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2009-04-26赵友斌

外语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译者功能文化

刘 嫦 赵友斌

提 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以“充分度”为标准的新的动态模式,使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108-4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 Enlightenment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Liu Chang Zhao You-bin

(UEST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With the criterion of “adequacy”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Germany put forward a new dynamic perspectiv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y lead critics to analyze the macro factors and micro factors which affect a translators purpose, thus achieving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The criticism of the poems translated by Xue Heng School is a case in point.

Key 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1 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首先, 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 其学生汉斯·弗美尔 (Hans Vermeer)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 Holy- Manttari)进一步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总结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理论。

2 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突破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行为翻译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互动的行为,译者的任务是要让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得以进行。而这种交际互动的行为又必然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有时候,由于语言行为、文化期待以及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译者有权根据其翻译目的,即译文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来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可见,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拓宽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功能翻译理论中和文学翻译批评联系最紧密之处在于功能派针对传统的“等值”(equivalence)标准提出了新的标准:“充分度”(adequacy),即一部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译者预期的目的。在此我们可将“等值”和“充分度”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在传统的翻译批评里,评判译作好坏的标准是其与原文的接近程度,即“等值”。既然原作是一个静态参照物,一旦产生便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那么将其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就使得批评局限于文本,带来的结果如许钧所说,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是‘过死,只处于翻译批评的基本层次……对照原文与译文,挑出其错误;二是‘太活,纯粹是感想式的”(许钧 1999:116)。而“充分度”的决定因素就是达到翻译目的与否,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发生改变的,这就使得评判标准本身也是动态的。比如同样将古典名著《西游记》翻译成外国文字,将儿童作为读者群的译本与将学者作为读者群的译本在翻译策略、译文内容选择等方面区别会很大,仅从“等值”角度去评判则很片面。批评者运用“充分度”这一标准来进行翻译批评就会一改过去的简单切入式定向思维。该标准的重要性可以用文军的话来总结,“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文军 高晓鹰 2003:48)。

3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就是批评者应该以翻译目的为中心,重点分析制约翻译目的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继而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评价翻译结果。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 而是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中进行; 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不同文化间转换的过程的部份。而且,翻译是一项操纵性很强的活动,贯穿在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过程的所有阶段当中。翻译不是不受干扰的,透明的活动,而是每一阶段都非常重要的活动。”(Susan Bassnett 1999:2) 这段话生动地指出了翻译活动受制于诸多因素,翻译目的当然也一样。下面,笔者将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角度来讨论。

3.1 宏观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指出,“现在研究翻译意味着要考察塑造特定文化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文学之外的因素: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纯哲学上的”(Gentzler 1993:191)。笔者将宏观因素归纳为历史背景、政治影响、文化失衡、意识形态及审美传统。

(1)历史背景

许钧认为,翻译批评“更要把译作放入历史的流程”(许钧 袁筱一 1997:8)。翻译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例如,严复与中村正直几乎同时译介英国人弥勒(J. S. Mill)写于1859年的《论自由》(On Liberty),而两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导致两译本的倾向明显不同。中村正直所在的日本当时已通过明治维新开始了近代化进程,知识分子受到政府重用,个人自由已不成问题。因此他的译文偏重强调知识分子的品德修养和发挥个性。严复面对的境况完全不同,当时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政治局面压抑,知识分子欲有作为而无用武之地。有感于此,严复将《论自由》这一标题译成《群已权界论》,意为“集体与个人权利自由之间的界限”,以经世济民为据,反对当时体制对个人的束缚。两位译者对原作侧重不一样,目的在于使译文能在各自的国家产生影响(王克非1990:12)。再来纵向看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大约四百年前,欧洲传教士们首次踏上中国领土,中国人对他们带来的异质文化大为称奇。为了能广泛传播基督教,他们采用归化策略来翻译《圣经》,结果颇有成效。一百多年前,在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残酷现实面前,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既介绍西方思想又不至于挑战长期闭关锁国造就的保守心理呢?严复折中的方法就是用归化策略来减少译文的异国情调,增加其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最终达到“开民智”的翻译目的。他的《天演论》可谓是归化的范例。再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地球成了地球村。在开放和交流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异质文化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如江泽民所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都为异化翻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孙致礼 2003:48-49)。

(2)政治影响

特定社会的政治往往会对翻译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王东风说,“译者的政治意识介入往往在所难免, 只不过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中, 其表现有强有弱而已”(王东风 1998:7)。例如,德海姆(Denham)对斯图亚特封建君主王朝忠心耿耿,即使在查理一世被处死后也不改政治信仰。正因为他坚信斯图亚特王朝遭此一劫后还有活力,所以他在翻译《埃涅伊特》(Aeneid)时,添加了国王大难不死的情节而省略掉逝去国王来生的描写。此外,为了让译文更接近自己的政治立场,他还将特洛伊的毁灭描述成和英国历史上特定阶段相呼应的形式,因为在那些特定时期封建统制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把翻译看作是普鲁士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部分,针对从新古典主义以来就盛行于法国的归化翻译策略,他提出异化策略来同法国抗衡。在殖民时期,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又是东印度公司的法官,因为怀疑印度译者的可信度,他亲自翻译由梵文写成的典籍来求其真,但他任意删改,将印度刻画成野蛮社会,人们没有自由可言,实际就要证明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到1940年底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在日本已出版三种日译本,它们不约而同地对有关中国抗日的情节大删大改,这和他们狭隘的民族意识密不可分。在我国,政治影响也常渗透到翻译中去。以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例,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官僚买办压榨得痛苦不堪的中国人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希望,进步人士意识到向苏联及其他受压迫民族学习反帝、反独裁经验的重要性。译界的回应是:(1)译界“对于被损害民族文学的重视”;(2)“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则开始形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王克非 1997)。上述例子显示在译介活动中译者难免被政治影响所左右。

(3)文化失衡

文化失衡指文化间的不平等,也就是因政治不平等和贸易不平衡而形成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以色列著名学者伊万·左哈(Evan-Zohar)提出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身处强势文化的译者倾向于用归化策略,译出“流畅式”(Gentzler 1993:105)作品。浏览一下英美两国的翻译史,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自从英美在政治经济方面先后取得霸权以来,在文化上也相继出现后殖民主义倾向。文化殖民者怀着对自己本土道德、文化和种族的优越意识来对异域文化进行阐释,将强势文化的种种形象投射到弱势文化,或借本土的文化意象去吞并异己成分。近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名著各种英译本的比较显示,“和中国人自己的翻译不同,几乎所有的英美翻译家都对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作了改动”(韩子满 2000:41)。乔治·斯坦纳(Gorge Sterner)也说,“欧洲人对汉语所做的翻译,遵循的如此相似的‘典律,以致于各种翻译文本之间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了它们与汉语文本的相似性”(Sterner 1973:360-361)。这种篡改实质就是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扭曲和变形。再以弱势文化为例,“从整体上看……弱势文化则比强势文化多用异化策略”(韩子满 2000:42)。埃及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被殖民的经历,这种完全依附地位使得该国异化译法很盛行,把西方的价值体系强加到本民族的头上。印度诗人泰戈尔(R.Tagore)在将他自己的诗译为英文时也不自觉地朝强势文化倾斜,在他的译诗中,殖民统治下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的印度一片祥和,我们看到的泰戈尔“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一个可卑的追寻者,以一种仆从对主人的口吻来译他的诗歌”(Susan Bassnett 1990:61-63)。从上述分析可得出,文化失衡对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可小看。

(4)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每个社会左右人们言行举止,造就人们道德标准的伦理价值观。当原作反映了两种社会的价值观在某一点上的重合时,它在译入语文化中流行的力度大、速度快。在此,仅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流传为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禅之风盛行,嬉皮士运动成为校园主流,而充满禅机、崇尚自然的寒山诗正好迎合了当时美国人的精神追求。于是乎,诗人寒山以衣衫褴褛、登高迎风狂笑的形象征服了一代人,寒山诗也在美国的翻译文学史上牢牢地站稳了一席之地。当然,一个社会的意识传统具有一定的排它性,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必然会在翻译过程中有所体现,而译者通常会根据自己民族的伦理图式来重构原作,因为“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就得遵守各种社会机构所主张的价值观”(Gentzler 1993:43)。例如,“19世纪初,英国当仁不让的意识传统是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重自由、重人文、重个体、重精英,思想保守而行为端正”(Venuti 1995:88)。当兰姆(Lamb)翻译《凯图拉斯》(Catullus)时,为了和主流的伦理价值观步调一致,他将原作中有关性和生理方面的粗俗语言简化甚至略化。有学者发现在1846年 的《哈姆雷特》法译本中,译者为了迎合法国文化里英雄不死的价值观,篡改了哈姆雷特的命运。在我国,意识传统同样渗透到了翻译中。道安在翻译佛经时依傍的是当时盛行的道家学说,他明知用道家术语“先旧格义,于理多违”,但翻译中仍跳不出道家的约束,原因就在于他感到,“自经流秦土,有息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马祖毅 1984:84)。不难看出,道安要借助道家学说去传播、普及佛教。玄奘也不例外,佛法禁止纳妾,而受儒家观念影响的他视纳妾为当然,所以佛经里的“妻子”在他的笔下就成了“妻妾”。再如,粗俗语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不仅反映时代风貌,还能丰富人物形象。朱生豪处理这类文字时往往采用“净化”或“雅化”的手法,在这有意识的叛逆后面是性忌讳民族心理沉淀的流露,我国几千年礼教文化在无声无息中干扰译者。

(5)审美传统

东西方审美传统有很大的差异,译者作为特定文化群体中的一分子, 其审美意识注定要受到所属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他在翻译中的审美选择。不同民族的审美模式与语言表现的形式上大相径庭。法国小说《茶花女》中有一处形容女主角时用了“性感的”一词,林纾改译为“弱不胜衣”。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个词的改动,从深层次看这是两种审美传统的冲突——西方视体壮性感的女子为美,中国传统视弱不禁风(如林黛玉)的女子为美。再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在翻译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现译为《三个火抢手》)时,压缩或节略景物描写,原因就在于中国历来的小说没有景物描写,如照原著译出的话必然会违背读者的审美期待。另外,汉语以“意合”为主,对工整美特别看重,于是英语中大量的词语和句子被译成了工整的四字格和排比式。诸如傅东华、杨必等很多译者都有此偏爱。在麦氏咖啡对华双语广告中,将Good to the last drop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显然考虑了到汉语审美特点。相反,英语重“形合”、“理性”,对于“世界首创,中国一绝。天然椰子汁。”这种句子,如果对应成The pioneer of the world. The most delicious in China. Natural Coconut Juice”,只会使语气松散,不合国外读者的欣赏习惯。而改译为Natural Coco Juice: a world special with an enjoyment beyond all your words就达到对外广告的效果。

3.2 微观因素

奈达指出,“既然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焦点元素……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都应以他的角色为中心……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卷入到译作当中去”(Nida 1964:145-154)。笔者认为,制约翻译目的的微观因素主要是译者的文化取向和译者心中的读者群。

(1)译者的文化取向

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既是客观的事实,又是译者主观的定位。有着不同文化态度的译者对原作有不同的过滤,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近代史上虽然中国被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人们对自己文明古国的文化还是相当自信。辜鸿铭就是厚中华而薄西洋的典型,他认为西洋是“以小人之道治国”,所以“虽强不久”;而华夏则是“以君子之道治国”,所以“虽弱不亡”。在欧战期间,他积极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向西方人大加鼓吹,认为这是“贤人的宗教”,“足以补救西方文明之弊病”(刘超先1991:22)。这种文化取向决定中国近代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从林纾到傅东华,再到朱生豪、杨必、张谷若等译者,基本上都是归化的译法。五四运动中,左翼进步力量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不同的见解,他们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敢于面对已经落后的文化地位,极力主张封建文化向民主文化的“转折”,因而这一派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其向西方学习的翻译目的。

(2)译者心中的读者群

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媒体和桥梁,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不懂原著的读者群有机会通过译文去欣赏原作的风采。查尔斯指出,“译者想通过其译作去满足的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应当是译者决定采取哪种翻译策略的最有力的影响因素”(Charles S. Kraszewski 1998:4)。约翰·诺特(John Nott)在翻译《凯图拉斯》时并没有受当时盛行的保守意识的影响,他采用异化策略,无一遗漏地翻译原作,原因就在于他要满足好奇的学者们的阅读需求,使他们了解罗马时代的粗俗举止和讽刺挖苦语言特色。辜鸿铭在翻译《论语》时频繁借助《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他采用的是归化策略。之所以这样处理原作,是因为他认为他的译作是写给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普通外国读者看的,没有必要去增加阅读难度。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的批评者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影响、文化失衡、意识形态及审美传统等宏观视角,结合译者文化取向和读者群等微观视角,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最终公正评价译作。在具体操作中,并不要求译者面面俱到地分析讨论上述因素,译者可根据译本实际情况,在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分清主次,才能有的放矢,保证文学翻译批评的深度。

参考文献

韩子满. 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J]. 中国翻译, 2000(2).

刘超先. 汉译英的先驱辜鸿铭[J]. 中国翻译, 1991(2).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孙致礼. 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 中国翻译, 2003(1).

王东风. 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J]. 中国翻译, 1998(5).

王克非.《论自由》在东方的接受环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1).

文 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1).

许 钧袁筱一. 试论翻译批评[J]. 翻译学报,1997(1).

许 钧. 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A]. 翻译批评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C]. London:Cassell, 1990.

Bassnett,Susan & Trivedi Harish.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Kraszewski, Charles. S.Four Translations Strategies Determined by theParticular Needs of the Receptor [M]. Lewiston and Queen and Iampeter: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8.

Nida,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ov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Leiden: Brill Press, 1964.

Steiner. G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5.

收稿日期:2008-09-20

【责任编辑 郑 丹】

猜你喜欢

译者功能文化
数学的翻译功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谁远谁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我有特异功能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