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作品中的党代表形象

2009-04-23郑宇华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互助组指导员书记

在十七年文学中,政治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控制,革命的文学任务、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南针。以战争、地下革命斗争为背景的战斗英雄,投身革命洪流并自觉接受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为社会主义开创新事业的农民新人构成了此时期英雄谱系中最重要的形象系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人物形象(如战斗英雄背后的“指导员”、农民新人背后的“支书”、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的“引路人”)始终若隐若现地陪伴在英雄身边,在关键时刻给予英雄力量和指导,在英雄思想出现不良苗头的时候给予纠正。这些指导员、支书、引路人犹如指路灯、护航舰,没有他们,英雄难以屡战屡胜,茁壮成长。这一人物形象其真实内涵就是党代表。

一、战斗英雄身后的“指导员”

在十七年文学描写战争的小说中,二元对立是一个基本的叙事逻辑,同时也是基本的结构模式,文本一般是按照对立双方的斗争发展为线索来进行叙述的,因此,人物设置也就明显的分为敌我两派,二者之间往往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关系。反面人物包括日本鬼子、汉奸、伪军、国民党等一切反动派,其文学形象如座山雕、钟松、张灵浦、松田、坂本、刘魁胜、苟润田等等。在正面人物中,最为突出的是英雄人物,其文学形象如像少剑波、杨子荣、周大勇、刘胜、石东根、马英、魏强等等。他们不仅是正面人物的代表和典型,同时也是全书描写的重点。

实际在文本中,英雄、敌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只是构成了英雄人物描写中的一维,更为隐秘和重要的一维是英雄和指导员之间的关系,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若是没有指导员在英雄身边适时出现,精心指导,英雄成功的可能性甚为微弱。在《林海雪原》中,少剑波奉命征服林海、踏透雪原,铲除匪徒,出发前他精神焕发、信心百倍地向首长汇报小分队准备情况,然而遭到了田副司令的责问。这才让英雄少剑波认识到了筹备工作的不足,于是增加了一个卫生员白茹,后来,也正是因为白茹的加入,才使小分队在雪原遭遇冻伤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保持了队伍的战斗力,为剿匪任务的顺利进行立了大功。作者在文本一开头便伏下了一笔,让田副司令的慎密心思、高屋建瓴在后来小分队的遭遇中逐渐显示出来。在奇袭奶头山、生擒许家恶魔之后,面对狂风怒雪的恶劣天气,少剑波反复揣摩首长的信,如同首长耳提面授,从中获得解决困难、奋勇前进的启示和信心。从小分队的临行出发到部队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田副司令或者说田副司令的代言物都不时出现,始终伴随着少剑波和小分队,它在文本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然而却是文本不可缺少的叙述部分,是少剑波不断成长、走向成熟、成为英雄的引路人,也是剿匪行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类似的英雄和指导员关系的描写在十七年长篇小说中普遍存在。《平原枪声》中的马英也是在政委杜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周大勇对政委的感情,已不单单是对上级热心指导自己工作的感激,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幸福感。同样,在《红日》中,团长刘胜虽然英勇善战,然而脾气急躁、求功心切,正是在团政委陈坚和副军长梁波的不断帮助、警醒下才慢慢成熟起来。

在英雄、敌人、指导员三者中,如果把英雄人物看作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顶点,那么指导员和敌人则是其中的另外两个支点,这三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成为故事中人物的一个关系模式,英雄是三者中的中心,另外两项则是完成英雄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支点,正是这两点的存在,才树立起了高大而且“合法”的英雄形象。

二、农民新人背后的“支书”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是小说创作的一个焦点,当时对文学的要求就是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成就,甚至提倡“赶任务”,要求文学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而这也是许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他们希望跟上现实生活的步伐,融入新的时代,感受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因此,这时期的农村小说与时代的大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等都成为作家表现的重点。在涌现的众多作家作品中,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被认为是这个时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大力描写时代的英雄人物怎样在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各种岗位上,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亘古未有的奇迹仍然是当时英雄主义弥漫时代中的作品共同关注的重心。《三里湾》中有社会主义新人王金生、王玉生、王满喜、范灵芝;《山乡巨变》有无私的农村基层干部邓秀梅、李月辉,有坚定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分子刘雨生、盛淑君;在《创业史》中,有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梁生宝、有万、欢喜、高增福。这些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农民新人,是小说要极力颂扬的时代英雄。与革命历史小说相比,作者在创作中虽然还是带有明显的二元对立的叙述逻辑,但是这种对立的关系显然要缓和多了。然而在对文本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这些农民新人后面站着的支书,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指导员是如此的相似,如王金生后面的县委刘副书记、梁生宝后面的王佐民,支书们对农民新人的成长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心血,是英雄的指路人、领导者,这正如革命历史小说中指导员之于战斗英雄的作用。《创业史》中梁生宝与王佐民的关系便是一个农民新人与支书的典型个案。

梁生宝是一个在全国互助合作小组刚刚萌芽时期涌现的农民新人。面对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梁生宝若没有指导者做“靠山”,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是难以想象的。而王佐民——黄堡区委书记,正是扶持互助合作小组的坚强后盾;是梁生宝走向成熟、成为时代英雄人物的指路灯、护航舰。当梁生宝还是青年团员时,王书记铁面无私狠批一些滑坡党员落后思想和行为的凛然正气,使梁生宝极为钦佩和敬重。后来,当梁生宝在大会上发言宣布要成立互助组后,王书记表示要亲自到蛤蟆滩帮助梁生宝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为了增加亩产,搞技术革新,王书记又把县上派来的两个农业技术员分派一个到了梁生宝互助组里专门搞水稻密植。当互助组生产资金不足时,商量要进终南山割竹子、做扫帚以副业获得所需资金时,王书记又给予了梁生宝极大的帮助和鼓舞。在书记们的培养下,梁生宝一步一步懂得、接受更多更深刻的革命道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一个个成果。在梁生宝遇到困难、挫折时,他总是回想起王书记平时对自己的细心教导、耐心启发,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继续前行的力量。例如,在山里扎营盘干活时,鲁笨的栓栓不慎踩到旧竹茬,这给整个进山干活的人们带来了阴影和负累,梁生宝想到消息若传回家里去,栓栓顽固奸诈的父亲王瞎子肯定会大闹一场,认为一切灾祸都是梁生宝带来的,要退出互助组。这些可预见的情形让梁生宝倍感委屈和焦心。但“每逢个人的情形和共产党员的理智在他精神上冲突起来的时候,王书记熟悉的声音,就回到了他的耳边了。‘生宝同志啊!要把落后的农民领到社会主义的路上,可得有耐心呀!……许多同志从县上开会回到村里,决心蛮大;但到农忙天碰了几鼻子灰,心就凉了。你要知道,这对你是个磨练啊……”[1]正是反复不断地体味王书记的话语,梁生宝排解了自己的畏难情绪,重新调整思路,又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除了直接对梁生宝本人进行教导和帮助外,以王书记为代表的书记们通过对其他人做工作及实施影响也为梁生宝的成功扫除了不少的障碍。例如能人郭振山,凭自己的权威及在蛤蟆滩的影响力为己谋私利、压制群众的不满意见,贬低、打击梁生宝及其互助组。年轻的梁生宝,在与郭振山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中,他一度处于劣势。是王书记对郭振山的严厉批评,卢书记对郭振山的谈心和警示,才使得这个思想严重滑坡的代表主任开始有了思想上的觉悟,为梁生宝的工作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使梁生宝能够领导互助组以实绩彻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斗争的胜利。同样,在草棚院内部矛盾的问题上,卢书记对梁三老汉耐心说服,让他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缓解了家庭矛盾,把这种对互助组还存在动摇的力量争取过来,为梁生宝顺利进山铺平道路。总之,正是有了以王书记为代表的强有力的指导者和坚强后盾的存在,农民新人梁生宝才能够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青涩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的“引路人”

知识分子的改造,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这些小资产阶级也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2]因此,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要挤进革命的队伍,必须接受一次次的锻炼、教育和改造,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学习,逐步克服自身的各种缺点。知识分子的转变和成长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在十七年文学中,《青春之歌》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一次演绎。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战士发展的典型人物。文本初始的林道静是一个单纯、美丽、富于幻想而有正义感的青年。为了逃避强迫婚姻,她离开了封建家庭而走向社会独立谋生。但是,由于寻亲不遇、找工作艰难,且为人所觊觎、算计,在一个风雨肆虐的黑夜,林道静绝望地跳海自尽。命悬一刻之际,林道静被回乡度假的北大国文系学生余永泽救起,两人后来相爱并同居。这是林道静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时,她还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余永泽骑士兼诗人的风度深深地打动了她。然而,“迷人的爱情幻成绚丽的彩虹,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而尤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并不像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3]

正当林道静为平庸琐碎的生活苦恼不堪之时,共产党人卢嘉川在她面前出现了,侃侃而谈的都是林道静从未听到过的话。林道静对卢嘉川谈论的陌生的革命理论、复杂的社会形势倍感新奇。于是,卢嘉川热心地启发单纯的林道静,借给她许多革命书籍,将她带入了一个全新而激动人心的未知世界。在卢嘉川的指引下,林道静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朦胧的向往,产生了革命的热情和冲动。卢嘉川成为林道静精神的启蒙者,为她指出了人生前进道路的方向。这是林道静成长的第二个阶段。

林道静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江华的指导下完成的。作为共产党员的江华,他通晓革命的理论,更主要的是,江华引导林道静关注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把革命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并领导林道静参加农村阶级斗争生活。在经历了定县农村的生活和监狱斗争之后,林道静才终于完成了她成长为英雄的全部步骤,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来还成功地负责和组织了北大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

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以卢嘉川、江华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林道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鼓舞她在革命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正如作者杨沫所说:“在林道静身上,我深深感到:从死亡里救出了林道静生命的虽是余永泽,而真正给了林道静生命的却是党。”[4]

四、“党代表”:指导员、支书、引路人的真实内涵

副军长梁波、政委杜平、陈坚、王书记、卢书记、杨书记、卢嘉川、江华等等,无论是战斗英雄身后的指导员、农民新人背后的支书,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引路人,我们都很难在书中找出对其具体形象的清晰、细致的描述,他们的样貌、服饰、神态、举止在阅读中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其形象的模糊性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认识。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指导员,或者可以更换为政委、军长、副司令等等,不论这个人的称谓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坚定的共产党员,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洞察国内外政治局势、领会党的政策方针,在军事上运筹帷幄,他们是领袖精英。同样,在农村题材小说中,不论是哪一级的支书,他们都是党的崇高权威和凝聚力的外化,是党的理论、路线的阐释者和执行者。这些人物形象其真实的内涵就是党的代表、党的化身,他们是凡人成长为英雄的关键,是英雄的指路灯、护航舰,正如柳青自己所说“小说的字里行间徘徊着一个巨大的形象——党。”[5]

注释:

[1]柳青.创业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13.

[2]毛泽东选集[C].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0.

[3]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92,110.

[4]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J].人民文学,1959,(7).

[5]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J].延河,1963,(8).

郑宇华,女,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互助组指导员书记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柳青的创业史
觉 醒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书记家的狗
盼头
反腐败的度
命运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