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张艺谋武侠电影特质

2009-04-27史晓婧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张艺谋商业化

史晓婧

[摘要]张艺谋是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集摄影、演员、导演于一身的电影“怪才”、“鬼才”几乎每部电影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效应和获取不菲的效益。在21世纪初,张艺谋一改以往拍文艺片的戏路,拍起了武侠电影来。本文以张艺谋武侠电影为分析对象,剖析了张艺谋武侠电影的带来的巨大商业成功,也分析了其可能裹挟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武侠电影;商业化,张艺谋

张艺谋是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集摄影、演员、导演于一身的电影“怪才”、“鬼才”几乎每部电影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效应和获取不菲的效益。近几年,张艺谋一改以往拍文艺片的戏路,拍起了武侠电影来。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武侠电影,每每能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研究张艺谋的武侠电影出现的意义、成就和缺失,是有意义的尝试。

一、商业化时代武侠电影的“内功”和“成功”

很难说张艺谋执导《英雄》没有受李安《卧虎藏龙》极大成功的刺激,后者无论在票房上还是在电影大奖上都有极大的成就。如果说《卧虎藏龙》更侧重的是对“人”的勾画,进而引发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影响下人物情感的思考,那么《英雄》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更宏大的角度来诠释一段对历史的“深刻而新颖”的观察。

从商业上,《英雄》等电影创造了纯国产影片的历史奇迹,拍摄的唯美效果几达极致。影片中男女主角似乎都逃不脱悲剧的宿命。莺歌燕舞,刀光剑影,侠骨柔肠,从《英雄》凸显“天下苍生”的命题到《十面埋伏》感悟个体生命意义的主旨,打斗场面纷呈,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张艺谋再次演绎了红颜薄命的挽歌。

《英雄》商业性操作无疑是成功的。当看到观众纷纷涌向影院,有如《英雄》中秦军庞大剑阵之壮观,张艺谋和与他合作的人们应该很满意。张艺谋或许不会承认《卧虎藏龙》对他的刺激,但《英雄》的成功无疑坚定了他将商业电影模式进行下去。

既然是武侠电影,就不可能没有其“内功”。首先,是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虽然和《卧》一样,《英雄》、《十面埋伏》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武打片”,说其是有武打场面的感情戏或许更加恰当一些。衣袖飘飘、长剑胜雪、宛若飞天的武打场面,飘逸、潇洒,很对张艺谋讲究唯美的胃口,更对观众的视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或许有心也许无意,两部电影中“决斗”的场面显得惊人的相似。

其次,是强大的明星阵容。《英雄》由影帝影后级的大牌明星梁朝伟、张曼玉等担纲主演。《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走明星路线。这些明星的出镜是票房飙升的有力保证。“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明星的生成,关键的原因在于其与时代大众精神的契合。在本质上,明星是被精心计算着推出来的大众偶像。明星的核心和基础是时代情绪和大众渴望,是观众的热情和期待制造着明星。明星的生成与风靡,是因为他们的魅力、风格及言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明星的沧桑沉浮可以印证每一个时代的大众精神所在。”在商业化阳光照耀下的影视作品中,明星往往占据了光芒的中心。一部影视作品完全可能因为明星的个人魅力而决定票房上的成败。好莱坞大片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给中国电影人带来了生动的启示。

从电影史的角度看,这种“大投资、大阵容、大宣传”的“三大”电影也符合好莱坞电影追求大制作以与电视抗衡的时代潮流。武侠电影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英雄》、《十面埋伏》虽然都不是纯粹的武侠电影,但影片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武打设计和让人啧啧称叹的外景画面提供了构筑观赏奇观的因素。影片展现了宏大、壮丽的大场面,反映了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从而给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性。

遍观近年来世界电影走势,泰国有《苏里约泰》,捷克有《深蓝的世界》,印度有《印度往事》、《戴维达斯》,俄罗斯有《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更不要说电影业勃兴的近邻韩国,无一不是倾全国之力打造一片走西方的大投入、大制作、商业化、全球化之路。且不说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如何、对本土电影业的贡献如何,这样做首先就是一种带有先进性的态度。所以说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对中国国产电影业来说即使不是救世主,也一定有它不可忽视的意义。

商业宣传造势是电影进入各大院线前的重要阶段。必须承认,张艺谋这两部电影商业上的成功是和宣传造势分不开的。在宣传投入上,《英雄》花了将近1500万元。电影首映式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有200名“大秦武士”雄壮英武的阵容衬托。而《十面埋伏》宣传投入更多,将近20007Y元,首映式由新画面公司和央视电影频道联合主办。采取现场卫星直播方式,举行全球同步的首映庆典。分会场设到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等城市。片中的“牡丹坊”全部搬到北京工人体育馆,众多国内、港台歌星到场助兴。铺天盖地的“轰炸”式宣传直逼观众的视听,就在不经意间,观众已经陷入广告宣传的“十面埋伏”之中了。

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具有一定的叙事魅力,张艺谋又突出了视听艺术的修辞经验,表达了某种现代人文价值观,所以能有效地吸引商业投资,并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继张艺谋之后,国内另一位“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陈凯歌也开始筹拍武侠大片,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作为一种文化策略,这些类型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的积累,对于提高中国常规电影制作和创作水平,对于通过类型成规来满足消费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际上,正是这些类型电影为中国内地电影争取到了非常有限的国际电影市场。如前所述,《英雄》《十面埋伏》在北美、韩日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回报。尽管《英雄》等影片在内容上为人所诟病,必须指出,在中国电影史上。商业化和武侠剧的结合催生了《英雄》等“大片”,在商业化的旗帜下。中国电影也可以享受美国西海岸的“灿烂阳光”,这的确是一种成功。

二、武侠电影叙事的修辞性和封闭性

电影工业本身已经和其他一些文化产业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正在从计划经济被推向市场经济。电影大众观赏电影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文化学习变为文化消费。大众的文化消费要求成为引导电影文化发展的动力。电影工业的市场化、商业化使上座率成为保证其经济利益的基础。以市场规律为主导运作机制,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生产目标是商业电影的重要特点。这是市场化背景下电影的生存法则。张艺谋深谙此理,他只是比国内其他导演走得更远一些。

在某种意义上,走商业制作、商业运作的途径,已经是现代电影的必然之路。“这些商业电影提供的大多是一些无深度无景深但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种令人兴奋又令人晕眩的视听时空,消除时间感,排除历史意识。割断与现实生存的真实性联系,成为一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文本游戏。”商业电影的娱乐性要求让他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艺术的教育功能、认知功能甚至审美功

能,而电影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得到了加强和突出。

所以,我们看到《英雄》中刺秦的“大英雄”居然“无名”,这不仅和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记载相去甚远,也和《秦俑》等一些“刺秦”题材的电影大不相同。“刺秦”事件在《英雄》中成为“一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文本游戏”(尹鸿语),《英雄》为人们所诟病,比较集中的就是秦始皇灭六国是“为了天下”,而刺客无名“为了天下”在最后关头放弃了为之“十年磨一剑”的刺秦大业。到了《十面埋伏》,这种“自我封闭”的故事叙述依然如故。“大唐年间”只是一个似乎遥远的历史时间,把故事放在大宋、大明似乎也无不可。和《大明宫词》在影片细节上的讲究大相径庭。影片的主人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小妹、大姐、刘捕头、金捕头”这些很平淡的称呼总是让人想起余华的那些没有名字只有阿拉伯数字记号的先锋小说。显然,历史真实不是张艺谋商业电影修辞性的追求。

但是面对全然商业化的电影,中国观众思维方式和看片方式,却根本未与商业时代接轨。这就决定了《英雄》在中国作为一部真正的商业片出现,却会引来了大量“非商业”甚至是“非电影”的褒贬。让人玩味的是,虽然《英雄》、《十面埋伏》遭受骂声不断,但这反过来似乎又为影片的宣传造势推波助澜。很多人就是在别人的骂声中走进电影院的,也有的是一边骂一边去看张艺谋的电影。商业电影的这种特性真是令人“奇怪”。

必须指出的是,商业化并不等于对电影艺术的“全盘推翻”,和观众“对话”是电影艺术和商业双馨的重要法门。美国史诗巨片电影《特洛伊》和《英雄》在很多方面都有可比之处。二者都是描述冷兵器时代的爱恨生死的故事,都是以古代的历史传说为故事背景,在这两部影片之前都已有相关题材的作品。《特洛伊》具有好莱坞商业电影所要求的元素:庞大的明星演出阵容、场面恢弘、立体生动的故事等等。《特洛伊》的艺术性并不应商业化的制作方式而受损伤,电影对爱情、友谊和亲情的描绘,对人性的弱点的体察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影片在这方面并不提供一个确定的结论,具有一种开放性、多散点的特质,影片留有和观众“对话”的影像叙事空间。相形之下。《英雄》也试图提供给我们一个故事,但它的题旨是确定的,其电影叙事的封闭性让影片的“硬伤”暴露在批评家的火力面前。

《英雄》将个人臆想强行套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人物身上,最终就造成秦王抒发“为了和平”之类的心声,这多少显得荒唐。《英雄》中残剑飞雪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情节就要感人真实得多。电影艺术当然可以虚构和假设,从更深广的、历史的角度来探讨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意义也有很多文章可作,可是到了《英雄》这部个人主观色彩浓厚而对历史缺乏真正深入了解和更深层次思考的影片里,一切就变了味了。情节苍白、形式重于内容是《英雄》电影叙事的致命欠缺,而《十面埋伏》从关注“天下苍生”转为追求“个人爱情”,故事情节较为集中,可以让导演施展其在造型画面上的才华,但故事线索的过于简单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叙事可能达到的深度。

张艺谋的《英雄》等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武侠电影片在叙事策略上与传统的武侠电影大大不同。作为类型电影,“武打+爱情(历史)”成为一种惯用表现手法。但是这种调和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容易。一方面,《英雄》、《十面埋伏》等因为其将“历史”作为一种点缀而受到“历史”的指责,另一方面,将“爱情”作为一种华丽的包装又被认为亵渎了爱情(如《十面埋伏》中的过多过滥的激情镜头、裸戏于整体情节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更多的是商业上的炒作的噱头)。如前所述,张艺谋的《英雄》等电影在北美、韩日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回报。尽管影片在内容上为人所诟病,必须指出,在中国电影史上。商业化和武侠剧的结合催生了《英雄》等“大片”,在商业化的旗帜下,中国电影也可以享受美国西海岸的“灿烂阳光”,这的确是一种成功。沐浴在商业化的阳光下,《英雄》等可以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作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他们的成绩的确值得骄傲。有阳光的日子必然也会有阴影相随。商业化对张艺谋和中国电影是阳光,同样也是阴影。或许,阳光有多么灼人,阴影也有多么明显。

三、结语

中国需要、呼唤像斯皮尔伯格、黑泽明那样的电影大师,这是提升中国电影形象的真诚呼唤。“拍电影要多想想怎么拍得好看”(张艺谋语),《英雄》等武侠电影画面拍得是好看,但似乎缺少了更多让人回味、更多耐看的东西。如果电影全只是好看,或者仅仅只剩下好看,让人联想不到更多的社会和人生的东西,那也不能说是伟大的电影。就像瓷器娃娃,好看则好看矣,却缺少血肉不够真实丰满。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阳光和阴影是商业化镜子的两面。张艺谋是国内甚至国际上一流的导演,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才干,我们更不希望看到商业化的枷锁套牢了这样一位优秀导演和他的电影。这样,我们对他才有更多的期待,对中国本土电影的雄起有更多的期待。

猜你喜欢

张艺谋商业化
加氢站生存怪现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