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视阈里的和谐观

2009-04-27邢祥虎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

邢祥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是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哲学思维方式,对纪录片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近期创作的《水问》就是一部渗透着深厚和谐观的纪录片作品。这部纪录片以水为主角,以新闻追踪的方式表现了中国水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无论它的题材选取、主题开掘、章法布局、制作形式都闪烁着《文心雕龙》的深邃思想光辉。

[关键词]和谐观。水问,纪录片。题材

刘勰在自己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道文一体”的文学观和“应物斯感”的审美观,要求文章的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语言与体裁、感情与景物等协调一致,这样才符合文学的一般规律和美的规律。这些文论思想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不仅为当世文章写作奉为经典,而且穿越千年时空斧正今日纪录片创作。《水问》就是这样一部渗透着深厚和谐观的纪录片作品,无论它的题材选取、主题开掘、章法布局、制作形式都闪烁着《文心雕龙》的深邃思想光辉。

一、题材选取上的和谐观

《水问》的主角是水,是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淡水资源,但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忽略、回避人,人的主题是永恒的,纪录片真正打动观众的是人的情感、人的故事。因此,水的主角与人的主题构成了《水问》取舍题材的双向维度,任何素材都必须置于二者构成的平面坐标系中,具有人水双重特质。

在第一集《危机何时到来》里,主要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两大难题:水少、水污染。此外还有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雪线上移等。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严重干旱缺水,而长江流域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伴随经济的日益发展,沿江流域水污染加剧。为了向观众直观、形象地讲清这些水难题,编导抓取了几个与水有关的人物题材,以人写水,以水衬人。这些人物既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百姓。既有耄耋老者,也有黄发孩童。衡水水务局局长邢宝林经常利用周末驱车下乡,为的是水,为的是向当地村民讲清地下水短缺状况。甘肃东乡15岁的马明在三十余里崎岖山路往返奔波四五天,为的是水,为的是姐姐婚礼上客人能喝上干净的水。新疆若羌县87岁阿里木老人,古稀之年不得不背井离乡,为的是水,为的是羊群能有水养活……

在结构这些人物题材时,片子处理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各方素材有机地、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共同烘托出水危机这一主题。正像央视新闻中心资深电视人陈虻先生所说,纪录片取材“就相当于你从山上把石头采回来,……不是说你去找石头,你就能找到最好的石头。这里面就有艺术,就有思考,就有理性,就有深度”。具体到水危机这一集,陈虻先生所强调的“艺术,思考、理性、深度”就体现为人的主题与水的主角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八集《水问》里,每一集都遵循了人的主题与水的主角和谐统一的选题原则。无锡太湖边上的姚春香,开了几辈子的老虎灶被迫关门歇业,原因与水污染有关。广西巴马的长寿村面临人畜饮水困境,原因与水污染有关。重庆中灯村一年内死亡人数高达四十多人,原因与水污染有关。天津节水办主任孟祥和顶住骂声与抱怨,常年奔波在天津各高校校园,为的是水,为的是向学生宣讲普及节水知识和技术。民间环保志愿者李皓义务当讲解员,为的是水,为的是向北京市民讲解水资源短缺状况。玛多县先巴乡长常年开老旧吉普车奔波在三江源,为的是水,为的是劝说牧民搬离沙化严重的湖区,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深圳市民文进希博士调查打工者宿舍,为的是水,为的是找到人水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答案。

二、主题开掘上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如果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和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可见纪录片作品应该通过具体材料表达出主要思想,使之具备潜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种主要思想就是主题,是联结不同素材,使作品更紧凑,更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的灵魂,是引导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的主旨。

《水问》通过系列片的形式,以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众多典型素材,八问中国之水,目的在于探寻人水和谐发展之路,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中国先哲强调。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即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律。具体在《水问》这部片子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就强烈而鲜明地表现为人水合一、人水和谐。

广西巴马的长寿村因水质好,村民们健康长寿,太湖边上的老虎灶烧的开水又甜又净,无锡市民祖祖辈辈爱喝,养成了二百多年的江南的饮水习惯。黄河刘家峡水库的水,成了婚礼上招待尊贵客人的礼品。人水合一的世界观不仅反映在题材选取上,而且也反映在人物动作细节的拍摄上。《危机何时到?》一集,当从刘家峡取来的水被倒进大水桶,东乡儿童眼巴巴望着那汩汩清流。《饮水如何安全》一集,无锡老戏迷陶醉在“太湖美,太湖水养育无锡人,人湖相伴和谐美”的千古评弹绝唱。虽然湖水已被蓝藻污染,但泛舟湖上的市民仍伸手到太湖里,任凭湖水从指间缓缓滑过。《水究竟属于谁》一集,民间环保人士杨勇不顾冰冷。在若尔盖湿地俯身捧起冰雪未消的河水,喝了下去。《水问》摄取了大量人水肌肤相亲,近距离接触的丰富感人细节和情境,这些难得的“点睛”镜头直击观众的眼睛,更直击观众的心灵。不仅使表现的人物立体感更强,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活,而且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深化了人水合一、人水和谐的主题。

古人认为的“天人合一”在本片里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合一,而且还表现为社会伦理道德与自然的合一。《水的答案在哪里》一集,生活在青藏高原扎凌湖畔的牧民始终被这样一些问题所困扰,我们这个地方怎么了?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要搬迁走?经过乡长先巴才让耐心细致的说服讲解,牧民扎西终于同意搬离湖区,到政府定居点生活。

先巴乡长说:“我们喝的黄河水不仅仅我们在喝,还有其他许多民族在喝,黄河的流域很长,如果保护不好黄河源头,下游的人们无法靠黄河水生活,我们的父母搬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保护这个地方。无论你们走到任何地方任何学校,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着深刻道理,这就是人类文明、社会伦理道德与水的和谐共生、唇齿相依的关系。正像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唱道:“在母亲的笑容里有红花和白花,红花和白花是我和我的妹妹;在母亲的笑容里有两颗晶莹的泪珠,两颗泪珠是我和我的弟弟。”这两朵花是人类文明之花与生态环境之花,这两颗泪珠是社会伦理道德与自然环境之泪珠。无论它们沿着怎样的轨迹运动,抑或是越走越近,抑或是越走越远,但它们都映照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观里。

三、表现形式上的“道文一体”的和谐观

“道”“文”一体,也就是纪录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水问》的片名集中阐述了片子的核心内容——追问探寻当今的水问题。为了顺应这种问题剖析式的内容,该片从篇章结构、叙事方法等形式方面采用了新闻调查式的深度剖析模式。

整个《水问》大问题中嵌套着八个子问题,每个子问题独立成篇,以设问命名,例如《危机何时到来?》《饮水如何安全?》《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水究竟属于谁?》《大国水网有多远?》《节水难在何处?》《水的答案在哪里?》。上述八个子问题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问题。这种严谨的层层嵌套、环环相扣的结构方式恰好吻合了问题探寻的主旨。

提出问题,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从宏观上看,《水问》提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这样四个大问题,造成了水危机、水生态、水利用、水分配、水安全、水治理这些现状难题。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第八集的水文明就是最终答案。这种问答式的内容安排方法不仅体现在全片布局上,而且还体现在单集布局上。该片每一集都在篇首提出人类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水问题,比如,为什么蓝藻会大规模爆发?为什么大量鱼虫会陆续灭绝?为什么各种意想不到的疾病会层出不穷?通过层层剖析,一翻释疑解惑后,篇尾总会给出答案。那就是水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四、审美意境上的“应物斯感”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物我相通。在物我交融的境界里,客体的物与主体的人在交融中充满了生命审美的情调。水本无生命情感之说,但纪录片《水问》里的水却是有感情有性情的。这种感情是作为主体的编导与作为客体的水交互融通的结果,人的情感体验移植到水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水便有了喜怒哀乐,有了生命意识。正是有了这种生命意识,无论是长江里的水,还是黄河里的水;不论是即将干涸的塔里木河水,还是鱼虾绝迹的滇池水;不论是饱受蓝藻污染的太湖水,还是清洌恬静的扎凌湖水,它们的存在方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流淌过程,而是生气充盈、物我融一的生命形象。

当肆意横生的水葫芦遮蔽了滇池湖面,观众仿佛听到了湖水悲沉的哀叹;当如瀑流沙倾泻至九曲黄河,观众似乎感受到了蓬头垢面的河水的无奈。美国电视理论家认为:“纪录片应当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它的目的不在于一般地表现事实和事件,而将焦点定在最能感动人的事例之上。”由此可见纪录片的感情来自感人的事件,对于《水问》这样以水为主角的片子,其感情当然来自水,来自充满生命意识的水。

《水问》不仅在叙事章法上处处体现出和谐观,而且在节目形态上也体现出综合性。它既有新闻片的现实题材特性,也具备科教片的知识普及特性,既有政论片的舆论导向特性,也有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公益道德性。凡此数种节目形态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各种属性有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建构起《水问》特有的表现形态。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读书得到的领悟,映照在水塘和云影之间。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水问》纪录片的拍摄创作正像朱熹读书一样,创作者心中充满了禅意,创作思维走入了意境,因此各种创作因素都被周密而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各种“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创作者能有如此娴熟和精到的叙事策略呢?该片总编导王猛先生说:“剧组房子里关于水这方面的书满满地堆着到处都是,编导们几乎个个为了水而疯狂。”这也许就是《水问》创作者的源头活水,这种兢兢业业的创作态度也是所有优秀纪录片作品的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