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度 精度 温度

2009-04-26胡美秋倪静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瓜洲乌鸦语文课堂

胡美秋 倪静川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几乎天天在语文课堂里“磨”,为什么还是感觉教不好语文?在小学所有科目中语文的课时数最多,而且,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的时间最长,为什么却学不好语文?我们将思考的视角聚焦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希冀找到些许症结所在。

一、无效、低效、负效——当下语文课堂的理性审视

有专家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无效、低效、负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非有效教学是普遍存在的。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比较突出的是三类现象。

现象一:花山花水VS活跃灵动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乌鸦喝水》)

师:动画片里讲了一个谁的故事?

〔小手如林〕

师:大家一起说!

生:乌鸦!(孩子们大声回答,声音震耳欲聋)

师:真聪明!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乌鸦喝水》,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听老师读一遍,谁听得最认真,呆会儿就请谁当小乌鸦!

(教师从抽屉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叠乌鸦头饰晃了晃,孩子们马上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师一看,满意地点点头,开始绘声绘色的朗读。许多孩子眼睛紧紧地盯着头饰,直到教师读完。)

师:故事好听吗?

生:好听!

师:那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学生争先恐后地到教师那里拿瓶子、小石子和乌鸦头饰,课堂上热闹非凡)

这是一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的片段,教学活动表面的繁华,直接导致了课堂价值的流失。伴随着“活跃”的课堂,活动形式上“五彩缤纷”,价值体现上却“有汤无肉”。

现象二:假山假水VS理念新颖的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等一些新理念已耳熟能详,逐渐深入人心。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

比如,朗读。 我们不少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朗读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常常只为了“朗读”而朗读。如某教师在执教《鲸》时,采用了自由读、点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师范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声琅琅”成了该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这位老师表面上体现了语文课“以读为本”的理念,却忽略了“朗读”背后的本质意义:每次朗读的目标是什么?价值是什么?看似有用,实则无效。

再比如“自主”泛化为“自流”,“独特体验”严重脱离甚至曲解“文本”等等,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在“真”上下功夫,才会真正有效。

现象三:死山死水VS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

教过几年书以后,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上什么课,我心中有数,说明文这样上,文言文那样上等等。我们还时常把这样的“经验”标榜为“教学模式”。殊不知,“教学模式”长期一成不变地使用恰恰使我们陷入课堂负效的尴尬境地,形成语文课堂无效教学的另一种风景叫“死山死水”,“山”没有生机,“水”亦无灵气。

例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大屏幕显示古诗《泊船瓜洲》全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泊船瓜洲》。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以前,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生: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学生对答如流,可见训练有素)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先解诗题!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

师:接下来,谁来介绍一下诗人?

……

师:谁来说说诗的意思?

……

师:今天我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课后请将全诗抄写2次。

很多时候,一些教师已习惯了这样的课堂,甚至误解为这才是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但是,《泊船瓜洲》这样一首经典的千古绝唱就在枯燥的“模式”中味同嚼蜡。

二、厚度、精度、温度——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诉求

“40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应当成为每一节课后,老师留给自己的“课后思考题”。笔者综合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三“度”:

(一)厚度

对于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厚重、厚实、丰厚。一堂课拥有了一本书的厚度,一堂课为一个生命奠基,一堂课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厚度。在逐渐积累的厚度里,随之增长的是学生的精神高度与思维深度。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窦桂梅。许多老师一定还对她的《三打白骨精》记忆犹新。课堂上,窦桂梅利用教材又超越教材,在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读写知识,并且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后,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把阅读视野指向《西游记》全书。按照窦桂梅的说法,“这种探索打开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学生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以约守博,以简驭丰。才能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丰富和超越,让有效性在厚薄之间得到高效彰显。

(二)精度

高效的语文课必然是高精度的课,有了对精度的追求,课堂结构必然会简约起来,教学语言必然会精炼起来,教学手段必然会朴实起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空间必然会大起来。

笔者在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当你看到这三个词语时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东西?”本想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为引子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的学习。结果,学生七嘴八舌,东拉西扯,可谓五花八门,与原先的预设相去甚远,浪费了不少时间。

后来在评课时,有老师建议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当你看到这三个词语时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出现了什么东西”改成“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第二次教学时,学生果然马上进入了“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所带来的意境。

看似简单地改掉一个词,却包含着丰富的智慧。“精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类似这样的细节,正所谓细节之处见真功。那怎样让课“精”益求“精”呢?叶圣陶在谈及语文教学时,曾强调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要把文本咀嚼透彻,发现文中的精妙之处,上课方得神来之笔。

(三)温度

如果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那么我们在提高学习效率(时间与速度)、增进学习结果(质量与厚度)的同时,必须提升学习体验的兴趣,即温度。

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如何调控课堂、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们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调控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温度”。太顺应孩子的意念很容易导致放任和纵容,而对孩子指引得过多又容易造成控制和强加。教育情境是多变的,需要教师用灵性和智慧去应对,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就是教育机智、教育火候的把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火候”到家,“温度”适宜,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取得学习的最高效益。

作者简介:胡美秋,永康市特殊教育学校;倪静川,永康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瓜洲乌鸦语文课堂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回不去的瓜洲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泊船瓜洲》一诗中“间”的字音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