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艺术作品赏析
2009-04-21贾炜
贾 炜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在掌握绘画技法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于欧洲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有莫大的启发,为后入学习的典范。本文对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后退站立的马》进行初步赏析,以期略有所获。
[关键词]达·芬奇作品;赏析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代,他才华横溢,建树颇丰,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工程师、水利学家。其中在艺术领域,他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而且也是整个欧洲艺术史上艺术的明星。
他的美术作品众多,现存的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后退站立的马》《岩间圣母》《圣母与圣婴》《圣安娜与圣母子》《抱白貂的女子》《安吉亚里之战》和《丽达与天鹅》等。其中,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则反映了艺术家创造典型人物和戏剧性场面的能力,刻画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有莫大的启发,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一、《蒙娜丽莎》赏析
《蒙娜丽莎》(1503-1506)是达·芬奇的一副人物肖像名作,现藏于“金色监狱”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及整个世界美术史上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画中描绘的主人公是佛罗伦萨一个名叫佛郎西斯科·戴列·热贡多的银行家的妻子。达·芬奇用冼练的笔触,朴素的衣饰,沉稳的色调,刻画出了一位庄严神圣,温柔,坚定,具有理想化的形象,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生活,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及信心。
画中的人物背景,达芬奇是采用“空气透视法”处理的。肖像后面,群山叠嶂、山峦起伏,遍布湖溪,显得十分宁静、幽美,诗一般的风景更加烘托出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感。这种自然风光选择并不是无目的性的,实际上这是达·芬奇追求回归自然思想的体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自然的体现。背景左面与右面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使画面产生动感,使得人物与景色相互变化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构图效果,并能够把观众的视觉集中在肖像人物上。另外,平淡的群山弥漫在物色之中,并不压迫人物,背景曲曲折折的小路把观众视线引向远方,但这种吸引力很适度,亦不会削弱观众对人物的注意。
人物的肖像表现上,达·芬奇采用“薄雾法”。人物朦胧,仿佛蒙了面纱,面部若隐若现,含蓄神秘,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种神秘感。颜色处理上从浅到深,把光影明暗对造型的作用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在着色时,根据人物形体特征,逐步加强明暗层次,出色地运用了“明暗转移法”,即通过独特的光影变化及逐渐过渡法使人物肌肤层次丰富,给人圆润柔和的感觉,人物衣饰上众多的横向皱褶也有效地反衬出了其圆润光滑的肌肤。从而凸现了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她那优美端庄,发自内心的微笑猛然看去给人一种柔和温馨的感觉;当走近画像时,她又仿佛是在嘲讽她的微笑使人浮想联翩,令人遐思不已。她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嘴角微翘,双眉舒展,仪态安详,流露出内心的愉悦,作品中人物内心刻画上特别精彩。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但他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
二、《后退站立的马》赏析
模糊手法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达·芬奇曾经说过: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考,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方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可见,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并不是对自然毫无取舍的复制,实际上就需要选择和归纳,也就是使画面中的某些部分典型化和理想化,这样既符合美学原则,又能如实反映自然。
达·芬奇认为迅疾不完整的素描会给画家提示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后退站立的马》中:作者在画中探讨了处于特定姿态下的瞬间的各种可能性。刻画了马的基本动势,整个构图以对角线确立,从右下角向左上方升腾回旋,把战马的姿态和神韵捕捉得淋漓尽致,我们仿佛听见耳边回响起马的嘶鸣声。同时,他对马的动态进行了各种可能行的描绘。作品中的不确定线条和笔触带有艺术创造的原始激情,它们记录了艺术家的思考轨迹和运动痕迹,可见,模糊反而更能真实地表现对象的丰富性。
三、《最后的晚餐》赏析
《最后的晚餐》(1495—1497)是达·芬奇为米兰的圣玛利亚·戴列·格拉契修道院食堂所作的一幅巨型壁画。整个面积约42.245平方米。壁画的题材来自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稣被他的十二个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的传说。现在画面上描绘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其中包括叛徒犹大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采用的“焦点透视法”,描写了一幅宗教题材的作品。横放的桌子,后墙和窗子,镶板装饰的天花板上的横线均于画面平行。而左右墙实际上与地板成直角,由于透视原理,墙面上向纵深引伸的直线被处理为斜线,并且都向后退汇集与基督头部后的一点。而且光线的应用也给画面增添了喜剧上和情感上的真实。明亮的光线落在餐桌上,它使得人物与参观者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也增进了人物的立体感和坚实感。通过对透视和对光影的巧妙利用,这幅画即达到了教育世人的目的,又达到了一种情感和客观的真实。既然通过光影和透视可以触摸自然界的真实,不同风格的画家对这一原则加以巧妙利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达·芬奇巧妙的用透视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渲染层次的技法,使画面产生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达·芬奇在处理晚餐场面时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连接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他一反平列于传统作品中的饭桌形式,将耶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十二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除叛徒以外的十一个弟子在听到耶稣的话后,纷纷地在议论,只有叛徒犹大一个人虽然仍然隐藏在耶稣的十二个弟子中间,但他的表情是特别的,他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作者以此说明犹大是不敢面对光明的,而且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己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他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夕阳的光辉使他的形象更加突出,形成鲜明对照。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达·芬奇不但在这幅画的构图处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画面有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并且取得了素描的正确性和观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对现实世界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