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道德认识困惑的认识论解读
2009-04-27姜仿其
姜仿其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高职学生道德认识困惑的根本原因是道德实践的困惑,其次是缺乏科学道德理论的武装,唯有强化道德实践并用科学的道德理论武装高职学生,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道德认识。
关键词:高职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28—02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要解读高职学生道德认识的困惑,首先要了解高职学生的道德现状和特征。
一、高职学生道德认识的现状
我们曾主持过一项区域调查,选择浙江省内6所高职院校(嘉兴学院、台州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1200多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些特点。
1.当代高职学生的道德认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有近五成的同学选择“共产主义”为自己的信仰,并认为“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70.25%的同学认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90%以上的同学认为“仁、孝、忠、礼、信、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孝”的选择率最高。
2.高职学生的道德认识存在着双重性。(1)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97.44%的学生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对浪费现象等不文明行为表示鄙视。但多数同学在否定这些不文明行为时态度比较平和,66.57%的被调查者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2)注重个人职业理想,对传统职业精神提出挑战。当代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比例高达52.66%,是“服从国家需要,报效祖国”(7.56%)的6倍还多。超过五成的同学认为“跳槽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安贫乐道是无奈的选择和懦弱无能的表现”。(3)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有33.61%以上的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甚至对婚外情现象表示不反对的占到一半以上。45.43%的同学认为女大学生“傍大款”是个人问题,不必关注。(4)渴望良好人际关系,但人际交往中功利化倾向明显。多数高职学生都渴望建立一种良好、健康、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但部分学生把同学当作对手,甚至把老师当作可利用的资源。(5)呼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多数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等行为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32.62%的学生认为作弊“虽不好,但可以原谅”,还有11.43%左右的学生认为这是“对不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制度的反抗”,并表示自己也会这样做。
二、高职学生道德认识困惑的认识论根源
高职学生道德认识困惑的一般成因分析有三:第一,社会的复杂环境是高职学生道德认识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大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是高职学生道德认识时常发生偏差的另一原因。第三,高职学生本身的不成熟性是他们道德认识发展相对迟缓的主观原因。这种分析不分主次,抓不准提升高职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要害。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人的道德实践决定人的道德认识,正确的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当代高职学生道德认识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是道德实践的困惑,其次是缺乏科学道德理论的武装。
(一)高职学生道德实践的困惑
轻视道德实践的高职学生为数不少。要求他人是道德楷模,而自己则常常是道德矮子;能做好短暂的道德实践示范,却无法坚持长期的道德实践;乐于做道德观众和裁判员,却难于做道德演员和运动员;乐于自主道德实践,却无奈参与学校组织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等等。在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过去一切旧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分歧。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哲学家,曾提出过许多道德修养方法,诸如:“内省”、“自讼”、“正心”、“养身”等,但这些都是脱离实践的。有的也曾注重“行”,提倡“践履”、“慎独”等,其虽然包含着道德实践的合理成分,但这里的“行”仍未超出个人的生活范围,仅指个体的言语、礼貌和行为,都是脱离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19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为了改变人的道德认识,必须改变环境。那么,靠什么来改变环境呢?在他们看来,只有靠一部分首先觉悟的、高出于一般社会之上的人。针对这一说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
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在道德实践中提升道德认识。道德实践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基础和源泉,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是道德评价和选择的最终依据。在道德实践中提升道德认识,是克服高职学生道德品质知行不一的有效手段,是走出重道德认识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误区的有力措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逻辑结论,是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方法有:(1)在高职学生群体建设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要继续研究和加强班级、宿舍等群体的建设。要适时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培养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陶冶情操。要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政治、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在学校田径运动会、科技艺术节、东湖讲坛等一项项具体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加修养。(3)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走教育家之路、走工程技术专家之路等,寓道德实践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上的先进人物,抨击不良倾向,并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为社会风气的好转做出贡献。(4)在基础文明建设中学会关注道德细节。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建立文明监督岗等形式,从生活小事做起,一个时期、一个重点地纠正坏毛病,并加以巩固。(5)在道德评价中进行道德反思。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道德品质评价体系。除了评价道德认识外,重点还要评价道德行为。可以把高职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行为加以归纳和整合,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手段,通过老师、同学、自我等各方面的评估,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其道德品质的优劣。奖优罚劣,促进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总之,教育者必须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高职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缺乏科学道德理论的武装
科学道德理论武装高职学生,一般以为就是道德理论学习,这种坐而论道的道德理论学习方式是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素质的。实际上科学道德理论武装人,不仅道德内容是科学的,同时也体现在道德学习的各个环节、手段、方法等诸方面的科学。道德教育需要适时、适人、适内容。总之,合适的才是科学有效的。在新形势下,为更加切合实际工作,大学生道德应延伸理解为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高职学生科学道德理论教育应该进行系统的改进。
1.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由高职学生的道德需求来确定。传统的道德内容大都局限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群体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个体情况不同,其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需求,应将新生的始业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和生活服务等工作内容纳入到整个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中。
2.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应互动,尽量调动起高职学生道德需求的内需力。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结合和互动的过程,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应具有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已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其作用和影响有限。在广大学生中应发挥“榜样”的影响作用,通过案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和感知,以激发他们培养和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
3.法律法规通常就是个道德问题,对这类道德问题应采取严管。道德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如考试作弊、助学贷款和就业求职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等,应诉诸纪律和法律来增强对高职学生的约束和规范,通过严格管理来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崇敬和服从意识。
4.人能优化环境,优化了的环境能帮助育人。人的素质的发展,是在与现实世界发生广泛联系的过程中完成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整体优化,将为高职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提供保障。
5.道德实践是科学道德理论武装高职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按照马克思教育学说,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以“社会需要、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三结合为原则,精心设计高职学生道德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其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16-19.
(责任编辑/刘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