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山皆响》背后的故事

2009-04-21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众山山川陈老师

李 昂

2008年5月25日下午15时,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一个“个人书画展”隆重开幕。其中一幅名为《众山皆响》的丈八竖幅中堂山水画作品引起了参观者的共鸣,人们在这幅作品前徘徊、议论、感慨。而这幅气势磅礴的作品背后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和举世瞩目的“5·12大地震”紧密相连的故事、一个和《众山皆响》题目产生相关的故事。

当时陈仕彬老师的“大画”创作接近尾声,正在踌躇作品题目时,惊闻家乡四川省发生大地震。而“大画”正源于自己20年前赴九寨沟、海螺沟冰川公园写生的素材而进行的创作,这两地正好处在大地震的中心地带。他无限感慨:“心中荡起千愁涌,笔底苍茫派九生”,痛感生命的珍贵与渺小,自然界的神圣与威仪。便以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语“众山皆响”命题,借“大画”纪念汶川大地震,祈福天下太平、山川安宁、人民吉祥。

陈老师自幼酷爱书画,一直从事书画创作、艺术教育及文化策划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些成绩仅仅以“运气”来成就那是不行的。那么,他是靠什么取得这一切的呢?

勤奋

陈老师是个勤奋的人,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学。他自幼热爱书画艺术,并遇到了几位好老师,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经历影响了他,对他最初的求艺道路给予了启迪。故乡山川秀丽,景致宜人,为他创作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写生资源。随着基本技能技巧的逐渐娴熟,他将传统法式和现实感受结合、打通,于是他感到胸中的山水开始挥洒自如地跃然纸上。他认为,如果只对景写生,那是在解决造型和技法的问题,很难解决情感问题,情感需要在大自然中感受。只有同时具备人文精神和情感色彩,作品才能传达出人的“情感”。从重景物转到重性情,从重外在样式转到重内在笔墨,从重线转到线墨并重,再到浑朴的境界。这种艺术创作思维的重大转变是和他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画本体深入探究密切相关的。多年来,陈老师的笔耕不辍,充分体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孜孜不倦与勤奋好学。

写生

陈老师非常重视写生。他认为写生有三个好处:第一,如何将对自然山川的感受跟传统的法式相结合、将情感和心源相结合,写生是最好的融合手段。第二,写生是一种印证和创新。在创作的过程中,怎样把各种技法很流畅地表现出来,通过写生就可以寻找到解决办法。第三,收集素材。通过写生可以加深对自然山川的理解,增强对自然意蕴深层的感悟和对山川草木总体意向的把握。在创作一幅画时,有时画中有些景物并不是某一个地方,而是画家的总体感受,我们在画里面可以找到很多素材的影子,这是因为艺术家在潜移默化中已将这些素材融入到了画中,使画面增添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写生和创作密不可分的重要原因。他曾回忆起20年前赴九寨沟、海螺沟等地写生的情景,一到目的地便被那里的山川所吸引,于是不顾旅途劳顿、道路崎岖,忘情地拍照写生。由于处处是景,满眼都是心仪已久的画面,怕自己不能——记录下来,因此多采用速写,且大多只画了轮廓,只有对少数作品进行了深入刻画,说起来很是遗憾,但回家后他往往逐幅回味、咀嚼,有的还靠记忆默写下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他说写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日后只要一提起画笔,曾写生过的山川云影、古道村舍便都跃然纸上,震撼人心的《众山皆响》巨作便是陈老师勤奋写生,认真揣摩自然的结果。

观察

陈老师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在整个中国画历史长河当中,北方的山水画通常体现一种雄壮、苍逸、大气的风格,而南方的山水画表达的则多是灵动、清俊、秀气。他非常认真地观察并总结两地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北方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壮阔、绵延的风景,透视多用平远法,而南方则侧重于表现情趣和清秀,笔墨结构多为明朗清晰,透视多为平远、高远相结合。于是陈老师在山水画的创作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联结北方和南方”的“雄秀”风格的道路——作品中既有北方的雄强又有南方的秀气。《众山皆响》便是“雄秀”的代表作。陈老师的山水画,不是透过自然景致去看笔墨,而是透过笔墨去体会自然奥妙和意义,提升作为文化人的心灵境界,在一片混沌中放射光芒。

融合

陈老师认为: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门以点画结构为造型法则的艺术形态,其中隐含着和绘画相通的用笔法度和构成方式,如顺其本性是完全可以被画家所利用的。陈老师的书法无论在功夫体认上还是在书风仪态上,都显现出了专业书家的风范。这也为他“引书入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早些时候的山水画大多是以笔取胜,以清晰的结构取胜,川流不息的用笔在时间中解构成一幅幅富有生气的画面。不过明朗清晰的笔墨结构,并不是一位成熟画家的最终目的,作为有长远目光的优秀画家,还需从笔墨情系中自然脱蜕而出,进入到清晰中浑朴,浑朴中清晰的笔墨妙境。

陈老师非常注重画面的题跋。他常说:“书画同源”。书法和文学是中国画的基础,一幅好的中国画加上精彩的题款内容和优秀的书法,不仅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更增加了作品的精神力量和人文内涵。该幅《众山皆响》的题跋,不仅书法优秀,语言古雅,更是画家充满深情的感慨,因此显得更加珍贵和难得。

正是“勤奋”、“写生”、“观察”和“融合”成就了陈老师的艺术境界,也成就了他这幅引起共鸣和轰动的巨幅作品——《众山皆响》。我们介绍这幅作品,既是为了介绍陈老师的创作,也是为了纪念那举世瞩目,同时又凝聚了民族精神力量的“5·12”。

知识链接: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顸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浅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山水画的技法包括“勾”、“皴”、“染”、“点”四个步骤,先用墨线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各种皴法画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进一步加强山石的立体感,最后用浓墨或鲜明的颜色点出石上青苔或远山的树木。

猜你喜欢

众山山川陈老师
望岳
望岳
即景
咏 苔
山川湖海糖丘予你
我的科学老师
动豆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