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台词中的反预期信息
2009-04-21刘甜
刘 甜
[摘要]台词能将电影升华,使观众耳目一新,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经典电影台词的分析,从语言学、信息论和电影艺术等角度来分析影片如何利用反预期信息手法给台词增色。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语言信息的重新整合,取决于对预期信息的偏离。要偏离预期信息要有两个基础,一个是观众要有已知信息的框架,二是要对已知信息中的部分信息进行偏离和颠覆。
[关键词]信息;反期待;电影台词
电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一种信息的交流,电影艺术始终在与他者的交流中生生不息,而这沟通的基础便是电影语言。一部成功的电影决不仅只给观众单纯观感上的冲击,而是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往往将电影升华,起画龙点睛的还是电影中的台词。
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之所以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过目不忘,在于台词中信息重新整合上的创新,在于反预期信息手法的运用。
一、信息的顺序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是哲学层面上的:“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以质、能、波动的形式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而狭义的信息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息或讯息(message)。
一般来说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由旧信息引出新信息。旧信息是已知信息,新信息是未知信息。虽然在交流中我们总是希望传递和接受新信息,但语言不可能全部传递新信息,它必然包含一定量的已知信息,如果没有已知信息,交流是很不现实的。
与已知信息紧密相关的另一语言特征是期望链。特定的单词或短语都具有期望的单词或短语与之搭配使用,其间的使用顺序可预测。期望链通常与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化经历相关。英国的Firth学派曾经提出“词语的可搭配性”,例如spick和span总是在一起,spick-and-span“崭新的”,其可预测性非常高。当然词语间的搭配组合并不局限在词组或短语中,句子中也存在可预测性程度的高低。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就是巧妙地对句子信息的可预测性进行了有意识的偏离,不仅达到了超凡的表达效果,也使电影因这一句或几句台词而让人回味。
二、对已知信息的偏离
如果一句话所传递的都是已知信息,那这句话对听话者而言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句话,当你听到前半句你的思维已经预测出了后半句,但后半句的表达又出乎你的想象的时候,这就产生了对已知信息的偏离。比如,当A对B说“我不喜欢你”时,B听了可能会比较难受,因为按信息的期待倾向来预测,接下来的话很可能是“我为什么不喜欢你”,“我们之间没有可能”,“不要再跟我联系了”等等。但是如果A接着说“我爱你”,那么“我不喜欢你,我爱你”这句话就不是简单的否定,反而有了特殊的语用效果,否定一个比较浅的程度是为了肯定一个较深的程度,是强度肯定。很多艺术作品都常常会设计一些句子,先给观众一个惯性的想象,然后再来个出其不意,增添语言的陌生感和新奇感。
对已知信息的偏离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个是能激发观众按惯性去思维的已知信息框架,一个是要有对已知信息中部分信息偏离的新奇的反预期信息。一条新闻,只有涉及了我们已知的或有所耳闻的主体或人物时,这条新闻才是吸引人的。这些已知的信息框架是能够激发反预期信息的基础。
新奇性是最具刺激性和最令人愉快的,因为它提供了惊奇、冲突、不和谐、认知不协调、变异,或者对人们所预料、所经历之事的偏离。如果没有对规则的期待,所有这些惊奇、冲突和偏离都不会存在,而这个规则是冗余信息提供的。新信息与冗余信息之间新颖的主观对照和平行对比,制造了冲突和惊奇。可以想见,主观新奇性越高,这种惊奇和冲突就越强烈。
在电影的台词设计中,会先有一个大家熟知的熟语或习惯表达的部分出现,比如一首唐诗,常常上半句没说完我们就可以猜出下半句,但当下半句不是我们思维惯性中想象的那样时,电影台词的魅力就显现出来了,往往这样的台词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会让受众长久地回味,甚至广为流传。
三、经典影视台词中的反期待信息
几乎每一部经典的电影都有一句或几句经典的台词。有些是感人的,有些是充满哲理的,大多数都利用了受众的已知信息框架传递了反期待信息,给受众以新奇感,带来了影视语言的审美享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经典台词:
(1)“小时候,看着满天的星斗,当流星飞过的时候,却总是来不及许愿,长大了,遇见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却还是来不及。”(《停不了的爱》)
影片《停不了的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内地山区小学女教师和香港男医师之间的爱情故事。当我们听到台词的前半部分时,我们对后半句的预期心理期待语句应该是“长大了,终于可以把握机会许愿了”,但说出的却是“长大了,遇见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却还是来不及”,本来是一个对比句,应该是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一个对比,后半句应该是对前半句表述的一个转折,但台词中却巧妙地违反了观众的期待信息,没有传递出对比,这样的效果是深化了主角对爱情对生活的无奈,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触动观众心中那根脆弱的弦。
(2)“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向右走》是一个发生在城市的关于追寻的故事。我们人脑就像一本大的百科全书,关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和知识都储存在里面,在我们的知识框架里,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但这句台词却违反了我们的已知信息,“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时候”,绝望中也有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习惯看相同的景物,走相同的路线,到相同的目的地,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换,习惯给人以安全感,却也给人以寂寞感。习惯就像两条平行线,让人觉出生活的平淡,而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时候,让你对爱情又充满了憧憬,让平淡的生活也生动了起来。
(3)“上坡之后一定会有一个下坡,下坡的低点之后一定会有一个上坡。上坡真的好辛苦,但是熬过这段上坡,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下坡当奖赏。”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讲述的是年轻人叛逆、恐惧、爱情与追寻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将人生比喻成一段路,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常常要上坡和下坡,上坡和辛苦、努力、汗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上坡虽然艰辛,但爬上去之后可以看得更高、更远,这是我们的心理期待信息。但是“熬过上坡,可以得到一个下坡当奖赏”完全超乎你心理的想象,因为这是一部表达青春的片子,青春是张扬的,热情四溢的,上坡之后能看到风景固然美好,但是没有风景有个下坡作为奖赏也不错,那是梦想和热情之外额外的收获和补偿,简单的一个反信息期待的运用,将影片的主旋律展现无遗。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沿袭了冯小刚黑色幽默的一贯风格,由“小人物、小生活”看出“大道理”。这句话是恶搞了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诗对观众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可以说是把经典的东西狠狠地颠覆了一番,却也不失为经典。我们说一句台词经典不经典,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评判,但我认为更应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评判,老百姓觉得好的就是好的。其实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好的电影一定要有很高的深度,语言上不能不雅,要精,要过滤,要经过装饰,但是实际上最朴实的跟老百姓最接近的就越能打动老百姓的心,一直以来都是大众文化在决定着精英文化,而不是相反。
所以,掌握了观众的心理,了解了他们的预期心理期待,运用语言的反信息心理期待的手法就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就可以创造出精彩的台词,为整个影片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