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现状及其政府财税政策的改善

2009-04-21邱桂林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政府责任新农村信息化

摘要: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件之一,根据其现状需要不断推进和改善,当地政府及其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210-02

一、新农村建设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与涉农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现状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令国人振奋,令农民、农民工燃起新的期望,也令“三农”学界为之一振。依本文笔者理解,“新农村”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在一个漫长的实践历史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与农村相对应的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需要不断因地制宜地借鉴和改善。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的特点之一:信息化,以之为参考,密切结合我国农村的现状,探讨如何改善和推进我国新农村的信息化事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化建设。所谓农村的信息化,就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广播网、电视网等媒体在农村的覆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而缺乏引导其他主体投入的具体政策,资金的来源单一有限;

二是重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农村实用和多样化的信息产品的供给,对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不够;

三是重视信息网络的覆盖建设,但对于农民获取信息的便利重视不足。

当前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所关注的主要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村村通硬底化的水泥路、村村通电、通邮、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等,没有重视对农产品现代流通的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对网点的选择和网络的规划,以及对农村流通的“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建设和提高;未能支持现代的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如连锁经营、配送、超市、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亦未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更没有着力拓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产品物流产业。

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信息障碍表现如下:

1.信息传道机制障碍。由于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滞后,农业的产、供、销和贸、工、农目前仍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基本上仍是简单的现货买卖关系,不少地方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还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基地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优势难于互补。外贸经营机构控制主要的流通渠道和经营权,农民承担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只得到种植利润,却分享不到流通销售利润。

2.信息服务内容滞后。无论是产前或产中的信息、金融、技术等服务,还是产后的储运、销售等社会化服务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持观望态度,反应冷淡,就是因为对市场的未来预期把握不准,对结构调整、改种新品种信心不足所致的。例如,茂名市高州农产品加工项目研究中心经多年努力研制开发出桂圆酒、橄榄酒等系列产品,由于缺乏信息、技术、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产品久久无法批量上市,眼看一个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好项目就这样胎死腹中。

3.涉农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以农村类报刊为例,据全国农民报协会调查,由于地方重视不够、经营成本高、投递渠道不畅、订报经费被挤占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农村报严重萎缩,原有80多家农村报纸,随着都市报红火,近年来有二三十家相继更名,剩下不到60家,剔除建设兵团、农垦局的机关报,真正面向普通农民的只有三十多家。这三十多家农村报总发行量180多万份,仅相当于发行量大的都市晚报类一家的发行量。目前仍在挣扎的农村报不少也在改版转型。从现有报刊中,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很难得到满足,农村“信息孤岛”现象成为城乡又一重大差距。

结果是,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在享有信息待遇方面的巨大差距。几乎所有的信息消费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大部分地区缺乏书摊书店,广播电视信号微弱,网络尚未开通,农村报刊传递实效性差。农村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适用信息资源开发问题、农民信息终端设备购买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问题是限制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三大瓶颈问题。由于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只能道听途说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其结果只能是四处碰壁,其代价不知要超过“三提五统”和农业税的多少倍。信息闭塞、技术落后是农民最大的困境表现。另外,农民对中央的惠农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许多人领到种粮直补经费后,只知道领了10元/亩的补贴,至于是什么补贴,由哪里发给,一概不知。这使得中央的惠农政策在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农村信息化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使得农民无法有效获得生产经营和惠农政策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使得农民失去了其应有的话语权。

二、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效用,发展农村的信息产业

1.农业信息化的新认识。在今日市场已经极端复杂的态势下,市场呈现出期货化与证券化的特点,农产品也以实物期货的形态出现,不是一个单一的农贸市场的概念;况且今日市场已经世界一体化,一个个单一的农户,如何能在复杂的自然生产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占得一席之地。

2.在发展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的现状。因为:

一是农村信息受众的信息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通农户还属于传统农民,远离市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有效性容易怀疑,对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接受存在着时滞,更容易接受基于邻里互识关系的信息传递系统。与农民相比,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等,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更为强烈。

二是农民信息获取成本的承受能力较低,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要低得多,因此对信息成本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弱。

3.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多利用一些成熟的传统的途径,如:报纸、广播、电视、农技电话、农技集市以及各种培训班等,为农民传播农业信息知识。

4.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的信息化

(1)保证农村有效使用收音机、电视机,能够收到涉农的波段和频道,通过视听接触外界社会,保证信息的获取和更新;

(2)保证农村能够使用电话、手机,实现快捷地与外界社会交流互动,保证村民与外界的参与,情感、经济、社会知情权等等有渠道展开,进一步推广“农信通”;

(3)卫星电视涵盖乡村,政府出一定的资金补贴农户收看卫星电视,如中央七台和省级地方台的农村栏目;

(4)乡村实现电脑上网,保证村民以网络的形式与世界实时对接;

(5)尽快地实现乡村的金融信息化,发挥城市农民工工资卡的最大效用,农民工金融卡的发放,对保证农民工收入的稳定性和安全,一年一度春节,农民工带卡回家,具有巨大的帮助,但勤勉的农民工收入更多地是飞回乡村,目前城里的银行营业点排队过长办业务难,有农民工的一份“贡献”,如果乡村能够实现每个行政村邮政储蓄所,能够配置一个自动取款机,这对城市银行排队难的解决,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更是能保证勤苦钱及时给到亲人的身上。

5.从机制上保证政府必须对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必备的信息。这一项综合性工作项目,也应该列入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实施激励型机制的考核项目项目之一,突破GDP、纯财政收入单一项目体系的历史性局限。

目前,城市就业的必备信息主要由市场提供,要求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同时要求接受者目前在城中由市场提供,要求接受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些条件刚入城的农民工并不具备,这样农民工劳动力的输出地政府义不容辞地承担农民工“转业”、“流动”的市场准入的基础信息,具体为:

(1)由劳动局提供就业信息:单位、岗位、技能要求、薪酬、保险,等等;

(2)卫生局提供城市健康信息:气候、饮食、廉价常备外出药,等等;

(3)教育部门承担提供培训信息、组织,等等;

(4)政府职能部门之外,由乡镇政府提供城市生活信息:公共汽车、厕所、住宿,尤其是加强对前往城市的认识——农民是从一个熟人社会(村庄),靠熟人之间道义、名声、伦理维系的交往半径狭小的社会,进入一个人与人之间高度陌生、流动量大、人群密集的靠法规、技术和自律维系的庞大、繁杂社会。

作者简介:邱桂林(1973- ),男,江西赣县人,广东省财政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副主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等。

猜你喜欢

政府责任新农村信息化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角色转型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