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起来的托德

2009-04-26姚相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死亡诗社人格

[摘要]《死亡诗社》作为一部优秀的教育影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死亡;诗社;主体;性;人格

一、影片简介

《死亡诗社》(又译《春风化雨》)是美国著名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的成名之作。这部影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校,一个以传统、荣誉、纪律和美德为宗旨的学校。在新的学期,这个古老的学校迎来了一名新老师—约翰.基丁(Jhon Keating)。这个以诗歌、浪漫、美丽和爱为生命真谛的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一些学生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尼尔.佩里(Neil Perry)是一个聪明、帅气、宽容、勤奋的好学生,也是一个顺从父母意愿的好儿子。他的聪慧使其第一个明白基丁老师提出的“卡皮迪恩”(Carpe Diem)。他重新组建了基丁老师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他开始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并决定参加《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尽管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面对父亲的不理解和责难,他显得十分的无赖和痛苦。是顺从父亲的的意愿,还是听从内心自由的呼唤?他无力承当起内心的重负,最终以冰冷的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托德.安德森(Todd Anderson)起初是一个胆小怯弱、惟命是从、沉默寡言的学生。他并不是主动地加入死亡诗社而是在尼尔的鼓动下才勉强同意。他害怕当众读诗,在几次的死亡诗社的聚会上,都只是作为记录者存在。然而在基丁老师的引导下,胆小怕事的他开始有了一股独立并勇于承当责任的精神。他拒绝在学校毁谤基丁老师的文件上签字,并在基丁老师将要离开教师时站在桌上喊出了:“船长,我的船长!(Oh captain, My captain!)”。托德由一个胆小、顺从、抑郁的学生转变为一个勇敢、独立和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充分体现了个体发展为一个独立主体的全过程,这也是影片主旨的集中反映。

二、主体性人格和主体性教育

主客体是用来描述人的活动的一对范畴。所谓主体是指活动对象的发起者,而客体是指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见主客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人的主体地位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体现。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有四个主要特征: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无论是从自然性还是社会性上说,主体性都是个体成熟的标志。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主体性人格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主体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以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责任心等内在品质的养成为核心,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的现代人格模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它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展自身潜能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建构。因而,主体性教育是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主体性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人格,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死亡诗社》对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启示

(一)“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与众不同”——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个体作为一个生命体,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自觉主体。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自觉主体既是一个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时,个体的主体性才在行动中显现出来。当然这种独立主体意识既可以是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得,也可以是在对人生意义的反思中获得。第一次课上,基丁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荣誉室。基丁老师让学生皮茨读了赫里克《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进而引出了“卡皮迪恩”,启发同学们抓紧时间,寻求生命的意义。基丁老师的一堂课激起学生内心的冲动和矛盾。托德在笔记本上写上“Seize the Day”,思索良久,又胡乱地撕下那一页纸,可见基丁老师的那一独特的一课已经在其内心泛起了波澜。尼尔以其聪慧更是早早明白了“卡皮迪恩”的含义,他带领学生重新组织了死亡诗社。与此同时,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魅力争取到了《仲夏夜之梦》的主角,并不顾父亲的反对参加了演出。诺克斯一反平时的懦弱,主动追求心爱的女孩,查理在校报上发表了接纳女生的文章。在基丁老师的启发下,一部分学生开始寻求有意义的生活。青春肆意绽放着,熠熠生辉,打破了校园沉闷死板的气氛。在对生命意义探寻中,学生们开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开始要求做自己生活的主宰,正如查理在足球场所言——“做一个真正的上帝”。

(二)“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第二次课上,基丁老师带领学生撕毁了课本前言部分普里查特博士关于诗歌鉴赏的论述,并告诉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自己鉴赏语言文字。或许大部分同学此刻没有完全明白基丁老师的用意,但这一行为无疑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待权威的态度也开始逐步地改变。在后来的一次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基丁老师突然站在了高高的讲桌上,并告诉学生:“我站到讲桌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且要求学生自己来体验站在讲桌上带来的不同视野,以此激发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等候起步的时间愈长,便愈不可能找到它”,这深情而又深刻的话语犹如春风洗礼着学生的灵魂。在每一堂课,每一分钟,基丁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在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为了使同学明白顺从的危害性和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的困难,他带领学生来到庭院,让同学体验群体走路步伐的不一致到一致的过程。他告诉学生:“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它们很怪,或者很讨厌,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基丁老师总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三)“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主体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在创造中人发现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也改变了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原始面貌。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第二次课上基丁老师就引用了惠特曼的 “啊,自我,啊,生命/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啊,自我,啊,生命/回答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通过这首诗他启发学生要学会欣赏诗歌,寻求生命的意义,更要创造诗歌,释放生命的激情。

作者简介:姚相全(1987—),男,湖北恩施人,汉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死亡诗社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