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教学哲学依据与方法

2009-04-26伍桂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摘要]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教学是与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与面临的课题息息相关的,其哲学背景便是返回生活世界,从身边的事中发现与研究问题,理解真实生活的意义;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般方法的解释学方法,包括心理解释、历史文化探讨以及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相结合的理解方法;而其哲学理性发展的方向就是由独白走向对话。

[关键词]返回生活;心理解释;独白;对话性理性

一、回归“生活世界”——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教学哲学依据

自近代以来,由于理性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人类开始陷入远离自己生长的家园的“勒皮他之厄”中。

关于人类远离“生活世界”的倾向,早在1726年的《格勒佛游记》中,斯威夫特描述了被称为“勒皮他”的空中岛屿之国。“勒皮他人有一只眼睛向里凹,另一只眼睛却直瞪着天顶”,“这些人都把心思用到沉思默想上去了”。[1]斯威夫特的这种描写,正是对进入“现代社会”的英国所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在那个理性战胜信仰的时代,理性的新神话诱使人类一步步脱离自己生长的家园。人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深陷自己构筑的空中岛屿。20世纪初,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了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主导的欧洲科学的危机,指出了科学所陷入的远离人真正要追求的价值的困境。胡塞尔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返回“生活世界”,已成为现代人反思文明的困境,以及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困境的重要课题。

在理性主义的控制下,伴随着科学发展而形成的教育理念也使教育远离了生活。一些真诚的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恢复自然的、直观性的生活教育的问题,但这种恢复并非易事。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提倡运用理性的调查、分析、讨论的方法,研究儿童、青少年自身所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应当说,这是现代教育中恢复儿童、青少年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可能的途径。

二、理解作者的原意——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性学习哲学方法

理解作者的原意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般方法的解释学方法,就是从理解作者的原意到重读后的新感受新发现。被称为“现代解释学之父”的施莱尔马赫对一般解释学的定义是:“哪里有误解,哪里就有解释学。”所谓“避免误解”,也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原意”、“原旨”。理解就是在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本意。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方法主要是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在施莱尔马赫之前,解释学的主要关注点是语法解释,但语法解释以语言为对象,只能揭示文本表层的或字面的意义。心理解释是将解释者置于原作者整个创作活动中,通过想象、体验去对这种活动进行“重构”或“再创造”。这里,语法解释涉及语言的所有方面,如语法、语音、修辞、逻辑等,而心理解释也不是一般的心理学方法,而是一种心理体验。

心理解释的方法引导狄尔泰创造了生命解释学。狄尔泰认为,理解是以心理体验的方法,深入原作者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重建其内在的结构。文字的理解只有经过移情和转换,成为心理的理解,扩展到人生的理解,才能使人把握文本的真谛。文本是人的心理的投影,而人的心理是人的生活的投影。因此,狄尔泰特别重视陈述人的生活历史的文本:自传和传记。狄尔泰将解释学转变为一种精神科学的方法论。他将文本解释扩大到历史文化的探讨,因为在他看来,人只有置身于自身的生命之流与他人的生命之流的融合中,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三、由独白走向对话——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性学习哲学理性发展的方向

对话性理性是指表达与感受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人需要倾听、理解与交流。在人类思想的早期阶段,对话是思维的基本形式。费尔巴哈指出:“只有在人与人说话的场合下,只有在谈话——一种共同的行为——之中,才产生了理解。问和答,是最初的思维活动。原始时期,要思维,就必得有两个人。只有到了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人才将自己双重化”。[5]这种思维形式也影响了教育的形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是古希腊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形态。但随着启蒙时代以来理性主义的高涨,独白逐渐地取代了对话。独白是一种沉思、一种辨别,是同自己的对话,是致力于与自己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伴随科学一起发展的近代西方哲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独白的道路。这种独白方式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把为数众多的意识硬塞到由一个统一的世界支配的框架里去。现代化问题、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其哲学根源与这一思想方法不无关系。这种思想方法也塑造了近代教育的基本性质:独白的教育。一种独白的教育(不可变动的教育内容与评价标准)使学子们不能发问,以至于丧失了发问的动机。由于近代后期,包含教育问题在内的种种问题的产生,哲学开始了一个返回对话的思维方式的运动。

开放性与宽松的相对性是这场运动的方向。返回对话,不仅仅是返回古稀腊的方式,而且也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与所有的思想对话;返回对话,不是基于统一的价值,寻求归一的 答案,而是注重倾听、理解与交流。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方向上构筑课程和教育内容。

作者简介:伍桂蓉(1967—),女,湖南洞口人,现任湖南女子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文学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