作人员最集中的领域是社区建设、司法矫正和计划生育三大领域,社区建设人员6588人,占总数的39.97%;司法矫正人员6165人,占总数的37.40%;计划生育1127人,占总数的6.83%;三大领域总人数13880人,占总数的84.21%;其他领域人员2602人,只占总数的15.79%。

(二)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全市有16482名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到几个单位的实际了解,基本上都是兼职为主,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多。虽然各单位上报的数量不少,但经过细心分析,就会发现,许多社会工作领域数量非常有限。我们在河源市福利中心调查时了解到,真正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的人员不多,并与所担负的社会工作任务不很匹配。如河源市福利院占地9万平方米,省市区投资3000万元,建设四栋高标准的老年公寓,可以容纳400多人,然而,目前全院共有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47人,服务对象260人。由于人员不足,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据调查,全市16482名社会工作人员中,在学校学习本专业并从事社会工作的为12名,而其他社会工作者符合本岗位专业要求的人员数量并很多。我们在市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时了解到,真正专业毕业的并且能在技术强的专业岗位工作的人员不多。现实中还存在单位工作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工作不需要的人又出不去。有相当部分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对社会工作的宗旨、专业知识、技能也缺乏了解,缺乏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巧、技能,长时期都是凭经验开展社会工作的。

3.人员结构不合理

河源市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中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领域分布结构不合理。各领域分布的人员在数量上可以反映这一情况。全市社会工作人员最集中的领域是社区建设、司法矫正和计划生育三大领域:社区建设人员6588人,占总数的39.97%;司法矫正人员6165人,占总数的37.40%;计划生育1127人,占总数的6.83%。三大领域总人数13880人,占总数的84.21%。其他领域人员2602人,只占总数的15.79%。第二,学历和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高中以下学历人员为13738人,占总数的83.35%;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为2744人,占总数的16.65%。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人员全市只有12人。第三,组织结构不合理。全市从事社会工作的16482人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为9972人,占总数的60.5%;民办组织人员6510人,占总数的39.5%。民办组织人员中,司法矫正工作人员为5929人,占总数的91.07%。在单位内部也存在岗位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如市疾病控制中心就反映有些岗位人手奇缺,有些岗位人满为患。河源市福利院也反映存在同样问题,调进来的人不愿意做服务工作,占了位子不干事,加剧了结构的不合理。

二、社会工作人员转化中面临的困难

如何使现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实现这种转化,这是我们需要了解和企望寻找答案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实现现有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化,当前仍面临以下几个难题。

1.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工作及人员转化认识普遍不足

第一,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虽然经过学习、宣传,干部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社会工作的内容、重要意义缺乏了解,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很充分,在调研活动中得知市民政部门的干部去年年底才第一次听到“社会工作者”这个词。目前很多人认为行政工作、事业单位工作、企业工作都是社会工作,大家都是社会工作者,分不清彼此之间的区别。还有些社会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从事社会工作没有前途、低人一等的看法。由于社会工作难于迅速体现政绩,有些领导干部对社会工作也不够重视,远没有对招商引资、财政税收等经济工作重视。因此如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第二,对人员转化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所谓的“转化”,就是和以前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没什么区别。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残联有些工作人员就心存疑问,担心他们会变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失去财政供养关系,这种担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的社会工作组织在单位性质上是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2.缺乏社会工作及转化工作的政策法规

目前,广大社会工作人员都普遍感到社会工作政策法规比较缺乏,许多方面存在法律盲点。比如社会工作人员的界定,还停留在专家学者学术层次上;虽然国家民政部和劳动部制定了社会工作职业标准,但真正推开,争议还比较大;社会工作岗位区分不明确,没有这方面的制度规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制度没有建立;社会工作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作没有展开;社会保障服务制度不成熟等等。这些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势必影响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化工作本身就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社会工作人员如何转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现有人员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有些问题人们在调研过程中就非常关心,因此,有些问题一定要清楚。比如说,转化的对象有哪些人?是否都需要转化?是不是现有人员都能够转化?哪些人属于身份转化?哪些人属于素质转化?哪些组织需要转化?等等。对于这些,上级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下级执行起来非常迷茫,难于操作。

3.社会工作人员待遇偏低

目前全市社会工作岗位待遇普遍不高,尤其基层事业单位、民营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待遇更低,社会工作的职业威望、职业美誉度不高,很多人将社会工作人员等同于处理琐碎事情的“居委会大妈”,完全没有国外社会工作者所享有的崇高威望和优厚待遇。

4.社会工作行政化和人员机关化的色彩过浓

社会工作浓烈的行政化色彩对于社会工作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由于长期政府在扶贫救困中充当主角,致使不少群众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如在调查中,民政干部反映,有些群众的房子遭受雨水或倒塌了,都跑到政府部门来,要求政府“赔他的房子”,而不是自己主动自救,也不是报告有关部门,申请补助,而是要求政府赔偿。实际上这就是政府在社会工作方面长期以来包办代替带来的后果。

三、社会工作人员转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没有一支强有力的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难于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1.尽快提高干部群众对社会工作及人员转化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事业和经济事业、政治事业、文化事业相提并论,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该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稳定器”,事关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次,要认识社会工作人员转化的目的。要使广大社会工作人员和干部群众认清社会工作人员转化目的是建设一支规模建设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是以机构减员、人员分流为目的。建设这支人才队伍,当前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因为其中不少人经验丰富,通过培训等途径完全转化一部分成为人才。第三,要认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长期性。社会工作社会化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长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美国社会工作从出现到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正式的助人职业也经历了长期的时间,并非一开始就像今天这样成熟。社会工作社会化,首先必须实现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如果没有实现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社会工作社会化就是一句空话。

2.加快制定社会人员转化的有关政策。

政策制定机关应在调查社会工作人员现状基础上,为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提供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制定合符实际的社会工作政策。当前,在人员转化政策中,应明确转化人员的目标群体,确定人员转化的途径方式、目标原则、操作步骤、实施时间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民办社会服务团体等不同的组织机构应分别给予引导,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来指导地方开展人员的转化工作。

3.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和保障。

社会工作属于学术型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和专门教育的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因此,这一职业理应具有较高的地位和相应的福利待遇。我们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增强社会工作人员荣誉感,提高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自觉参与转化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出台薪酬指导政策等方式,切实保证或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待遇、收入,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要淡化社会工作行政化和人员机关化的浓烈色彩。

有些社会工作,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来达到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甚至这种方式质量更高,效果更好。例如:河源市福利院在医疗服务上采取了购买服务的做法,值得推介。福利院与源城区上城医院签订医疗协议,福利院每年支付15万元给上城医院,上城医院向福利院(不定人)派驻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一般的小病在福利院就能得到诊治,如果福利院的医务室无法诊治的疾病就到上城医院,遇有大病则由双方协商解决。这样,避免了福利院因养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这种格局,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有这样一支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提供、市场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扩大了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减少政府和群众的摩擦,实现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公民权利公平正义执政党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道德愤怒
关于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