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观察方法,教给观察技能
2009-04-21魏少敏
魏少敏
一、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小学生观察事物时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在观察时教师要善于用言语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对于一个观察对象,观察时应先了解整体轮廓,有个大致印象,再仔细观察各个部分,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整体,对整体有更为精确细致的认识,也就是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观察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也可以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顺序等。这样,小学儿童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八册中的《长城》中的插图和课文,教给学生由远到近、从上到下观察事物的方法;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荔枝》一文,可以指导儿童对事物由表及里进行观察。
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参观人民大会堂》,指导儿童按照参观的顺序进行观察: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二、引导利用多种感官、勤于思考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教会学生观察的经验时曾经这样写道:“……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
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我对学生们说。我看到,孩子们仔细地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因此,在观察中,要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做到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丰富的信息,提高小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思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将观察到的事物的具体的个别现象,经过分析、综合,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创造发明都是观察与思考结合的成果。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割破手指,对丝茅草进行观察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发明了锯;瓦特看到水蒸气将壶盖冲开的现象进行思考,发明了蒸汽机等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例如,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思
考,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观察的精确性是观察力的重要品质之一。只有观察精细,学会比较,才能发现细微差别,以及隐蔽的特征和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相互联系。
例如,有位教师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赵州桥》的教学,在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时,向儿童提出以下具体问题:(1)第3自然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2)这几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四、引导处理和善于运用观察结果
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结束后,应作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事后写报告或写作文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写观察日记,这样有利于巩固观察的结果。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新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