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与现行的语文教学

2009-04-26王建萍

学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列宁因材施教个性化

王建萍

在进入论题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一个理念,即语文教学绝不等同于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它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通过实现学生的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这种语文教育是个性化的,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化特色。现行语文教学貌似语文教育,其实不然。

一、扭曲的“因材施教”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的含义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个性发挥的余地。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材施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因材施教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步入了赞可夫所批评的个性发展简单化的误区,认为“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个别与分别教育。于是在教学中分层施教,让优等生做难题、让差生多做简单题。这样表面上做到了各得其所,实际上是变相让学生再次沦为了做题的工具。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但没有给学生留有发挥个性的余地,仍然是在分数的感召下,兢兢业业地炮制千人一面或高分低能。这不是对学生的摧残又是什么?!

二、虚伪的自由

语文教育个性化提倡“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并非漫无目的地胡乱选择,而是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现行的语文教学却走向了极端: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另一种是虽然让学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与教参、标准答案不一致,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予以订正。学生思想的火花,萌发的创造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扼杀了。阅读教学如此。作文训练亦是这样。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作文形式都是话题作文,无论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无不喝彩叫好,以为我们的娃儿真的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为了写出“字正腔圆”的文章,教师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等。一个话题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万人同时写,这就好像是几百万人抢一只橄榄球,碰撞是难免的,不过遗憾的是教练是同一个人,卓然超群的球员恐怕是凤毛麟角。这就是年年高考作文分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如果高考阅读题的标准答案能再调整,作文的话题也不再是一个,同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那么灵动的思想会屡见不鲜,优秀的文章会如雨后的春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局面会有所好转。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要求鼓励“超前”,正确对待“滞后”。对于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有意地教,学生无意地学,增强其学习信心;对行有余力的学生,应创造条件让他们超前学习范围更广阔,内容深刻的语文材料,如《史记》、《红楼梦》、《哈姆莱特》等一些经典名著,甚至鼓励他们超前投入创作实践。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语文学习水平高的同学也是关怀备至,青睐有佳,但不是给予了学生个性发挥的自由,而是将殷殷期望化作了沉甸甸的习题;对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则是采用无休止的补课,或是惩罚性的多做练习。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的条件在哪里?呜呼哀哉,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

三、超前的试卷类型

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使语文教育呈现出相对的阶段性。6岁到15岁,是孩子机械记忆最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可以迅速地掌握新事物,但理性的思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还很微弱。初中学生在机械记忆的帮助下,脑海中的表象逐渐丰富,再现与重构表象的联想能力开始发达,但对抽象概念的联想能力不是特别强。因而,不论是教材还是试题应当以形象性较强的童话、记叙类课文为主,而不可过分地让小学生去分析人物心理,初中生大量阅读和写作深奥玄远的论说文。16岁至23岁,是人生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生的想象力日益发达与成熟。‘所以,教材、试题中除了有形象较强的记叙类文章外,还应加大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泛读广览,博观约取,最后达到能说善写,真正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商”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小学二年级某班第二单元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阅读理解题:列宁到一个公园里散步,经常去看望一只小鸟。有一天小鸟冻死了,列宁还在到处寻找,一位男孩本不想把真相说出来,但看到列宁的执著,他最后说出了真相,并且安慰列宁明年春天小鸟一定会来的。问题一: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列宁有怎样的品质?问题二:小男孩为什么开始不愿意告诉列宁小鸟冻死的事实?为什么后面又告诉了列宁?小男孩前后心情的不同,反映出怎样的性格?这样的题型、难度显然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初中一二年级的试卷中,《感悟生活》、《生活告诉我……》、《幸福是什么》……这样的作文题目频繁出现。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师重蹈了古人揠苗助长的覆辙,我们的娃儿被硬生生地拽了起来。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再次被我们的教师进行了改造,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个性化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理念。用这个理念评判现行的语文教学,结果让人痛心。虽然没有语文教师愿意背上“误尽苍生”的罪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走老路”,这都是“分数”惹的祸。“救救孩子”仅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

猜你喜欢

列宁因材施教个性化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