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三“适”,优化课堂资源

2009-04-21陈钢勇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珍珠鸟蟋蟀资源

陈钢勇

新课程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是不加选择地用,不分轻重地用,不合时宜地用。那么,如何让各类课程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本人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和汇聚一线名师的设计智慧,认为以文本为主线,讲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适度”“适宜”“适时”,实现课内外资源有机整合,就会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活跃起来,亮丽起来,高效起来。

一、服务为本,辅助为重,讲求课堂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适度”

众所周知,教材都是经过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课程资源的主角。教师用好教材,深挖教材,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真真切切地进行人文熏陶无可争议。而其他的一切课程资源只是配角和辅助的手段,为理解教材服务,为实现三维目标服务,因此绝不能把文本和其他资源一视同仁,混为一谈,更不能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让课堂陷于一片混战之中。

有一位教师执教《九寨沟》第二课时,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初读的印象后讨论:深入了解九寨沟可以用什么办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书、上网、看电视。接着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看电视(光盘),具体安排如下:1.放一段九寨沟风光片后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图片。这一自然段共播放图片40多张,其中,关于湖泊的就有20多张,因而,学生的读书总是被教师叫停,以求图文相符。3.继续放配有解说的录像片(解说词为课文第4段内容)。看完录像后讨论介绍了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课前从书上、网上查到的资料(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文字、图片、音像制品,有风土人情介绍、地形地貌介绍,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旅行社介绍也进了课堂),交流一直持续到下课。试问,这还是语文课堂吗?分明成了万花筒,接二连三的资源不断呈现,眩目迷乱,抑或是个大杂烩,图片、影像、文字不一而足,应有尽有,忽视了主体资源——文本的深入研读,忽视了语文学习“尽情读书,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这最基本方法;忽视了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全面提高包括识字、阅读、写作、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在内的语文素养。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与真正的语文教学背道而驰,这样的课也只会让学生在不知所措中,跟着教师转战南北,东奔西突,精疲力尽,无所习得。这就是滥用课程资源的后果!

为什么会滥用资源?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一是资源学习安排不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应使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课外鼓励和组织学生尽情读书,这样的组合拳才能让学生无止境地发展。如上述案例中,在课内应紧扣课文主线,安排些精要适度的图片、录像和文字介绍,来促进学生潜心会文,涵咏体察,习得学法,课将结束时来一句过渡语:“多美的九寨沟呀,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吗?”可以把准备的资料发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相互传阅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不是相得益彰吗?二是无视学生认知规律。许多教师天真地认为大量资料的涌入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增加学生的才识,美曰开拓学生视野。于是把一切资料尽往40分钟的课堂里堆叠,孰不知“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急水过地皮不湿”的道理,信息越泛滥,学生越糊涂,想做毕其功于一役的傻事是行不通的。三是对教学发展的趋势不明朗。本色、简约、和谐是语文教学的大趋势,如何让课堂去浮存真,化繁为简,减肥瘦身,削枝去叶,做到主干突出,主线清晰,不蔓不枝成了当前的探索方向。“简约人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因此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慎重,一定要适度,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但在关键处一定要大胆用。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求课堂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适宜”

何为适宜?就是要在关键处让其他的课程资源与文本有机整合,充分体现服务和辅助功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和研读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1.能否促进深度研读。深度阅读是相对于“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式的浮浅阅读提出来的,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咀嚼语言,想象体验,达到与文本相通,和作者心灵交会,引起情感共鸣的境界。促进深度阅读除了不断研读文本重点外,还可以借助相关资源。如人教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在资料袋中安排了有关大峡谷发现不易,以及世界之最美国和秘鲁的大峡谷的资源,就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深度体验,感受到我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爱国之情自然由心而生,溢于言表。同样,我们的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从小珍珠鸟在“我”面前是那么调皮淘气,神气十足中感受到人与鸟相互信任的情感后,呈现了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图片资源,让学生边欣赏感受边给画面配题,从而让学生深度感悟到人与鸟如朋友般的亲密和震撼心灵的和谐意境。

师: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师:看,(出示图片)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2.能否加强学法指导。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知识。当然不是靠老师的面授口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发现、习得。如《猫》一文的学习中,在学生通过深读感悟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和领会到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对猫具体活动的描写,相机把课后阅读资料中的周而复通过外貌描写和夏丐尊通过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的片段进行比较,学生从中对表达喜爱动物之情的写作方法了然于胸。另外在体会过渡句作用,学写各种段式,领会说明文方法等都可引入对应的资源,以巩固学法,加深印象。

3.能否提升语文素养。一位教师准备上《蟋蟀的住宅》一文,课前几位学生在校园内抓来了好几只蟋蟀,引来许多学生的兴趣。教师马上调整授课内容,在课上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蟋蟀,说蟋蟀,写蟋蟀。随后话锋一转:“那么你们了解蟋蟀的住宅吗?”从而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等学生从字里行间认识到蟋蟀是伟大的建筑师,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后又抛出“我们该怎样对待手中的蟋蟀呢”?学生们怀着敬佩之情,都赞成让它回归自然,爱动物的教育于无痕中水到渠成。笔者觉得此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安排十分得体,一是凸显本单元重点,学会观察和掌握观察的方法,二是切合课文内容,创设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三是喜爱动物的人文情怀落到实处,四是激发了学习情趣,为研读文本“呐喊助威”。

4.能否深化情感体验。吉春亚特级教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堂教学可谓精彩之极。她先着力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当学生表达了一位中国妇女在租界被车撞而受辱的愤怒感受后,安排了以下设计:

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配乐《江河水》出示一组图片:外国侵略者蚕食中国的地图;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这就是中华不振啊!

师(短暂的沉默):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们代少年周恩来说话……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学生对旧中国的屈辱历史了解不深,吉春亚老师开发和利用了这些适宜的课程资源,再配以煽情的语言渲染和无声胜有声的沉默,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内在体验,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代少年周恩来说话带来更多的冲动和激情。

5.能否增添学习情趣。现代教学媒体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声音、图像等,对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都有重要作用。再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中的一个片段。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窦老师在教学中利用了珍珠鸟的声音和画面,看似随意,实为有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增强爱护动物,喜爱动物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穿针引线,自然过渡,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创设了情境。多适宜的课程资源,一举多得,尽显名师大家的深厚功底。

三、掌控火候,趁机而入,讲求课堂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适时”

课程资源选定后还得注意位置和把握时机。若安排合适,定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削弱资源利用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出现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局面。看看王自文老师执教古诗《独坐敬亭山》的一个片段。

师: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

师: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各自根据理解说想法。

师(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师:根据学生猜测,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师: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两句。

背景资料的介绍,我们教师一般会放在剖题开篇之后,但这样给学生印象不深,也会随着学习渐渐淡忘,对以后理解诗境和体会诗情效果不大。而王自文老师却在学生走进诗句感受到李白孤独的心境,很想明白原因的“愤”“悱”时刻呈现资源,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印象深刻,更使学生深深地领悟到此时诗人空有满腹才学,却得不到重用的寂寞与伤感。同样在课件运用上,许多教师采用先让学生观赏图片和录像,然后再读文,这样的设计肯定得不偿失,影响学生对语言品读的兴趣不说,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许多教育专家呼吁: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琢磨文字,想象意境,然后再出示声音画面为更妥当。

简单语文,深度课堂。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切莫因课程资源使语文课堂变得千头万绪,切莫因课程资源让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猜你喜欢

珍珠鸟蟋蟀资源
珍珠鸟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说谎的珍珠鸟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