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过,却只能让爱永存记忆深处

2009-04-27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魅力道德

薛 丽

[摘要]电影《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廊桥遗梦》改编的,曾风靡全球。文章旨在从它所隐含的社会道德、伦理力量这一角度来解读这部影片。电影既表达了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情爱,同时也蕴含了震撼人心的理智与道德力量,这也正是该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在感动回味之余,或许我们该醒悟:爱的底线是道德,真爱过,就把爱永留记忆深处。

[关键词]道德。伦理力量,思想内涵,魅力

电影《廊桥遣梦》是根据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同名小说《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改编的,该小说于1992年出版,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头号畅销书,全球发行逾千万册。改编成电影之后曾风靡一时,被评为1995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该部影片之所以如此轰动,不仅因为资深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精湛表演,还因为该电影所具有的强烈的道德震撼力。影片《廊桥遗梦》看似一部情节简单的婚外恋,但是它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却非仅仅浪漫的婚外恋所能替代的。它的感人至深源于把浪漫的婚外恋情与社会伦理道德完美结合,既表达了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情爱,又再现了震撼人心的理智与道德的力量,使我们在为电影中的真情欷歔之余,不禁会凝思何谓真正的爱情。

影片《廊桥遗梦》中的男女主人公年过半百,已步入人生的黄昏。这个时期的人,有了经验和阅历,还有无奈和冷漠,可是感情尚未死灭。人也风韵犹存。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爱情故事中有一些古典的味道,有精神也有情感。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自称是看世界就像把手插在裤袋里浏览商店橱窗一样的最后的牛仔罗伯特·金凯与一位有意大利血统的不同凡俗的农夫之妻弗兰西斯卡在美丽而古老的罗斯曼桥邂逅,并一见钟情,在短暂的四天里幻化出一段刻骨铭心的“今生只此一次”的爱情。在这四天里,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灵与肉完美的结合,化生出一个新的生命,然而这四天也铸成了永世的别离与思念。作者沃勒深谙悲剧的魅力:“悲剧能激发人的怜悯与恐惧,从而使人们产生所谓的‘感情净化的的效果。将人引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暂时的聚首和永远的别离,义不容辞的拒绝和刻骨铭心的纪念,加上平淡、潦倒的晚年,使得这部电影有着浓浓的感伤意味。无论是中年还是青年,都体会到了其中的大欢喜和大忧郁。这样的故事也许对青年来说更合适些,他们还有许多的梦想,还能怀着对人世和异性的善意,开始他们的等待与迫寻。对中年人来说,更容易看到结局的不得善终。作者把这段充满激情的动人的爱情故事设计成一个不能终成眷属的结局,目的就在于试图以悲悯震撼人的心灵,引人深思,在黯然中获得审美愉悦。而它的审美愉悦源于女主人公的充满理性的永失所爱。两个孤独落寞的灵魂在人海中飘近。终至相遇,仿佛一生中只为这一次相遇,然而社会伦理道德约束和羁绊着他们。弗兰西斯卡渴望能有一个懂得情爱的、富有诗性的男人,她有浪漫的遐想,对诗性的东西有敏锐的感受,而罗伯特·金凯正是这样一个富于诗性而神奇的人物,他来到这个星球上,就是为爱她。“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混沌不清的世界,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出现。”两位中年男女爱得如此深沉与热切让人惊异不已。面对这样富有激情、此生仅此一次的爱情。弗兰西斯卡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她想顺应罗伯特的召唤随他远走他乡,然而这势必会伤及她的丈夫和儿女,她陷入了两难之中。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羁绊着她,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爱情而伤害一个无辜的人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为了这份无法卸去的责任和义务,她宁愿舍弃这份至纯至真的爱情,在长达二十二年的彼此永世隔绝中深切地思念和回味着她的爱人。而罗伯特因为爱她进而理解和尊重她的情感和选择,一个人远走天涯,从此天各一方,思念的痛苦蚕食着岁月与生命。这种精神上的牺牲与家庭责任感折射出一种崇高的理性之美,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深刻的道德力量所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回避了对家庭的实质的威胁。一切都处理得那么妥帖,它很谨慎地不伤害读者的情感判断,这是很明智的。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心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解释得非常好。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在再三抉择之后最终选择了家庭,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占了上风,而影片结尾也以女主人公的两位儿女受到感动重拾家庭而结束,这些都是正统的道德观念之体现。

古老的罗斯曼桥,孤独的远游客。两颗心渐渐贴近,撞出火花,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段不了的情缘,因世事的羁绊而无奈分离。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漂泊感伤的流浪情怀,刻骨铭心,凄婉绝伦……四天的爱却用一世的情怀去眷恋,残酷的美丽让心灵战栗。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道:“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到并为之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理性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就个人而言,爱乃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是一种成熟了的人格的表现,其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对爱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虽然也曾梦想爱情,并不期而遭遇激情,但弗兰西斯卡并没有只为一己之私而伤害整个家庭。爱情并非女人的整个生存,在情感和理智、爱情与责任的冲突中,她表现出超凡的冷静与成熟,这不仅是她善良的天性使然,更是她智慧的表现。为了亲情与责任,她把活的生命交给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至爱与激情,她把自己的骨灰留给了罗伯特与他合葬罗斯曼桥,为此,她维护了家庭的圆满,也守住了矢志不渝的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与责任之间该如何抉择?弗兰西斯卡最后选择了责任,我觉得这是她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一点。如果他们两个选择了逃离,即使远到天涯海角,能抹得去对过去的回忆吗,能抹得去那些负罪的感觉吗?最终他们选择了责任,虽然失去了无比真挚的爱,虽然无法实现深藏于心底的那个梦想,但至少保留着那四天刻骨铭心的唯美记忆,苦涩而美丽。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不禁会反问当爱情与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人生满足和幸福的感受总是短暂的,不可能凝固不变。终成眷属也许会因终日相守而耗尽了爱情,而相望分离却因绵长的回忆留驻了爱情,也许这就是缺憾中的完美。弗兰西斯卡遵从了道德规范而舍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同,其传统的道德观也使它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伟大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的一篇优秀散文《三种激情》中写道:“那便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我曾经寻找爱,首先是因为它能使

我欣喜若狂——这种喜悦之情如此强烈,使我常常宁愿为这几个小时的愉悦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其次是因为爱能解除孤独——在这种可怕的孤独中,一颗颤抖的良心在世界的边缘。注视着下面冰凉、毫无生气、望不见底的深渊。”“人类进步、发展,需要激情,但也需要规范,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智。”弗兰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挥泪而别,一去二十多年,终生相思不相见。影片这样的处理既符合人物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这也是迭部影片的动人之处。伯特兰·罗素还曾经说过“人是充满激情、头脑发达的,而且颇有些疯狂。由于疯狂,人使自己和他人都承受了无尽的灾难。然而,尽管生命的冲动是危险的,为了使存在不至于丧失其原来的意义,这种生命的冲动必须予以保存。在冲动和克制这样两极之间,一种能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伦理观必须找到一个中点,正是由于人内在本质中的这种冲突产生了对伦理的需要。”人类一方面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另一方面又受制干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因而人的种种要求必然无法得到满足,人的种种欲望必然受到抑制。当弗兰西斯卡激情荡漾、爱欲萌生时,她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受制于人类寻求快乐的本能。他们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枷锁,背负着自我的责难,背负着对后代的歉疚,并承担着偷偷摸摸所造成的压抑。一切欢娱被沉重的压抑感所取消。人格非但没有在新的情爱中升华,反倒愈加降低。因而道德伦理力量的压抑使弗兰西斯卡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这种压抑不仅是对爱欲的束缚,而且也巧妙地使主人公解脱了他们所应背负的道德枷锁。他们追求浪漫的爱情,但没有放弃家庭与责任,更没有伤及无辜,坚强、忠贞是我们感动的理由。弗兰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的恋情没有悖于观众的社会伦理道德判断,这才使这部影片具有生命的意义和撼人心魄的内涵。漫长平凡的婚姻生活中,责任多过于感情,人一生能够拥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爱已不枉然。“我希望永远保留这份爱,我希望终生都能这样的爱你。我不能让生命就此消逝无踪,从头再来。我只能试着在心灵深处紧紧的守候着你。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了。虽然我们相会之前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最美最好的东西不一定要得到,最爱的情人不一定要相守。在当代人婚姻、爱情观念的混乱和无奈的今天,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已经不多了,它已经不再对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意义,有几人真的能做到这一点?生活中,人们是做不到那么完美的;爱情和家庭,不能两全其美。真实而坚强的活着,那么此生便无遗憾了。爱,而无法在一起,是铭心而感人的-爱,而多一点理性,更是不容易的。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廊桥遗梦》的经典所在吧。

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可以说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大师,他既用矢志不渝的爱情打动人心,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获得了审美力量,既有浪漫而短暂的情爱又有深沉而长久的相恋;既有激情的体验又有理智的舍弃,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不禁会反问当爱情与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特别是在“婚外恋”这条路上,冲动是危险的。婚姻中满足和幸福的感受总是短暂的。不可能凝固不变,也许会因终日相守而耗尽了爱情,而相望分离却因绵长的回忆留驻了爱情,也许这就是缺憾中的完美。影片把这段充满激情的动人的爱情故事设计成一个不能终成眷属的结局,目的就在于试图以悲悯震撼人的心灵,引人深思,在黯然中获得审美愉悦,在感动中回味与思索。爱的底线是道德,或许很多人难以跨越。真爱过。就把爱永留记忆深处。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魅力道德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东方欲晓》的魅力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