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呼唤学校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
2009-04-26袁钦
袁 钦
摘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处于身心发展巨变时期的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学校社会工作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建立区域防护网络,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发展黄金期遇到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这对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前途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学校社会工作,预防
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和价值伦理观念带来巨大冲击,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的大学生,也不免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衰退,单一的教化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成长的需要。运用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韵新模式加以借鉴。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原因分析
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生理疾患、人际关系紧张、失恋或情感挫折之外,一些社会因素也是引发其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
比如,近十年来,高校学费的涨幅远超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再如,太学生学业压力负担普遍过重。为了毕业后能有个合适岗位就业。除了完成必修学业之外,还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资格考试,使得部分学生由于身心疲惫导致心理疲劳、情绪烦躁。
上述这些心理问题,在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引导、远离家人关怀的情况下,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自杀念头,酿成悲剧性事件。据卫生部统计,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病休学占休学人数37.9%,占退学人数64.4%。在自杀率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院校高于一般院校,研究生高于本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的早已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其复杂性迫切需要相应服务的多元化,涉及学校、家庭、社会这些学生赖以成长的大环境,虽然国内高校、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和重视,但是无论所采取的措施还是相关干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相对日趋严重的现状、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国外学校中,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数之比是1:400,而我国是1:10000(香港是1:1500);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仅2.4个心理工作者,其中硕士、博士不足2%,而美国1991年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咨询心理专家。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
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即学校社会工作,在欧美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辅导工作的一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就本质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服务,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学校领域所实施的一种专业服务;就对象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不过有时为了协助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者尚须与学生家长、学校人员及社区人士进行沟通与协调,或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就工作者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美国是属于学生人事服务的一员,通常与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咨询人员、学校护士及查勤人员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在台湾属学校辅导工作的一分子,与心理辅导及教育咨询人员共同协助学生;就功能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在“家庭一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其社会和情绪方面的困扰问题或矫正其偏差的行为;就目的而言,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要协助学生准备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在强调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如何增强人们生活、学习的幸福感。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学生家长、教师、教辅人员为延伸,主要有:个别学生的介入,如心理障碍、不良行为、人际冲突,学习困难等;家庭的介入,尤其是不完整家庭或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等;团体的介入,包括班级、社团组织等;社区的介入,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健康成才服务等。
针对前述我国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依据学校社会工作原则建立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起到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作用。
(一)问题导向的工作模式。问题导向的工作模式主要侧重于对问题学生的辅导,这也是传统治疗式的学校社会工作主要采用的一种工作模式。它常常通过个案分析,为问题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服务与咨询,先分析其心理行为和造成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然后再加以处理和治疗,且通常运用情绪支持、情绪发泄和理智开导等工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首先要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在我国许多高校帮困急救站和心理急救站已应运而生,不仅让物质上急需救助的同学安心学业,通过专业辅导人员的跟踪服务,更让一些心理上急需救助的大学生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一工作模式能够对大学生的一般心理危机起到直接和及时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学生导向的工作模式。学生导向的工作模式主要以全体学生为工作对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期为学校教育体系带来某些新的变化,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最充分的发展。学生导向的工作模式克服了以往学校社会工作只重视问题学生而忽视正常学生发展的倾向,其采用的工作方式常常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职业辅导在内的全面辅导。
现阶段,我国高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通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防患于未然,关注学生安全,确保学生顺利成长;通过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社区导向的工作模式。社区导向的工作模式将对学生的服务进一步扩大到对社区的服务。这是现代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种主要工作模式,它强调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密切配合,要求加强它们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功能。其通常采用的工作方式有:(1)为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2)为社区提供服务,将学校教育融入社区服务之中;(3)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密切家庭与学校的关系;(4)协调各类教育机构,推行社区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但是,当前国内广大大学生的各项生活主要仍是以学校为中心,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将“社区”狭义理解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区,学校可以整合现有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把原来以“院系”为轴心的传统组织模式调整为以“校区”为中心的组织模式,并在“校区”内设立相关学生服务咨询机构使管理服务系统扁平化,更有效地关注心理困难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困扰他们的症结所在,更充分地发挥助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