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2009-04-26王春雁

师道 2009年4期
关键词:性知识学科生命

王春雁

这是一个新知如指数攀升的信息时代,作为一个肩负文化知识传承角色的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要想在新课改中引领时代朝流,除了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外,还必须努力重构自我,提升自身生命内涵和教育素养。

对于此,唯有学习才能成就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唯有阅读才能拓展我们经验触及的层面和视野,进而在感性的探索和理性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人格,重塑专业的境界。因此,我们希望每个教师都成为一名学习者,每个教师都成为一名阅读者。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信仰,让读书与快乐伴随教师的生命成长。

阅读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专家的必经之路,阅读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命提升的重要捷径。

阅读和思考一样,属于一种生活习惯,它远不是传统意义上人生某一阶段的学校集中教育,它是一种穿透岁月的蛮荒与文明的美好性灵,它是一种坚守,一种革新,一种引领,一条流经人类文明的永不枯竭的清清河水。新课程的变革是时代所致,是发展所需,它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必须发生深刻的改变。否则就难逃落后甚至淘汰的结局和命运。而这,只有阅读思考才可能拯救我们,让我们明白更多的义理,才可能让我们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才不至于给学生成长带上镣铐套上枷锁。其实,教育就是一场革命,它需要的是开阔的眼光和阅读的大视野。

过去的教育,使得我们习惯于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知识与个人生命意义的关系变得薄弱。我们也常忘记自省,忽视对实践的感悟,或许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形成,或许是阅读能力过于低下。而今,面对教育复杂形势的严峻挑战,我们唯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去阅读,去思考。

为此,一方面,学校要从阅读管理的角度,为教师提供一方阅读的平台,打造阅读工程,着力构建书香校园,并采取多渠道措施,如:营造校园阅读气氛,建立教师阅读机制,开展教师阅读活动,搭建成果交流平台等。

另一方面,从阅读主体的角度看,教师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加强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的阅读,让阅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与专业境界。

一、加强“学科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阅读

教师的学科性知识,也可称为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是每个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切近的一块。但它不仅仅是几本教材和教参,而应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学科前沿知识、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学科教育史和学科教育理念等。虽然丰富的学科性知识并不是成为有魅力教师的唯一条件,但是优秀的教师都会自觉地充实更新自已的本体性知识,关心它们的最新发展动态。比如,语文教师关注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和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关注当代作家的新作品新思潮新动态。数学教师关注数形结合、数理推衍和数学建模等等。

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的阅读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教育哲学、学生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原本是教师的特征性标识性知识,然而眼下又正是教师所缺乏的。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的贫困所致。纵观新中国的基础教育,由于“赫尔巴特—凯洛夫”教育学体系长期以来被我国教育界钦定一尊,客观上阻隔了世界优秀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传播,也封杀了本土教育理论的探索空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始广为流布,但在一个极度功利的心态驱使下,我们真正学到的却大多是皮毛而已。近几年正在日益推广的新课程理念不可谓不重要,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近乎行政主义的推广方法实际上已经让新课程推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实质上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条件性知识丰富的教师,他可以用学生可以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自主创新地发展。

一位外国教师的教学事例非常有趣,记得有一次他去上课,教室里人声鼎沸。他走上讲台一句话也不说,便从西服兜里摸出一张照片,让大家看。照片上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他讲“This is my daughter.”(这是我的女儿),讲完话,学生开始安静,目光集中照片。这时,他又伸手摸出第二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三四岁的女孩:“This is my second daughter.”(这是我的第二个女儿)。学生笑声不断,好奇地对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此刻,只见他再次把手伸进兜里,但半天没往外掏。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他那只掏兜的手上,只见他仍然是那么安安静静地慢慢摸出一张更小的小孩照片。没等他讲话,早有同学喊了起来“This is my third daughter.”(这是我的第三个女儿)。他轻轻地讲:“很好!你们讲的英语单词发音和语法都正确,但内容讲错了,这不是我女儿。”大家哄堂大笑,他不露声色地指着第一、二张照片讲“这是我的女儿”,再指着第三张照片讲“那是我的儿子”。话音未落,全班大笑了起来。这位老师摸出3张照片仅用了3分钟,但他连续3次介绍了同一个重要句型,并且变换了代词和人称。这实际上是一次精彩的句型示范教学活动。他出示的照片是真实的,创设的英语教学的语言情景也是生动的。他既介绍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又示范讲解了重要的英语句型。可以说,这位外国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

三、拓展“人类文化视野”——加强背景性知识的阅读

教师的人类文化视野,也可称之为背景性知识,就是其学科以外的相关知识,如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从本质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是一个文化渗透过程。文化及人文精神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文化是精神生活的守护神。文化追求人的情感与精神的和谐发展,追求一切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追求生活的质量与人性的完美。文化看重的是对过程的体验,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充实。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位置的移动、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人类文化大视野的支撑,没有对文、史、哲、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了解,而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便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事实上,不仅教师如此,就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也无不具有广阔而深厚的人类文化大视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写道:“我不辞辛苦重读了我所能得到的哲学著作,看看在天体运行方面有没有跟数学不同的假说。”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说:“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它像宝石的光芒一样,不断照亮我40年来的研究工作。”于是,可以这样认为,从某个角度看,教师读书的宽度将决定自身生命的高度,教师生命的高度将决定自身工作的高度,教师工作的高度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学生发展的高度将决定祖国和他们个人未来的高度。

大凡优秀的教师他们一生都在博览,都在积淀、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四川特级教师李镇西可算是成就不菲,可他一直勤学不已,追求不止,每天坚持读一定数量的书,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即使外出也不例外,在近几年他还攻读完了苏州大学的哲学博士。夏丏尊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夏丏尊先生所赞赏的正是李叔同所拥有的广博的背景性知识。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广阔无垠深不可测的“阅读”殿堂吧!多读一点专业类的书,让我们变得更有底气;多读一点哲学类的书,让我们变得更加大气;多读一点人文类的书,让我们变得更有灵气!

(作者单位:四川华蓥市双河二中)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性知识学科生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中学开展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超学科”来啦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中学开展性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