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试论电影音乐的审美走向
2009-04-21王艳梅
王艳梅
[摘要]电影音乐不但能调动观众的听觉,也能调动观众的视觉。观众在欣赏影片时,音乐的旋律会伴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向前推动,使人既能享受画面的精美与震撼,又能聆听音乐的唯美与激情。音乐与电影中其他艺术元素互相渗透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而实现新的审美创造。电影音乐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元素,依然发展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音乐在不断发展,从其性质功能及音画关系方面都说明电影音乐越来越趋于成熟。
[关键词]电影音乐;蒙太奇;电影艺术
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电影从默片时代单纯的视觉艺术变成今日视听结合的视听艺术时,就针对电影艺术来说,此言差矣!在人类的五种感官中,视与听两种感官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李泽厚将两者称之为充分“人化”的感官,而且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也无一例外都是诉诸这两种感官。电影艺术更以特有的方式运用了人类接收外部信息的这两大感官。其中通过视觉观众能看到画面中流动的场景和现实的投影,而电影中的声音、对白、音乐则是通过听觉让观众感知的,因此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观众更直接地看到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真实的言谈举止,听到人物的声音及烘托影片的各种音乐,使电影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而给观众以完美的视听享受。
一、电影音乐变革
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本体我们可以概括为“蒙太奇”。所谓蒙太奇即是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剪辑与组合,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之一。在默片时代,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天才的电影艺术大师们就创作出了永载史册的电影艺术精品。当时蒙太奇理论主要就是这种默片时代电影艺术的美学表达和理论自认。当声音技术的进步冲破包括几乎所有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的习惯与成见的阻碍时,终于挺进到电影艺术中来,使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无疑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使电影艺术跨越到全新的艺术境界。电影“蒙太奇本体论”把电影的全部艺术可能性都归结为电影画面(影像)之间的自由组接,即蒙太奇,甚至对用来进行这种自由组接的画面本身都认为是次要的,至于声音因素则根本未予考虑。即使在声音因素已经进入到电影艺术中来之后,在这种蒙太奇本体论的理论视野之内,也一直被作为一种次要的因素而附带涉及的(直到艾柯、麦茨等人的符号学电影理论阶段,也仍有这种情况。麦茨的八大组合理论就基本上没有考虑电影的声音因素)。而事实上如果说运动的电影较之静止的绘画和摄影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个运动的维度的话,那么拥有了声音的电影较之默片也是实实在在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声音的维度,从而把无形的声音元素在电影中由虚无转换成真实而感知。最终开创了有声电影的先河,为将来电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是从古典戏剧衍生而来,发展至今却又在和古典戏剧渐行渐远。随着科技进步,电影艺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完成了一个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过程。而古典戏剧的两大要素:诗歌与音乐却依然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性叙事,早在默片时代已然完成。而音乐这个永恒的艺术,在电影领域得到新生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潜能而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电影艺术最终是反映人类的精神世界,而音乐可以直接作用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最理想的部位来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电影和音乐的结缘,最早可追溯至默片时期(1885~1927),在大部分人的想法里,默片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完全没有声音而只有无声的画面,所以当然不会有任何形式的音乐。其实早从1885年起,戏院为了掩饰放映机与观众的声音,器材故障或换片之间的空白时间,还有加强开场效果与戏剧张力等,已开始提供现场音乐,虽与影片内容无关,却对电影播放有一定烘托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在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渐渐使音乐融入电影之中成为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如今电影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为作曲家探索各种奥秘提供了可能性,并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现在看电影的人把音乐为电影配乐当成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已经说明电影音乐已完全融入电影之中成为电影的一个不能没有的部分。
电影艺术在本体构成上发生了重大变革,那即是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结合的视听艺术,电影艺术由画面艺术发展为音画艺术。在电影艺术实践创作的一百多年里,音画关系从早期简单、生硬的拼贴,到今日高度专业化的创作;从肤浅的音乐与画面动作上的同步、情绪上的合一,到今天多层面的复杂建构,电影音乐进入电影空间,主要作用是更密切地参与剧情,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渲染、烘托音乐形象的戏剧冲突和情绪。电影音乐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多样化的功能以及多元化的样态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这个各种艺术因素融洽无间的艺术统一体中,音乐与其他艺术元素在相互渗透当中,在相互的结合关系中,大大增强了它们各自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相互丰富充实的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新的艺术形式实现了新的审美创造。
电影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包含了音乐的各种形式、风格、类型,发展至今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充实着电影。下面从电影音乐的性质、功能、艺术价值等有关电影音乐的美学方面说明电影音乐的审美走向。
二、电影音乐的性质
1、电影音乐构思
电影音乐构思须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除神话片、童话片、科学幻想片以及现代的实验性的电影以外,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因而,电影音乐也不像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
2、电影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
在无声电影时期,有时音乐是惟一的声音,从头至尾贯串全片。由于录音技术的进步,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除音乐之外,还可以录制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解脱了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超负荷的现象。导演和作曲家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只有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才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这样,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这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电影音乐形成分段陈述的结构,也有促进作用。
三、电影音乐特点
1、现实性与功能性
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的音乐,也叫做客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有声音的来源,另一类是功能性的音乐,也叫做主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现实性音乐包括在电影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或歌曲)。例如,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音乐(或歌曲)、歌剧音乐、舞剧音乐、节日
歌舞、街头小唱、街头音乐以及通过收音机或录音机播放的音乐。还包括特别引人注目的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与对唱、独奏与合奏等等。功能性音乐(或歌曲)则都是由剧作家、导演事先在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安排的音乐,一般是由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的音乐。功能性音乐擅长用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处理和改变影片的节奏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性格有很大作用。在电影中,虽然从音乐出现的方式上分为两种类型,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常常相互转化,有时从现实性的音乐转化为功能性的音乐,也有时从功能性的音乐转化为现实性的音乐。
2、电影音乐艺术的处理手法
电影音乐艺术的处理手法,可以说是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其目的使电影音乐最大限度地突出艺术美学功能,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手法。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穿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电影《可可西里》空旷悠远的主题音乐,表达了对生命的咏叹和关怀,充分渲染了电影的内涵。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如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准确地突出电影主题,鲜明的树立英雄儿女的光辉形象。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象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象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在很多童话电影、科幻电影中多用音乐烘托虚幻的仙境和穿梭的时空。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象,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象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3、电影音乐的电脑合成技术
在后电影时代,电脑合成技术的运用使电影已可以不完全是排演拍摄而成的。如果说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局限在于它的每一个艺术想象的实现都受到制作技术与条件的限制的话,而随着电脑数字技术支配电影制作,则最终完全超越了人类有限的想象力,它可以合成任何现实的、非现实的视听影像。这样一来,影像与物质实体之间的联系就变得非常脆弱了,影像本身不再保障视觉的真实性。再简单地讲就是,电影已不再是“记录”(Record),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语),而是“合成”(Graph),是“实在的非真实”(Virtualirreality)。电影音乐也随之进入全新的电音时代,科技逐渐融入音乐其中。电子音乐这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刚好是高科技的一个产物,它以其强烈、多变、冷峻的节奏,超乎自然的音响,并融入电影中,为电影配乐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但当观众、聆听者已清楚地知道这些都可以是数字化制造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很难确信其具有的真实性和美妙的想象空间。就像美国电影《第五元素》太空剧院中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音即给人美妙的享受也给人有欠真实的感觉。我们应该既不否定电子设备创作出独一无二声响的美妙与虚幻,也不否定现实中各种音乐种类的精髓与真实,在此我们既肯定虚的美也肯定实的美。因为我们还将看到,虚拟的现实与实有的现实不仅越来越难以区别,而且处在一种密切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的互动状态之中。正如作为心理学家的电影美学家爱因汉姆所预言的那样,与现实不同的才是可以审视的艺术。如果与现实完全相同了,则是现实本身,而不再是艺术。
四、结语
电影音乐的演进过程就是一连串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的历程。如今的电影音乐已不仅能以影片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为创作依据,更与画面内容、对白、音响效果等融为一体,并能达到让观众通过感知把握音乐的主题,领悟影片中表达的情感,使音乐与电影内涵完美结合。在音响效果与画面意境高度统一中创造美的艺术享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性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今它以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强化了电影表现力,并在与电影各元素的相互融合发展中更趋向成熟与完美。