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7年高职院校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分析
2009-04-27马丽娜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1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0—2007年高职院校作者发表的论文进行了一系列统计分析,由此反映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概貌及发展趋势,并得出一些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作者;论文成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09)-01-0057-05
1 数据统计说明
1.1 期刊范围
本文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1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0—2007年共8年出版的期刊为数据源进行统计分析。《图书与情报》和《现代情报》分别入选北大图书馆2000年版和2004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未连续入选,故未计入统计范围。
1.2 数据来源
数据统计以CNKI、维普、万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以作者工作单位为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作为选择条件,包括第一作者和非第一作者。检索出作者单位含“职业”字样的论文共计494篇,去掉作者单位不符合条件的论文40篇,最终确定符合条件的论文454篇。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载文量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0—2007年的8年间这16种期刊共刊登论文36?670篇,作者涉及高职院校的共为454篇(含第一作者非高职院校的有47篇),占论文总量的比例为1.24%,在16种期刊中载文量最高的为《图书馆论坛》,占4%,载文量最低的为《情报学报》,仅占0.29%。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弱的,而且高职院校作者的论文以应用性论文为主,理论性论文很少,这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办馆宗旨是密切相关的。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1。
2.2 年度分析
比较一个学科各个年度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看出该学科的发展态势。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0—2006年,高职院校作者的发文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略有下降,2006年和2007年合计发文193篇,占发文总量454篇的42.51%,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正处在一个稳定的上升阶段,这与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已从简单的借还书阶段转变为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渐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而且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正逐年稳步增加。
图1 2000—2007年1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论文年度分布情况图
2.3 地区分布
对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队伍的构成及基本状况。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2(合作者统计第一作者,第一作者非高职院校的统计高职院校作者)。由表2可见:
(1)2000—2007年在16种核心期刊发文的高职院校作者分布于除西藏、青海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显示出高职院校作者发文在地区上的广泛性。
(2)高职院作者的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中南占58.14%,华东占20.92%,华北占10.13%,而西南、西北、东北发文量都比较少,分别占4.40%、3.74%和2.64%,这说明这三个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整体上都比较落后,造成这种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另外,各地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广东、湖南、浙江、天津、江苏等地的高职院校作者发表论文比较多,这5个省市共计发表论文322篇,占到了论文总量的70.93%,说明这5个省市的高职院校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面较强。这5个省市不仅综合经济实力很强,而且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也很发达,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很发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注:重庆、山西、甘肃、贵州、云南、内蒙古各有1篇论文,重庆、新疆、福建各有2篇论文,因篇幅所限未予列出。
2.4 职称结构分布
职称是评价科研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最直观的指标。本文中作者统计第一作者,第一作者非高职院校的统计高职院校作者,附有职称信息的共有301人,具体统计结果见图2。
由图2可见,高职院校论文作者职称以副高及中级职称为主,共计有271人,占到了附有职称信息的301人的90.03%,正高职称者占3.32%。正高职称所占的比重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只有十年的时间,因此具有正高职称者在高职院校属凤毛麟角,这同时也说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2 职称结构分布图
2.5 核心作者
作者是论文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作者的状况直接决定着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和水平,其中核心作者更是作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对于整体研究具有积极的带头和促进作用[1]。根据普赖斯定律,学科杰出作者的论文数下限为:m=0.749×Nmax的平方根=0.749×7的平方根=1.98[2]。即核心作者的论文数下限为2篇,本文将论文数4篇及以上的作者列为核心作者。
经过统计分析,发文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有19人,占作者总数275人的6.91%,共发文93 篇,占论文总量454篇的20.48%,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曾德良发表了7篇论文这说明高职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核心作者还是比较高产的。在19位核心作者中有5位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说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成果产出的核心基地。发文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及其发文情况见表3。
2.6 合作情况
论文合著现象是科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3]。对于论文的合作情况通常采用合作度和合著率指标来衡量。合作度指标是指在某一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考察某一学科论文著者的合作度,实际上是考察该学科劳动规模的大小[4]。它是论文作者合作研究程度的反映,其数值越大,著者群合作智能就越能充分发挥。合著率就是合著论文与总论文数之比[2],反映了刊物中合著论文的比重。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2000—2007年1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中高职院校作者的论文中独立完成的有344篇,占论文总量454篇的75.77%,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完成的为110篇,占论文总量的24.23%,高职院校作者平均合作度为1.31,平均合著率为24.23%,这与王惠翔等在《2002—2007年我国高校作者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成果解读》一文中对高校作者所作的统计(平均合作度1.64,平均合作率45.12%[5])相比都要低,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合作情况和高校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高职院校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作者的合作意识还需要不断加强,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向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由表4可见,合著率超过50%的期刊有两种,其中《情报学报》的合著率为100%,这说明《情报学报》对合作研究成果的吸收能力要比其他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强。这有力地验证了合作研究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于新国.2006年高职院校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队伍统计分析[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4):43—46.
[2] 王建芳,屈宝强,齐向华.我国文献计量学近十年研究状况[J].图书情报工作,2003(8):46—49.
[3] 王惠翔,高 凡.我国8种图书馆学主要期刊载文、作者及引文的定量统计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2(8):18—27.
[4] 姜春林,丁 方方土.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兼看第一作者年龄分布特征[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72—78.
[5] 王惠翔,徐才明,高 凡.2002—2007年我国高校作者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成果解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92—97.
[收稿时间]2008-11-25
[作者简介]马丽娜(1975—),女,馆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流通部主任,南京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