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串糖葫芦
2009-04-26葛绍萍
葛绍萍
我七岁那年,父亲不知从哪儿买了几麻袋的枣子,去核的,特鲜红,特诱人。原来父亲是准备卖冰糖葫芦了。
只见他先用竹棍和麦秸扎成了一个靶子,听父亲说是用来插糖葫芦的。接着,父亲会选好天气将枣子表皮的灰尘洗去、晾干待用。这一段时间里,我和哥哥总会趁父亲不注意偷吃掉许多枣子。当父亲收枣子时,我们很害怕,但父亲总装作不知道,从不教训我们。同时,父亲会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一根又一根的竹棒。这些竹棒总被父亲削得同样粗细,同样长短(约筷子长),特光滑。现在想来,这样与父亲是篾匠不无关系。紧接着就是穿枣子了,这可是我们最乐意做的事情,往往是全家动员。穿枣子也不能随便,需要大小搭配,美丑相间。于是,我们特小心,希望自己穿得合格。穿好了的葫芦串被放在大筛子里,排放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父母会在厨房里熬糖稀,我们则站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等糖稀凉了下来,父亲会喊:“把枣子串端来。”我和哥哥被喝令站到一旁去,眼睛却只瞅着父亲的手,只见他将一串枣子放进糖稀里一滚,快速地拿上来,母亲则赶紧地用塑料薄膜一裹,一串糖葫芦就做成了。
就这样,一串串的又红又亮的糖葫芦被排在了另一个大筛子里。一旁的我和哥哥此时已谗得直流口水,父亲会拿起两串递给我们:“给,一人一串。”拿了糖葫芦,我们会美美地啃起来,再也不管别的事了。第二天,父亲一大早就起床了,扛着插满糖葫芦的靶子出发了。等到我和哥哥起来的时候,总发现床头插着香甜诱人的两串糖葫芦。于是,我们美滋滋地拿着糖葫芦去上学了。
后来,家境好转,父亲不再卖糖葫芦了,我们也很难吃到糖葫芦。再后来,只要父亲外出,就会带几串正宗的“北京糖葫芦”回来。可买回来的糖葫芦不再是枣子做的了,而是山楂、蜜枣、橘瓣什么的,且比父亲做得大、果实也多,吃起来又酸又甜。可每当此时我们却更加怀念父亲的糖葫芦了。
虽然市面上的糖葫芦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里面不仅有山楂,而且加了各色水果。糖葫芦在不断地变换着,但总改变不了我对枣子糖葫芦的怀恋,更稀释不了我对父亲的糖葫芦的那份情感!
【细节点评】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把很平常的小事写得具体生动,就得抓住人物的主要言行和细微动作,把人物刻画得细腻感人的。文章抓住发生在“我七岁那年”父亲制作糖葫芦的事来写,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写的具体,清楚,并从这件事中悟出了道理,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用朴素的笔调真实的写出了自己偷吃枣子、“和哥哥被喝令站到一旁”等细节刻画,行文流畅,感情真挚:善用心理刻画,手法纯熟;善做铺垫。或许很多时候的一些事情在别人看来不算重大,但当事人在当时认为其了不起,那就值得写。行文的方式——真实!真实地流露当时和现在的真实感想。其实作文和做人一样,需要真实!哪怕真实得不完美,也成就了当时的美;文章现在的真实能做到小美,总有一天,条件成熟,定成正果!这就是作文:情到深处,文既已水到渠成。
【布局点评】
文章以小见大,以具体的情景见之。由糖葫芦制作的过程、父亲对“我”默默的关爱及后来再买糖葫芦,材料虽然平凡,但从两次吃糖葫芦角度看问题,有新意。作者在反映自己的情感时,不被眼前事所局限,思路放的开。通过如今“父亲不再卖糖葫芦了”但只要外出,“就会带几串正宗的‘北京糖葫芦回来”。这样不仅是“我”对糖葫芦的一种情愫,更是父亲对糖葫芦的一种情结,感情质朴纯真。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升华主旨,行云流水般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让读者眼前一亮。反映了作者会认真仔细的观察,深入细致的思考。(侯守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