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

2009-04-21张响珍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一直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很多,如社会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对自身定位的误区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急剧下滑等。文章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身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138-0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达到611 万人,双重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岗位多寡成正相关关系。按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大约为1000 万。然而,这1000 万个岗位并不是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据统计,我们国家每年城镇可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大约为2400 万,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为1300 万人。由此可见,供求之间的大缺口导致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虽然风暴眼在美国,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在,任何区域的经济体都不可能隔岸观火、独善其身。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影响将直接导致的是——求职前景不容乐观。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招聘需求有所下降。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这一直是获得就业职位的主要途径。而今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确实偏少。除了招聘企业数减少外,有的企业还压缩了进人计划。有的企业如制造业,因形势低迷,企业不仅减掉了招人计划,裁人计划也正在出炉。一些与进出口市场结合得相当密切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因此校园招聘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招聘门槛更高、条件相对“苛刻”。虽然经济有“萧飒”现象,但企业从“人才储蓄”的角度考虑,即使经济再紧缩,网罗校园人才仍是必不可缺的。可是,相对而言,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应届毕业生明显感到的变化。裁人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寒冬”的主要对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员工都易被裁,这类人重回校园求职,也给大学生求职带来不少的冲击。据悉,这些“二次就业”的毕业生,十分看好应届生就业市场。在他们看来,这个市场的用人单位质量高,且需求量大;而相比应届生,他们因为已有了工作经验,更有优势。

3.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刚刚进入实习求职期,就遭全球经济危机,很多大四学生变得焦虑、易躁。最近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远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

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原因分析

1.社会人口因素催化大学生就业难。人口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因此,社会人口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 年以来一直是高速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所能承载的就业人数,增加了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导致大学所培养人才的多样化、层次化,人才结构参差不齐,难以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特别是加入WTO 后,人才来源的多渠道化,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就业也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和家庭人,必须扮演好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而就业则是他们担当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体现,是实现社会和家庭稳定的基础。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期的到来,大学生人均所要赡养老人的人口数较之以往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独身子女所面临的情况更为严重。因而,大学生往往会因就业期望难以实现,而错失就业良机,从而使得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2.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这股经济寒流传导到国内会相对滞后,但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一方面,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沪上金融、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大型企业推迟、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情况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在外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裁员,大量员工失业的局面已成定局。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也进一步凸显。

3.大学生自身的定位缺失。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对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扩大和稳定就业。但这些工程和项目大多地处艰苦和偏远地区,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在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数为3.1%,而东部地区平均数为6 %,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水平,人才十分紧缺。但虽然国家制定了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一般会优先考虑沿海和东部地区。从历年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资料显示,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仍然较少。

三、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

1.全面认识自我,找准求职定位。面对就业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而不应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难以自拔,或消极等待或盲目四处奔波。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能力特长与职业兴趣,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过程中分清“喜欢”和“适合”的区别,如果当前自己的条件还不能使二者都满足,就不能只是选择“喜欢”的,不喜欢的工作就不去做,那样就是挑剔。一味地追求“高成”难以实现就业,而盲目“低就”也不利于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在全面分析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自己适合的工作,适当调整心理预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找准定位之后,还要在应聘部门和应聘地区方面深思熟虑,对应聘的部门和地区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并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就业地区,避免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固执地徘徊,错失其他好的就业机会。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便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不再是眼高手低,不会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一片茫然不知,心理上和行为上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就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的经验与能力。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要求高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提倡实践性社团活动,建立实训中心,兴办科技产业和针对某方面研究的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虽然国家制定了政策,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真正自主创业的学生极少,2007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不足1 %,成功者就更是寥寥无几。除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知识能力的原因外,学校和政府的工作也有待提高和改进。首先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训和指导;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配套服务政策,优化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创业基金申请门槛等,同时要加大自主创业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叶志筑.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维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2]陈兵.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建设教育,2008,(12).

[3]蒋庄德.大学生就业的突破口是什么[J].中国人大,2008,(12).

作者简介:张响珍(1964- ),女,湖北长江大学组织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