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2009-04-23刘绪佳吴汝萍
刘绪佳 吴汝萍
叶澜说:“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但是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僻、不守规矩等,遭到批评或限制。因此,强求一致,常常导致扼杀天才。”可见,关注差异、善待差异是何等重要。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虽然有“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差异,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进行传授,不懂的学生得听,懂的学生也得听,这种重视学生“平均水平”的教学模式不仅未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还使优秀的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草率处理学生的差异,而应作深入细致的思考,努力善待学生的差异。
一、在预设教案过程中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差异使学生的发展处在不同的起点上。所以作为教师预设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关注群体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个体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能促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头脑中就要有差异意识,要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并力求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不能只照顾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也不能一味迁就慢的而约束了学得快的。其次,对教学内容应作相应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和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再者,教师要沉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差异情况,设计分层教学预案及一些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在探究知识过程中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学习速度上的差异,就好像新生儿学习走路、说话一样,有早、有迟。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根据课堂中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又高于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课堂上,当我说这节课我们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时有很多学生喊:“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我问:“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吗?”在很多学生摇头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学生自信地说:“我知道!”我说:“你真厉害!今天就请你当主教,老师做你的助教,我们一起来探究,让同学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它的长乘它的宽,好吗?”教学程序由此继续下去,每个学生探究的兴致都会很高,教学的效果相当好。
关注差异,教学过程就要注意有适度的弹性,注重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注重发挥伙伴的相互帮助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所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让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在建构知识过程中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因为在学习的征途中,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所以,教师要“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理解、深化、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克服课堂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教者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或过早下结论。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出示了教材中的一组对比练习: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有学生问:“老师,每组的上面一题能不能用好的方法算?”很多老师遇到此类情况时,都是严加拒绝。笔者认为,学生学习运算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虽然简便计算是后面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学生此时已经有了简便计算的意识,不是更好?另外,教材在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安排这样的习题,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比来沟通上下两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所以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呀!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很多学生喜悦的表情溢于言表,他们在算上面一道题时基本上都用了“好”的方法。在巡视的过程中,我请出用不同方法计算上一题的同学,让他们将自己算的过程展示在了黑板上。练习后,先引导学生观察按顺序计算的式子,让学生说一说,做了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你喜欢算每组的上面一题还是下面一题?为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用“好”的方法算上面一题的过程,并组织讨论:这样算行吗?为什么?“好”在哪里?并建议:这些同学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我们是不是应该给点鼓励?在掌声中,学生认识到今后做上面的题目可以运用运算律转化成下面的题目,使计算简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简算意识,也为下节课学习简便计算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在巩固练习过程中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的过程,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因而教师布置、批改学生作业也不应该千篇一律,对学生要少一些共性化的要求,多一些个性化的建议。
首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或增加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完成。比如,学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1)2.7×0.125×82.46×3.2+2.46×6.8
44×0.253.6×102-3.6×2
(2)2.4×0.990.125×3.2×2.5
(3)12.8×4.5+8.72×450.777×0.7+0.111×2.1
学生作业的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学困生作业一般都比较慢,只要完成第(1)题就肯定他们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大多数的同学完成第(1)题后,时间充足,可以完成第(2)题。每个班集体中都会有几个思维活跃、动作飞快的学生,在完成前两题后,可以试做第(3)题。这样设计作业,既关注了学生作业书写速度的差异,更关注了学生思维速度上的差异,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养成在学习小组内自批、互批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自批或互批后及时订正,然后送老师批阅。这样便于学生及时发现、修正错误,教师批阅时重点批阅学生做错的题。看学生的订正是否及时、是否正确。教师从全班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后就可以腾出时间重点面批班级中那几个学困生的作业,帮助他们将不顺畅的地方进行及时梳理,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他们也就不会越学越困。
五、在客观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不同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且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个方面很不稳定,可塑性很大。我们在客观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善待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差异。转变评价的视角,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性语言及时予以评价。所以,评价的形式应多样,评价的内容应宽泛,评价的标准应多维。尤其是要注意给学困生、问题生多点期待性的评价,使他们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信心,自主提高。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要老师多把用“心”评价的尺子,淡化分数,淡化等级,力求使评价具有激励、唤醒、鼓舞的功能,就能让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充满阳光、充满积极向上的热情。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同样的道理,正因为学生的差异。课堂才能真正精彩起来。所以“差异”不应该被教师当作课堂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细节处善待学生的差异,努力使“差异”成为精彩魅力课堂的一种财富和底蕴。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