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阁赏序 慕才怀古

2009-04-23李志文

教师·上 2009年3期
关键词:滕王阁王府王勃

李志文

不知读过多少遍《滕王阁序》,却始终不得要领。王勃确实有才,而且才气横溢,二十几岁的人,竟然写出如此宏阔博大的篇章!这里,我欣赏的是王勃的才华。再者,就是明显地感受到该序的词章之美,可以说美不胜收。那么,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究竟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文章里究竟蕴藏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又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总是有些琢磨不透、不明真谛。

直到2005年的深秋,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南昌出差,工作之余,我登上了赣江边上的滕王阁。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秋意很浓的下午,赣江上烟雾缭绕,透过滕王阁上的窗户往外看,只见远处暮霭沉沉。转过身来,我再读《滕王阁序》,忽然心有所悟。

我发现,在《滕王阁序》里面,几乎通篇都充溢着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反映的是一种相互错位的情感!

诵读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不惜笔墨地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雅望懿范和胜友高朋等这些美轮美奂的词语反复赞美滕王阁所在地的美名,甚至略带夸张地颂扬阎都督的声望,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王勃此时内心的兴奋。被高宗怒逐出府、仕途遭到重大打击的王勃,能够登上滕王阁、参加阎都督策划的这次名流聚会,他怎能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所以,对于即兴作赋,他就不加推辞,欣然接受,“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他怎么会不知道阎都督想炫耀自己的爱婿,他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资历还不能与在座的名流相提并论?但是,这一切他都顾不得了,他的内心太需要宣泄了!此次难得机遇,他怎肯拱手相让?我以为此时的王勃主要的目的还不是如何展露自己的文学才华,而是宣泄自己燃烧的内心!然而,他由于惨遭打击而导致的猥琐心理又使他异常冷静。“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从字面上看,这是自谦,透过字面,看到的是他内心的自卑,甚至是自贬!联系前文,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要对滕王阁实际上是对当权派不吝赞美了。所以,一方面他为能参加盛会而自豪,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内心的卑琐。

接下来的两段文字,同样贯穿着他的矛盾心理。早在乾封初年就被沛王李贤召为王府侍读的王勃,对王府雕梁画栋的建筑、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太熟悉不过了,所以他写起滕王阁及其附近的美景来可谓得心应手,“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其山川楼阁之美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为什么要特地点明这时是深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为什么要凸显“寒潭”和“暮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为什么只看到“孤鹜”?“渔舟唱晚,想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又为什么选择“晚、穷、寒、断”这些冷飕飕的字眼?这无非说明作者内心的悲凉!从王府侍读到逐出王府,谁人能不“惊寒”?从朝夕陪伴帝子到一个人流浪蜀地,谁人能不孤独?正当青春年少的王勃凭借自己的才华一步登天荣登王府殿堂,他对眼前的景色声韵耳熟能详。所以,他一边挥洒着笔墨,描绘这人间美景,无限地怀念起他陪伴帝子的美好时光,一边又难抑自己内心的悲凉与委屈。

后面的文章,更是处处体现着矛盾,而且,如果不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不准确地体验作者的心境,就肯定会解读出歧义。刚刚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接着又“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前面说“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后面又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既失声悲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昂首高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是在一句话里面,也明显地感觉到前后意思不统一,既然“屈贾谊于长沙”,就是当朝君主不圣明,但他偏偏要说“非无圣主”;既然“窜梁鸿于海曲”,就是政治不昌明,但他偏偏要说“岂乏明时”;才表白自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理想,接着又说愿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既郁郁于“杨意不逢”,只能“抚凌云而自惜”,又自豪地宣称“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既谦恭地认为“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又明白地表露自己“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等等。

究竟如何解读这些看起来矛盾的语句,如何洞悉王勃心中复杂的纠结,我想,我们应该把眼光注视到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整体命运上去。纵观几千年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随着当权者的好恶来浮沉,因而知识分子就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当权者的贤明上,而由于制度的腐败,当权者又大多不贤明,因此造成了多少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除了王勃在文中涉及到的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和阮籍之外,在王勃的前辈读书人中,还有司马迁、陶渊明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王勃之后,更可以列出一大串悲剧人物的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等。

王勃出生于正宗的书香门第,其祖父王通乃隋末大儒,其父王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和齐州长史等职,仅仅因为王勃在沛王府时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触怒了高宗,一夜之间被贬为草民。仕途的大起大落,人世间的冷暖凉热,年青人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使王勃的心里贮满了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再加上其父受他的连累,被贬为小小的交趾县令,不得不到遥远荒凉的地方去上任,王勃怎会不满目凄凉!“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个“微”字,包含了多少对世道不公的怨恨和“命途多舛”的无奈叹息!然而,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软弱心态,又使他对悲剧制造者不敢进行明目张胆的口诛笔伐,更或许他还在心中留存着没有泯灭的希望,所以,反映在《滕王阁序》里面的情结是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放在这个背景上来看,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而且正是因为这样,反而使文章的内涵愈显厚重,反复诵读咀嚼,你会觉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异常丰富。

我登上滕王阁,一边观赏着四周壮阔的景色,一边揣测王勃当年恰逢盛会的心境,我认为,尽管王勃仕途上备受打击,但毕竟处于二十几岁青春年少,“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后面的时间还很长、机会还很多,“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由此看来,王勃内心的惆怅和落寞虽然常常涌起,但始终没有占据主流。特别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昭示着有志之士不离不弃、始终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慕崇高、永远前行,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文章的词章音韵之美,让人读之如饮甘露琼浆,沁人心田。其遣词用字不仅力避重复,而且文采斐然,通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言警句,俯拾皆是,真可谓美不胜收,令人百读不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紫电青霜、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钟鸣鼎食、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关山难越、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等等等等,早已进入中华成语典故的宝库,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美文妙语。二十几岁的王勃,如此才华横溢、如此才思敏捷,在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中实不多见,怎不令人追慕?而不到而立之年的王勃又不幸溺水而亡,又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站在滕王阁上,临窗眺望,迎风而思,联想到青年王勃当时所经历的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是那么短暂的一瞬,我为王勃的仕途不顺、英年早逝而伤感,更为唐代初年造就了这位文坛天才而自豪、而骄傲!

(责任编辑:谢先国)

猜你喜欢

滕王阁王府王勃
滕王阁 我心中的歌
少年王勃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滕王阁,我心中的歌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蜀中九日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论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开发
略论明朝代王府的犯罪
从《闲窗录梦》看清惇王府之属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