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04-26程鹏
程 鹏
摘要:体育产业正飞速向前发展,正确认识体育产业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有直接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产业的内涵、特征,体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加以论证,从理论研究上分清了在宏观与微观领域二者的不同含义。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国的体育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上,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受其思想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部门“等、靠、要”,体育经费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仍有27.5%的人认为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所以,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体育产业的内涵,这是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每一个研究体育产业的人不得不首先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讨论的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社会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
关于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获得利润的权利,按照法律规定交纳税赋,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把体育中的一些内容当作一项产业进行经营,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依需求为基本前提的。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配置体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项目进行投资,成本核算,提供各类体育服务和相应的体育产品,才可能在体育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经营性是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体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1体育经济效益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的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体育产品与任何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和区分。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应该归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体育社会效益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都具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应该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文化研究范畴。
3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的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是平等的,唯一区别的是所属的研究范畴不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的领域不同,其地位而不断变化。从微观角度,经济效益应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从宏观角度,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应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至于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三、微观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及地位变化
从微观角度去研究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确立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社会效益的思想观念。体育产业同其他产业企业一样,都是把经济效益当作企业的经营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自己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己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体育产品包括体育劳务与体育用品。体育产品即是商品,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就必须遵循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主体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的体育需求,惟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政府与私人合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体投资兴办的一些职业俱乐部、商业化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新聘请外籍教练、运动员,购买本国优秀运动员,投资培养二、三梯队运动员,其目的当然是服务于长远的经济效益。
体育产品含有两种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认为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应该坚持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这种认识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从某种角度上讲,恰恰是因为它的社会价值和公益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的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如今,正因为有了体育劳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从而带动了广阔的市场消费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来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升到13亿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达到16亿美元。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2002年底,已经顺
利发行数千亿元体育彩票,除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249.70亿元,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保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要求,才能吸引更多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
四、宏观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及地位变化
从宏观角度研究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树立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体育产品按其不同的价值可分为职业体育产品和业余体育产品。业余体育产品作为体育产品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基础设施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我国体育法第4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这就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鼓励微观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利用税收等手段,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五、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取决于法制健全和国家宏观调控
我国体育产业与欧美国家比是一个新生儿。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有可能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存在的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这种认识存在着偏差。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还早。在计划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
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假球、黑哨”,为争名夺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这说明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会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与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是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