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记我们的《古文观止》学习
2009-04-21钱雪英
钱雪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淘到了这本自以为还不错的好书——《新课标小学读本观止(古文)》。于是乎,六年级新学期伊始,我们的吟诵也起步了。
一、开卷之理由——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开卷有益,卷也有好坏之分,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更需要老师的指引,这也包括书籍的选择。
我之所以选它,首先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在小学阶段,像我们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生共接触四篇古文,分别为五下的《杨氏之子》、六上的《伯牙绝弦》、六下的《学弈》《两小儿辩日》。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二:其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其二是让学生学着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既然学生有了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就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吟诵更多的古文,积累得更多些。
其次,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它共100篇,按主题分为十大板块,如吾日三省、用心良苦、顺理成章等。每篇又分别以“小博士讲故事”“小博士说道理”“小博士背古文”“小博士解古文”四个栏目呈现。有引人入胜的白话文故事作为铺垫,学生学起古文来就顺手多了。关键词语的注释,古今对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画龙点睛式的道理一说,学生便豁然开朗,在读经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二、开卷之方法——吟诵之、试说之、选背之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在于一个读字,难在一个停顿上,由于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初读时读破句的现象不足为怪。初学时,老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着一句一句地读。梁实秋先生是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讲课的:“徐先生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我们的诵读,就是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有了一定的吟诵基础后,我不再是扶着走了,而是试着让他们在看完故事后自个儿读相应的文言文。必要时再加以指点,并说明原因,这样学生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再走,跌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学会了按意停顿,读到后来也就顺口多了。满口“之乎者也”,颇像个孔乙己。
虽说有了故事做铺垫,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不是拦路虎。但是,既然在学习了,我想,何不趁此机会渗透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呢?当然是指一些比较浅显的知识:如“走”在古文中是“跑”,可联系古诗句“儿童疾走追黄蝶”加深理解;如“……者……也”这种句式,经常见到,有必要点拨一番;如“之”的不同用法,需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区别;如“夫”“矣”“乎”之类的语气助词,经常碰面,确需提醒一下;如碰见缺少谁的句子,应记着把它补充上……当然了,诸如此类,我可不是一股脑儿搬出来的,那学生还不晕?而是在这长达一年的学习中逐渐渗透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有了这些知识作为学习的拐杖,我逐渐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借助后面的注释来试着自己翻译,而不是一味地借助于故事这根拐杖。渐渐的,学生也尝到了甜头,因为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会简洁些,更因为他们清楚这样才是自己学到的真本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出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初衷,没有安排学生背诵,而是尽量地多在课堂上吟诵,在早自修吟诵,反复吟诵。至于那些文中出现的经典语句,则安排在课堂上反复吟诵至熟记于心。故诸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类的,也就成了学生乐此不疲朗朗上口的语句。有时,还会以改编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三、开卷之益处——教学相长也
《荀子·劝学》中讲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过这一年坚持不懈的学习,我和孩子们都获益匪浅。
甭说,学生有了这l00篇的文言文的学习积累,到初中时学习起来就显得轻松了许多。这一点,越学到后来,感觉越佳。像今天朗读《三国演义》原著时,明显地感觉轻松,真的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在无意有意中接触了古代各种著作,什么《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孟子》……一回生二回熟,也就印在学生的心中;而“一字之师”“嗟来之食”“五十步笑百步”“王顾左右而言他”等典故,学生也能道出个所以然来;至于诸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唇亡齿寒”“退避三舍”等历史故事,学生更是耳熟能详。或许,这就算是我送给学生的毕业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