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

2009-04-23

道德与文明 2009年2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生活

蓝 红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道德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道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地认识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突出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注重道德教化与个体自觉道德实践的结合,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培育和发展公共生活伦理。

[关键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公共生活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2—0086—03

党和政府一向重视道德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但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不太明显,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总结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讨论道德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今后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变革打破了以往“大一统”式的政治服从的价值观局面,人们对于社会发展价值的理解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公平正义、秩序和谐、团结友善等社会价值观念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好社会的标准;另一方面,人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认同并接受符合自身发展愿望的价值观,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共存的局面。

二是个人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我国的社会变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行动自由,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某一单位或村落不再是个人终生的栖息地,人们可以从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考虑,自主地进行工作流动和职业选择。从道德建设的视角看,个人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主动的而不是外在强制的生活选择、生活实践来体认和发展个体的道德价值与道德品性。

三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熟悉的人交往,还要与更多的“陌生人”发生联系。这种因交往范围的扩大而变得复杂起来的人际网络,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主要以亲情和友情这种“人情”纽带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它拓展了人们的道德生活空间,为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道德共同体提供了有利的社会伦理环境。

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观领域发生的变化。虽然社会的道德状况依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但是道德的总体发展方向是进步的,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依然有着向善的道德情感,建设一个良善的、有秩序的社会,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道德良知并未泯灭,人们愿意通过和谐的社会生活来体验人性的温情,寻找心灵的共鸣,探索人生的未来,这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人性基础。所谓中华民族道德跌落到了“最低谷”的说法,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站不住脚的。

面对多元道德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环境,在道德建设中,既要尊重人们多元的价值观选择,充分保障人们的发展权利;又要对人们的多元价值观予以引导和整合,使积极的、先进的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光大,消极的、落后的价值观得到有效遏止。

二、如何看待“重构道德”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不少人喜欢用“重建”、“重构”这样的词汇。在道德问题上,一些人也主张重建或重构。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是否需要“重构道德”,不仅是一个学术课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是关涉到我国的道德建设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问题。

“重构道德”的提法不符合道德发展的自身规律。从学理上说,无论何种文化形态,即便能够进行重建或是重构,也不能脱离该文化形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道德也是如此。我国的道德建设不能对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传统视而不见,而是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尊重道德历史和伦理传统。在这样的前提下,理性地区分和判断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及道德遗产中,哪些是可以继续为现代社会所用的,哪些是要进行现代转换的,哪些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只有这样,道德建设才符合唯物史观。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人类社会各个时代的道德,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烙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当经济发展处于某一历史阶段的时候,就有与这样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的存在,而当经济生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道德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旧的不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将被新的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所取代。从总体上说,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因为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发展为人们的道德追求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越富足,就越有利于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善和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但是不能机械地理解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不能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道德风尚就必然好;也不能认为财富越多的人,道德修养就越高。道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它并不是经济基础的简单反映,它有自己特殊的矛盾运动方式和发展历史,能对社会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要影响。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带来道德观念的变迁和道德生活的发展。当社会发生剧烈的道德观念变迁时,这是更新道德观念、改善社会道德状况的机遇,但不是“重构道德”的理由。从我国道德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道德观念,如自主、权利、宽容、开放等观念,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并将不断深入人心;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相伴而生的公共生活道德规则正在形成和发展。这些道德发展上的成果显然不是无视道德历史和伦理传统而“重构”的产物,相反,道德建设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在以往道德生活的基础上取得的。人类道德的发展和道德建设不能用“物极必反”规律来概括和评价,道德不可能脱离道德历史和伦理文化传统彻底重建。在当前和未来的道德建设中,必须遵循道德自身发展的规律。

三、关于道德建设的重点

道德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理念、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一种价值理念,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构建和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诉求。道德建设要增强适应性、提高有效性,就必须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

位,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一个社会在提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方案之后,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更为重要,这就需要道德活动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为此,人民群众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确认或认同就成为首要的问题。人民群众只有将自身看作是整个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分子,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参与社会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回答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问题,这将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公共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巨大潜能。

二是要强化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上行下效”的现象。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人民群众非常看重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把领导干部的言行当作自己的表率,将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当作社会道德状况好坏的“晴雨表”。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的整体道德素质社会评价不高,一些党员干部嘴上对“荣”与“耻”说得头头是道,但在行动上却相距甚远,给人民群众造成了“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印象。这是我国社会道德状况比较混乱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德建设的难点。如果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私利,做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事,那么,人民群众就会对政府所发起和推进的道德建设失去信心和期待,从而放弃自身的道德努力。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三是要注重道德教化与个体自觉道德实践的结合。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只是道德建设的一种手段,对未成年人来说,通过道德教化,告诉他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必要的。但是,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和自觉的道德实践,对成年人来说,道德教化这一手段并不总是有效的,尤其是当人们对这种道德教化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时,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道德建设必须注重道德教化与个体自觉道德实践的结合。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塑造一种理解、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使人们能够从内心自觉地进行道德品性的修炼更为重要。应当尊重个体因对生活的不同感受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生活价值观上的差异,相信人们有自觉向善的道德追求;社会应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所有个体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提供尽可能公正、平等的有利社会条件。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个人对权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与实践,人们的主动道德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人们彼此间的理解和同情,是推进整个社会道德状况改善的更为重要的力量。当然,个人的道德行为不能是任意的,由于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每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应该确立关心社会和他人利益的道德态度。

四是要处理好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在过去的道德建设中,曾经提倡“大公无私”的道德要求,“大公无私”这个口号体现了道德理想主义者的情怀。在现实社会中,也许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但是从大众普遍的生活现实和道德水准来看,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大公无私”是不可能的。如果不顾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和道德现状,将“大公无私”作为对人民群众的普遍性道德要求,就可能导致抹杀合理个人利益的后果。实际上,假设人人都只是为“公”而活着,都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那么,个人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一旦所有人的个人利益都不存在,那么,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精神的需求,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形成有利于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同时,个人的合理和正当的利益得到实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保障,将更加巩固和提升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调动并激励人民群众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领域的问题,还是涉及是否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

五是培育和发展公共生活伦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生活伦理还没有建立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已经超越了基于家族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传统伦理范畴,如果仍然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调节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活中的伦理矛盾是行不通的。比如,在家人、同事和朋友之间应该讲道德,但若是一个陌生人需要帮助,又该如何去对待他?如果是在传统熟人社会,由于陌生人与自己没有血缘或亲缘关系,按照传统的亲情伦理来处理,不去帮助陌生人也是可以的,但在现代社会,这样做就不符合公共生活伦理的要求。因为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情况下,现代社会已由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人们树立公共生活伦理的新观念,逐步适应和遵循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行为准则。人们不满意当今的社会道德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不到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社会公共秩序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道德建设不只是个人培养自身品德的过程,还是培育和发展公共生活伦理的过程,过去的道德建设忽视了公共生活伦理,过于关注个体的品德。建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生活伦理,应该成为今后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生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